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速腾聚创在CES展上展示了拥有20个自由度的灵巧手,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深圳精度”。公司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研发,推动AI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居家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始人邱纯鑫强调“机器人之眼”和“具身大脑”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速腾聚创从创业初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该公司已推出激光雷达产品,并预测未来在AI机器人领域将有更多发展机会。速腾聚创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推动行业发展,通过硬件开放和模型开源的方式赋能行业开发者。深圳特区报正在寻找创新创业深圳人的故事线索,可发送邮件至指定邮箱进行投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速腾聚创在CES展上的展示
速腾聚创在今年的CES展上展示了具有高精度模拟人手的动作的灵巧手,强调了其广泛的应用市场。
关键观点2: 公司的业务与定位
速腾聚创主要研发机器人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制造、居家服务等领域。公司定位为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
关键观点3: 创始人的创业经历与公司发展
创始人邱纯鑫的创业初衷源于对机器人技术的热爱和研究。公司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推出了多款产品,包括激光雷达等,并在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
关键观点4: 公司的战略与未来规划
速腾聚创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推动行业发展。公司计划通过硬件开放和模型开源的方式赋能行业开发者,并期待在AI机器人领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正文
灵巧手可以模拟人手的精细、复杂动作,在工业制造、居家服务、医疗护理、航空航天等场景有广阔的应用市场。速腾聚创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邱纯鑫认为,要把这些应用真正落地,还需要锐利的“机器人之眼”和聪明的“具身大脑”。目前,速腾聚创正积极投入技术研发并将产品推向市场,不断迭代进化。
RoboSense速腾聚创 CES2025 现场展出的人形机器人母机
作为深圳本土培育的独角兽,速腾聚创将自己定位为“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过去十年,速腾聚创已成长为激光雷达传感器领域的全球领先品牌;未来十年,
速腾聚创将通过“硬件开放、AI模型开源”为行业提供关键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加速AI机器人的商业落地。
抓住智驾机遇
让机器人“看清”世界
2014年,80后青年邱纯鑫在深圳创办了RoboSense速腾聚创。彼时,在哈工大(深圳)深造的邱纯鑫的博士课题是“户外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聚焦对环境三维特征提取的算法研究。
“这一研究让我意识到传统摄像头的局限性将限制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从而萌生了创业的想法。”邱纯鑫说,他希望从“赋予机器人超越人类眼睛的感知能力”为切入点加入机器人赛道。
“创业初期,团队仅有十几人,很多都是一个实验室出来的师兄弟,为了解决资金紧张,创始团队想方设法节省成本,公司CEO甚至三年未领工资。”
星光不负赶路人,邱纯鑫团队的研发成果很快迎来了自动驾驶的浪潮,公司迅速将技术积累围绕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进行产品化和商业化运营。
2016年,速腾聚创推出首款16线机械式激光雷达,2017年实现量产并提供感知算法SDK,帮助用户解决算法开发难题。产品一经发布供不应求,满足了许多机器人、自动驾驶公司,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需求。但邱纯鑫没有止步于此,同期开始布局“芯片级二维MEMS芯片扫描架构”,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技术无人区”。速腾聚创迎难而上,最终在2021年6月实现量产交付,填补了全球车载MEMS激光雷达的市场空白,并由此推动了激光雷达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普及。
据标准普尔在2024年发布的激光雷达研究报告,预测速腾聚创在2023年到2034年的10年里以超30%市占率保持行业第一。据中汽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速腾聚创相关专利公开量高达641,行业排名第一。
2024年1月,速腾聚创正式登陆港交所,之后很快成为恒指成分股,并被纳入港股通,成为了港股“优等生”代表。获得了更多资源的速腾聚创,在AI机器人领域回归创业初心。
2025年1月,速腾聚创全面披露了AI机器人战略,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感知传感器,只是公司大战略的一环。
“我们从‘感知’开始切入机器人赛道,让机器人能认知环境,但不止于感知,要让机器人能思考、决策,然后做出动作。比如通过AI驱动灵巧手进行抓取、插拔甚至是操作工具。”
邱纯鑫将这个场景定义为“手眼协同”解决方案,速腾聚创为“手眼协同”自研了感知硬件和灵巧手硬件,还开发了视觉模型和操作算法。据介绍,这个解决方案将持续向具身智能大模型演进,而速腾聚创准备将这些成果“开源”出来。
RoboSense速腾聚创 CES2025展出的手眼协同演示
“硬件开放,(AI)模型开源。”
邱纯鑫这样总结。
在AI机器人爆发式进入公众视野的2025年,速腾聚创又一次迎来了将技术积累转化为商业产品,推动行业发展的机遇期。这一次,速腾聚创准备把已经积累的成果,用生态开放平台的方式赋能给行业开发者,一方面开发更加通用的零部件硬件,配合算法和软件开发工具,为开发者节省研发周期;另一方面用开源的方式提供AI模型,鼓励生态伙伴用AI模型加速机器人在不同场景落地商用。
“我们为行业提供机器人上下半身的解决方案:上半身就是机器人的操作,比如手眼协同完成一些复杂任务;下半身就是移动,我们有Robo FSD,可以让机器人自主移动到指定位置。开发者可以全栈采用我们的方案,也可以在工程开发中部分采用我们开放的零部件、开源模型来提高效率,这样最终全行业受益,共同进步。”
深圳特区报于近日推出
“创新创业深圳人”系列报道
讲述创新创业深圳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