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
,
顾名思义,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去设计农园,让农园也变得非常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它的出现缘于人们在种地和维护城市绿化之间的矛盾。
景区、度假区,尤其是乡村,都可以借鉴可食地景这个不错的创意
,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打造一片可食地景景观,游客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亲手采摘,体验乡村生活。
其实,改造城市地景,在城市居民区“种地”,对于一些西方国家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社区菜园到学校农园,都能让城市人也享受晴耕雨读的惬意。虽然对于我国城市居民来说,自家能有个小院子的还不多,但是打造可食阳台和屋顶则是很容易的事。当然,可食地景和普通的农园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概念从何而来呢?
在美国,一些种菜发烧友为了不“破坏”前院统一规划的草坪景观,不得不“偷偷摸摸”把菜种在后院。但是如果能将菜园设计得如同美观别致的园林一样,大家就更容易扩大种植面积,最终甚至整个居住区的环境都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健康和生态。在这样的思考下,“可食地景”这一全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就诞生了。
与其说可食地景是新事物,不如说它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将农作物和装饰性植物种在一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园林都用到过可食地景的技艺。早在10世纪,本笃会的僧侣就在玫瑰园的外围种植草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将农作物和纯粹装饰性的植物分开来种植。
可食地景很强调创意。也许你的确不太喜欢现在城市里呆板的绿草坪,也觉得菜地很实用,但是如果把一排排的田垄和城市景观放在一起却又不协调。其实,经过精心设计的菜园却可以很惊艳!用果树、蔬菜、草药,特别是可食的开花植物,可食地景或能将生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美味。
可食地景的环保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常见的绿化草坪不仅耗费大量水资源,也要用到化肥和农药去维系它单一的生态系统。修建草坪更加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国外,草坪唯一的实际作用也许是让人躺着晒太阳;在中国,精心被维护的草坪则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那所有辛勤工作有何意义呢?为什么不用可食地景去代替那些没什么实际用处的植物呢?
在亚利桑那的斯克戴尔,一位艺术家说,她将前院草坪改造成可食地景后,发现邻居常常在她家门口减慢车速,仅仅为了看看她种了什么好吃的。
在美国西北部,园艺俱乐部、大学校外活动组织、可食地景设计师正在对于居住空间小的人们宣传这门新的技艺。对于没有庭院的家庭来说,社区农园就提供非常好的建造可食花园的机会。一个社区农园通常由一小批申请人共同打理,共同协商分配收获。在西雅图的市区,尽管已经有6000个社区农园,还是有数以千计的市民在申请更多的社区农园建设机会。
其实,和照料草坪相比,可食地景并不会花费太多的劳作时间,而且能减缓气候变化、增强食品安全,帮助我们减少食物里程、实践低碳生活、节约家庭开销等等,而且还能让人们充分利用家中的灰水、厨余垃圾,甚至将旧家具改造成花园里的各种设施,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亲近自然,为什么我们还要用那“老一套”的园林绿化方式呢?
景观可使空间发挥更大效用,即摘即食的概念餐厅田园景观,此理念类似于英国约克市一家餐厅的做法——效仿德国人,把自家餐厅的墙壁当成菜园子,用培植出来的蔬菜招待和招揽客人。
其实,可食地景的概念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已经在行动了。比如浙江绍兴一家纺织厂就在其公司楼顶打造了数千平米的空中菜园,民间环保组织根与芽的“心田计划”、自然之友的“亲亲自然小花园”项目等都带着城里孩子在校园中一起做都市小农夫……这些努力离可食地景其实已经很接近。
阳台小菜园小空间也可起大作用,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可食地景似乎是一座美好而遥远的伊甸园。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也许,你也有一个小小的阳台或者露台,那就可以从小家开始,通过精心的设计让“菜地”更具有装饰性。
比如将对于光线和水分有同样需要的植物种在一起,把美观的可食开花植物和比较“朴素”的叶菜组合在一起种植,自制花架打造藤蔓“立体绿化”,简单的改造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关键是,一物多用,能吃又能看的可食景观会让小空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农场主”,感谢小编的悉心编写。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一路风景,携手同行!
合作经营 委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