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的,我一定可以的
生活中出现麻烦事时,身体会自动启用“保护机制”进入应激状态,这是一种生物本能。
根据塞利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理论,如果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大脑会感到焦躁,身体进入应激的衰竭期,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都会下降。
但如果是短期内的应激状态,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身体会充满能量,大脑的注意力也会更集中。
既然困难无法逃避,不如给自己打打气先迎难而上,当成短期的挑战,长此以往形成遇事不慌的习惯。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大到工作、学习压力,小到日常生活里的琐事,“去解决当下的困难”也成了一种新的困难。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拖延可能是潜意识中冲突的表现。
发源于过去的经历和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因此对当下的困境产生恐惧和抵触。
对困难和其背后的发展做出猜想,考虑更多或者太多的后果。如果你也会这样说明你是个心思缜密,做事谨慎的人。
但人困在原地时,现在立马要做的,不应该是思考要怎么行动,而是用行动来帮你思考。现在就行动起来!
放远点看,再远一点
你会遇到这种情况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过度焦虑,似乎过不了这个槛,生活就会彻底玩完。
这是因为大脑在审视和判断困难的时候过分专注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如同电影镜头一般,注意力都聚焦在问题上,而忽略了自身的能力,从而产生的不自信感才是真正的问题。
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是:不妨从更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困难,眼下解决不了,那未来一年后的自己可以解决吗?五年呢?十年呢?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要低估人生的容错率”。就像回头看儿时的自己遇到的所谓“天大的问题”,是不是也都顺利解决了?
我不需要多完美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解释道: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追求优越的目的。
完美主义者试图通过完美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实际上,过分对自己要求严苛是需要调节的心态,犯错没关系,下次有进步就好。
满足不了别人的期待也没关系,对得起自己才更重要。
生活这张答卷做不到满分没关系,及格也是一种成功。
“完美”可以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绝不是僵化的标准。
没关系,会有人能帮助我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指出,独立性人格在外倾性方面表现出较低的社会需求,遇到困难的时候习惯独立地寻找解决方案。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难题和考验大部分都需要独自解决,如何减少这种无力感?
有个办法可以分享给你:写下能够给你帮助的人的名字。
或许你并不愿也并不会真的请求帮助,但这份名单也是他们能给到的帮助本身,光是他们的存在,就有力量。
同时也建议你多参加社交活动,认识更多同频的伙伴,他们会给你更多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念,面对手足无措的生活积极的暗示能给你力量,不管黑夜怎么长白昼总会如期而至。
综合: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
统筹:赵翔
图片:物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