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怡可兰心
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电影
《哪吒2》
爆火,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部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更是一面教育的镜子。
电影中三类父母的不同教育方式,映照出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申公豹的父亲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让申公豹一度误入歧途;
敖丙的父亲对孩子的放手,让敖丙最终选择忠于内心做自己;
哪吒父母的接纳与爱,让原本是魔丸转世的哪吒变得正义有担当。
家庭教育,于每位父母而言,就像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修行。
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而这些教育方式,就像是孩子人生画卷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申公豹的自我迷失
父母过高的期望,是枷锁不是翅膀。
申公豹的父亲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希望申公豹出人头地,成为十二金仙之一,成为家族的骄傲。
然而,这种过高的期望,成了压在申公豹身上的一座大山。
电影中,申公豹始终活在“不能让父亲和家人失望”的信念下,最后甚至不惜背叛师门,偷出灵珠。
他修仙百年,始终勤奋用功,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深爱家人,百年修行炼得的仙丹,为了留给家人,自己不舍得吃一颗;
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想在家人面前证明自己,不让家人的殷切希望落空。
申公豹的悲剧,正是家长过高期望下的自我迷失。
现实中,许多父母也像申公豹的父亲一样,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待,往往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家长不一定明白:一个孩子的内心,犹如一根橡皮筋,只知扯却不会松,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形甚至断裂。
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平凡,对孩子抱有恰当的期待并顺其自然,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
敖丙的自我突破
父辈的经验不能永远为孩子铺路,放手也是一种成全。
敖丙的父亲敖光,最初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铺路,他希望敖丙灵珠转世后成为真仙,让龙族改变命运,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敖光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让孩子成为真仙,但这不是孩子想要的。
于是敖光最终选择放手,让敖丙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敖丙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
父亲的这种“放手”,也让敖丙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
这种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教育方式,让乔布斯一路大胆创新,最终也改变了世界。
有时候,父母的“放手”并不是放弃,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正如电影中敖光对敖丙说的:“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要你去闯!”
让孩子在自由选择的成长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抗挫成长,这本身也是一种好的教育。
哪吒从“魔童”逆袭为英雄
父母的爱与接纳,可以改造一切。
哪吒的父母李靖和殷夫人,是对孩子“完全接纳式教育”的典范,哪吒是魔丸转世,天生带着“魔王”标签,性格急躁暴戾,但李靖夫妇,却从未因此对他失望或放弃。
他们聘请最好的老师教授哪吒知识与本领,还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陪哪吒踢毽子。
当陈塘关的老百姓个个误会哪吒劫持幼女要讨伐哪吒时,急忙赶来的父亲李靖,没有听信一面之词,而是通过哪吒手上的海夜叉黏液,证实了儿子是见义勇为。
陈塘关老百姓人人害怕哪吒,不敢参加哪吒的三岁生辰宴。
身为陈塘关总兵的父亲李靖,就每家每户上门请。
殷夫人那句“娘从没在乎过,你是魔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让多少观众泪崩。
《心理营养》的作者林文采博士说:“每个生命的最底层,都有对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的渴求。”
父母对哪吒的信任和无条件接纳,让原本顽劣、性情暴躁的哪吒,拥有了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从一个叛逆的“魔童”逆袭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
电影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休想搬动。”
但是哪吒的父母,却用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帮助孩子搬动了心中的那座大山。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伟大的父母,用无私的爱,帮助孩子点燃心中那把成人成事的熊熊烈火。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希望与放手,是每个孩子人生的底色。
家庭教育,需要父母拥有智慧,才能孕育出一个充满爱与勇敢的生命。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教育的对立面不是无知,而是控制。”
愿每个家庭,都能在爱与自由中,找到孩子的教育之道,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综合:作者怡可兰心,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统筹:赵翔
图片:物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