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满月”的日子。医改新政实行以来,全市医院总体运行平稳有序。药品阳光采购共节省4.2亿元,三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与今年3月相比减少一成左右,被监测医院的药占比下降了5.6个百分点;三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了15%。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的效果符合预期。
改革实施四周来,全市3600余所医疗机构服务秩序全部正常,无服务中断等异常现象发生,信息系统运行正常。
监测表明,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长期战时状态有所松动,基层卫生服务的作用逐步发挥。
监测单位普通号就诊人次为855.5万,专家难的问题有缓解倾向。
监测单位中的部分三级医院改革第四周显示出部分医院有加快床位周转提高效率的良好迹象。
另外,医疗服务和费用变化符合预期。药品费用和药费占比出现了双下降。4月8日至5月5日,三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与今年3月相比(下同)减少9.6%;二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减少14.8%。
监测单位药占比为36.8%,下降5.6个百分点。CT、核磁检查工作量与今年改革前相比增加了5.5%和20.1%,费用减少了45.5%和24.4%,共节省费用1.1亿元。
四周来,药品阳光采购平台累计订购金额51亿元,累计节约药品费用约4.2亿元,节省幅度达8.2%,药品配送企业收到订单数106万条,供货正常。
慢病患者药费降几十元
孔先生今年81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2000年心梗第一次安装了两个心脏支架,随后的十几年间,又先后做了4个支架。由于患有慢性病,他长年都需要开药,每一个月就要跑一次北大医院。
孔先生属于本市医保,5月初在医院的缴费单据显示,他一次性开了10种药,共计药费1261.57元。再加上近200元的检查费,
他个人负担208.94元
,而在医改以前,同样的这些药,
每次个人支付都要249元左右
。
长年开药考虑转投社区
在北大医院,前来为父亲开药的吴女士称,前一段,父亲做了颈动脉支架,同时又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前列腺疾病。然而,老人出院后带药只能带一周的药量,这让她觉得有些不方便。“这些药如果能在社区开,我就可以不来这儿了”。
吴女士说她非常关注医改最新动态,因为刚刚改革一个月,她还没有机会去社区尝试开这些药。“现在在三甲医院开药多了几十元钱的医事服务费,再加上交通费和时间成本,算下来,还不如在社区方便。像我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社区医事服务费减免,离家近还方便。”吴女士说。
不过,吴女士也表示,如果不是为了开药,而是一旦有疾病确实需要诊断的时候,她还是会首选大医院并且会选择正主任级别以上的专家号,而不会在乎贵的那几十元钱医事服务费。
宣武医院副院长吴英锋表示,医改一个月,医院普通号挂号人次下降了15%;专家号包括副主任医师、正主任医师和知名专家挂号人次与医改前基本持平;而药占比则下降了10%。此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降低药品采购价,以及部分检查项目费用,让患者更多受益,也让医生劳动价值得以体现。为了提升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宣武医院目前已经实现了全时段抽血,未来还将增加3个抽血窗口,使抽血窗口增至9个。
另外,本次医改,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药品采购目录将实现统一,均在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完成。药剂科主任闫素英表示,医改后药品出库量基本没有变化,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20%。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价格水平一升两降,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
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牟向东告诉记者,医改前后,从病人数量而言,他接诊的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仍然有不断的加号需求。半天门诊看20多个病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病情复杂的,极少是专门来开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