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几天读《怪诞行为学》,非常喜欢,从书上留下的诸多笔记来看,我几年前就读过,然而自己竟然记不得了,我也是醉了。这次重读,感触非常深,我不仅仅看到自己身上那些无意识的怪诞行为,更能意识到过去在上海那些无意义的高额消费背后,被商家利用的可笑,果真书这东西,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下重温,效果会大不相同。
今天,我非常想跟大家分享第八章的内容,读这个部分的时候,我正在大刀阔斧地删除手机里的app,砍掉一些不愉悦的开源渠道,这个行为恰恰应和了书里的内容,真是巧合。过去的我总认为开源渠道多多益善,开了无数个管道,然而没想到最后自己却被这些管道所束缚住,失去了自由。
读后还有几个反思点,也跟大家分享下:
第一个反思点是,我们总以为拼命的工作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是为了给爱人孩子更好的呵护,然而拼命往外奔波,把所有时间都耗尽,却对身边爱人孩子每日都在呼唤的陪伴呵护,视而不见
。
想一想,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错过了陪伴,就是一辈子的遗憾;爱人和父母的老去,也是不可逆转,错过了照顾,也是一辈子的遗憾。
第二个反思点是,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非做到完美不可,没有什么经历是一定要全部尝试完。
有时候我们太拘泥于“体验”本身,要把生活各种精彩都过一遍,自己弄的心力憔悴,而很多体验的事情也是浅尝即止或者半途而废。倒不如把精力集中在眼前人和眼前事,把近身的幸福体验到,这才是真正的实惠。
一位朋友在后台留了一句老子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生是有限的,不能为了一件无尽头的事情,而穷尽一生追求,偏偏忘记了手边的点滴幸福。
第三个反思点是,与其在两件同等吸引力的事情上反复纠结,试图通过平等对待,平摊时间的方式来处理,最终这两件事都做不好。倒不如分出主次轻重,把大部分时间集中去做一件事情,另一件事情要么选择放弃,实在舍不得的时候,可以成为休息的调剂品。
以下是正文,节选自《怪诞行为学》第八章,作者丹艾瑞里,内容有删减。
01
留有余地的“傻瓜游戏”
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我们仍然竭力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余地。我们买的是可扩展式电脑操作系统,以备万一需要在上面装那些最新的高科技附加功能,我们给等离子电视买保险,万一出现黑屏可以保修,我们让孩子学习各种课程——体操、钢琴、法语、园艺,还有跆拳道,以发掘他们在某个项目中可能激发出天才的火花;我们买豪华的运动功能汽车,不是为了到没有高速公路的地方去开,而是万一我们下了高速公路,轮子有足够的高度不至于损伤底盘。
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结果是我们的电脑有很多功能根本用不上,音响系统的保修费又高又多余。说到孩子,我们和他们都投入太多时间——为了寻找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否可能有特长,让他们把一大堆活动都体验一下。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波,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这种傻瓜游戏得不偿失,可我们偏偏喜欢玩。
02
我们怎么才能摆脱这种非理性的冲动,不去追逐毫无价值的多余选择?
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写了一本书——《逃避自由》。他说,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这在今天的社会里表现得更明显。
人们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问题在于是否能实现这一梦想。
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我们必须对生活中一切加以尝试;必须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种东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种也不行。随之而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样做下去,难道不会把自己搞得劳累不堪、心力交瘁?
弗洛姆描述的这种诱惑,我认为,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参与者所遭受的诱惑,他们正在手忙脚乱滴从一扇门冲向另一扇门。
在门与门(这里特指各种选择)之间奔忙是人类的一种奇怪行为。更加奇怪的是,我们的一种冲动驱使我们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那些几乎消逝的或者对我们不再有价值的机会。
例如,我的学生达娜,她已经很清楚自己和前男友的关系已成为明日黄花。但她为什么还冒着失去眼前白马王子的风险,继续试图与那个昔日情人重修旧好呢?同样的,我们有多少次买下了打折商品,并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因为一旦打折结束,这些东西卖完了,我们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价格了?
相反地,如果我们认识不到某些事物已经成了消失的房门,需要我们当机立断去珍惜,那么悲哀的另一面就来了。例如,我们在工作上加班加点,却没有想到爱子和娇女的童年正在一天天消逝。有些时候,这些“门”正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关上,我们甚至觉察不到。
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起他婚姻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那是他住在纽约,妻子住在波士顿,只有到了周末才能团聚。在此之前,他们虽然同住在波士顿的家中,但是每到周末,两个人却各自加班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享受彼此的温馨。一旦改变了生活的安排,双方都知道只有周末才属于他们,良辰苦短,时光频催,滴答的钟表声在提醒他们,于是他们把工作先放到一边,充分享受恩爱缠绵的悠闲时光。
我并不是在鼓吹用全部时间陪伴孩子放弃工作,或者为了改善夫妻生活故意选择两地分居。不过,给自己设置一个内在警钟,在一些最重要的“门”即将关闭时候提醒我们,难道不是很有好处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实验证明,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傻瓜的游戏。
它不仅耗尽我们的热情,也掏空我们的钱包。
我们需要把有些“门”自觉地关掉,关掉某些小门当然很容易——从度假计划中划掉某些景点、城市,从女儿课外活动安排里去去掉空手道一项——这些都不难。但大一些“门”关起来就很困难。通向新职业,新职位的大门关起来就很难,通向我们梦想的大门关起来也很难。我们和某些人的关系之门也是如此——即使它看起来已经毫无价值。
03
饿死在谷堆的驴子
假如你把很多门都关了,只剩下两扇。我想说,这样你就容易选择了,但往往并非如此。
事实上,在吸引力大致相同的两种选择中做取舍是最难的,这种情形下,问题不仅仅在于保留选择时间的长短,还在于到头来我们要为自己的犹豫不决付出代价。
我用下面的故事来说明:
有一天,一头饿得发昏的驴子到处找草吃,它一头钻进谷仓,发现仓库两头有两堆谷子,大小差不多。驴子站在两队谷子之间,不知道到底去吃哪一堆。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但它就是拿不定主意。因为无法决定吃哪一堆,最后,它在两堆谷子之间饿死了。
这当然是编出来的故事,它过度地贬低了驴子的智商。更好的一个例子是美国国会。国会经常在一些问题上陷入僵局,不是从立法的大处着眼——例如,重修国内使用时间过长的高速公路、解决移民问题、加强联邦政府对濒危物种的保护等——而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休。通常,在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看,在这些细节上的党派之争就像两堆谷子之间的驴子一样。不管是否由于这个原因,国会还是经常卡在中间。从大处着眼,当机立断,难道对大家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