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Janet 原创发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大家好,这是第一周的产品体验报告,本次对象是微信。选它的理由很简单:我每天点开它的频率不下20次,在“我最常用app榜”中当之无愧荣登榜首。实际上,“微信”对于小白来讲可能是个过大的题目,但好奇心让我束手无策。谁叫“微信”这么魔性呢?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事实证明,学习,从试着接触和理解业界的优秀作品开始,方向大体是不会错的。以下是体验报告的具体内容,本文篇幅较长,建议在PC端查看。
1 产品概述
1.1 体验环境
1.2 产品简介
Logo:
两个类似人脸的相互交叠的对话框,以绿色做背景,暗示微信是安全可靠的聊天平台。
Slogan: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微信成功打造的生活方式叫“互动分享”,这个口号暗示微信的功能会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交友、购物、娱乐、商务、资讯于一身。
官方定义:
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1.3 产品定位
为渴望发现新奇事物、大量碎片时间无处消磨、渴望社交关注、注重圈子隐私的智能手机用户提供即时聊天、内容分享、游戏网购和移动支付等功能的社交软件。
1.4 用户需求分析
由于缺少获取实时App运作数据与用户资料的有效及低成本途径,以下将采用倒推的方式对微信所有功能进行分析,并归类出大致的用户需求。
1.4.1微信功能
社交通讯:
与朋友聊天、微信群、朋友圈、摇一摇人、附近的人、表情
娱乐内容:
公众号、游戏、购物、摇一摇搜歌、摇一摇电视、收藏
生活服务:
服务号、钱包、卡包
其他:
消息提醒、隐私、账号与安全
1.4.2.业务需求分析
结合微信官方给出的产品定义,根据微信各功能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可得到以下三种需求:
-
核心需求
:语音/文字/视频/图片/位置的实时共享功能、群聊功能、联系人导入功能、陌生人交友功能、内容分享功能、表情包功能;
-
主任务需求
:资讯订阅功能、游戏功能、转账支付功能、扫码分辨功能、链接到第三方服务(购物、打车)的功能;
-
配套需求:
注册功能、消息提醒功能、收藏功能、账号隐私设置、聊天记录备份功能、问题反馈功能、广告;
以下逐条对业务需求的目标、目的、指标和用户行为进行分析。
1. 语音/文字/视频/图片/位置的实时共享功能
-
业务需求:
用户在聊天过程中可选择发送语音、文字、视频、图片和位置,对方可即时(1s内)收到消息内容。尽量确保语音和图片清晰,视频播放顺畅,实时定位准确。
-
业务目的:
既能实现低成本即时通话效果又保留异步通讯性质,方便沟通,吸引用户留存。
-
衡量指标:
各反馈渠道中关于消息发送失败或缓冲过久的投诉数量 (降低)。
-
用户行为:
选择内容类别,编辑并发送消息。
2. 群聊功能
-
业务需求:
用户可以选择加入某个主题的群组,参与多人会话,提供针对个人的消息提醒和组员变动消息提醒。
-
业务目的:
为用户提供群体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用户粘性。
-
衡量指标:
人均拥有群聊数。
-
用户行为:
搜索、创建、添加群聊、查看消息提醒、编辑并发送消息。
3. 联系人导入功能
-
业务需求:
用户可通过关联手机通讯录、QQ和邮箱,快速地找到并添加日常联系人微信号。
-
业务目的:
利用用户强关系,为用户提供安全感和熟悉感,提高用户粘性。
-
衡量指标:
选择导入通讯录、QQ和邮箱联系人的用户数。
-
用户行为:
选择导入方式,确定导入并选择要添加的朋友,发送添加请求。
4. 陌生人交友功能
5. 内容分享功能
6. 表情包功能
7. 资讯订阅功能
-
业务需求:
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主要在微信侧给用户传达资讯和提供交互服务。
-
业务目的:
为媒体、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用户消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
-
衡量指标:
人均公众号/服务号关注量。
-
用户行为:
关注公众号或服务号,查看消息,收藏或转发。
8. 游戏功能
9. 转账支付功能
10. 扫码功能
11. 链接到第三方服务(购物、打车)的功能
12. 注册功能
-
业务要求:
要求用户注册张厚后才能使用产品。
-
业务目的:
有效进行用户管理。
-
衡量指标:
注册用户数。
-
用户行为:
完成注册流程。
13. 消息提醒功能
14. 收藏功能
15. 账号隐私设置
16. 聊天记录备份功能
17. 问题反馈功能
-
业务需求:
在应用内提供问题反馈渠道。
-
业务目的:
根据真实用户的反馈改进现有问题。
-
衡量指标:
反馈数量。
-
用户行为:
提交问题反馈并留下联系方式。
18. 广告
1.4.3.目标用户与典型场景
企鹅智库2016年3月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第43期的数据显示:
1.微信用户中男性用户居多(占比约2/3)
2.企业职员超过四成,个体和自由职业者排名第二
,从收入稳定程度和消费能力来看,微信用户具有可挖掘的消费潜力。
3.在
每天都会使用的微信功能调查中,朋友圈、收发消息和公众号排名前三
,与支付相关的微信红包/转账与微信支付,排名同样靠前。
目标用户特征:
-
15~38岁之间的大学生或职员
-
有一定的互联网产品使用经验
-
关注新鲜热点,渴望社交关注,大量零碎时间无处消磨
用户画像一:
场景一:
李瑶摸到床上的手机,点亮屏幕,关掉设为每天7点半的闹钟,顺便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新消息和朋友圈提醒,起床。7点50,李瑶洗漱收拾好和舍友下楼去饭堂吃早餐。时间略早,饭堂人少不用排队。舍友边吃边拿出手机,点开一则朋友圈给李瑶看,“呀,原来昨晚是校园十大歌手复赛啊?你朋友这照片拍得挺专业啊””那肯定,人家是摄影协会的嘛。后天的决赛要不要一起去看?”“咱学院都有谁参加了?”“学生会公众号有推送啊,等下我分享给你。”两人吃完就有说有笑地走到了课室,老师点了点名就开始上课。
晚上习惯12点半睡觉的李瑶在课间休息铃声打响那一刻就再也撑不住了,整个人趴在桌面上,要抓紧时间打个盹儿,闭眼前还环顾了下四周,有的男生在玩手游,有的在微信上“开房间”玩真心话大冒险。然而很快又开始上课。
中午12点下课的饭堂人山人海,在东北饺子窗口已排起20多人的长队,李瑶犹豫了下,还是决定加入这个队伍。她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展开订阅号消息,认真地看了几则新闻/鸡汤,顺便刷了下朋友圈,看看有没有朋友分享最近一些好玩的活动。通知栏冒出舍友的消息——“我找到位置了,在二号门小卖部旁边。”李瑶往前探头看了看,然后回复舍友:“好,再过两个人就到我了,很快。”就在李瑶和舍友吃完饭走回宿舍的路上,学校广播响起了一首歌,李瑶觉得旋律很喜欢,但她和舍友之前都没听过,广播也没说歌名,她很纳闷,这时舍友拿出手机点开微信摇一摇,不出5s,歌名就出来了,原来这歌叫《初恋》。李瑶被舍友的支持感动得一塌糊涂。
下午李瑶没课,就待在宿舍做题、煲剧,不知不觉到了下午5点半,李瑶突然记起等下6点有个社团联谊活动要参加,匆匆忙忙收拾好东西就奔向饭堂,可是打饭的时候才发现饭卡余额不足,还把钱包落在了宿舍。“没事,我微信里还有零钱。”于是李瑶跑去前台,立马用微信扫码支付买了张饭票。吃完饭赶到活动现场的李瑶发现自己还提前到了,她环顾下四周,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组织,和自己社团的小伙伴聊了起来。
很快联谊活动就开始了,所有社团的成员会被打散后随机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给定任务,最快最好的一组将获得大奖。李瑶那一组虽然最终没有获奖,但彼此很聊得来,所以在活动快结束时大家面对面建了个微信群。在回宿舍的路上,李瑶忍不住把这次美好的联谊经过分享到了朋友圈,引来不少评论和点赞。
用户画像二:
场景二:
早上7点杨鹏关掉闹钟,打开微信看了下,没有新会话但有QQ邮箱提醒和公众号推送,于是他把邮箱提醒置顶,然后飞速地刷了下朋友圈。起床洗漱,杨鹏打点好穿衣和文件包,喝了杯水照了下镜子就出门了。
由于每天上班来回车程都要一个多小时,杨鹏通常会在路上看几篇新闻推送/科技资讯/篮球赛事,有时候看到喜欢的内容但文章篇幅太长,或者刚好到公司,杨鹏就会点击收藏;路上偶尔方便的话也会玩两盘游戏。
8点半到公司楼下顺便用微信支付买个早餐。来到自己办公桌,边吃早餐边开电脑、整理文件,9点开始上班,处理公司邮箱和QQ邮箱的各种消息,打电话联系客户,对接销售和生产,安排计划。工作开始紧张地进行,10点15分,杨鹏从一堆邮件中抽身出来,扭了扭脖子伸伸懒腰,抓起杯子旁的手机,忙里偷闲,刷刷朋友圈,回复微信消息。然后又继续回到工作中。
好不容易到了12点,杨鹏打开微信,在群里喊了几个部门同事一起吃饭,约好等下12点15分会合,杨鹏正想打开早上收藏的推文继续看,突然群里有人@他,杨鹏只好返回群聊,原来是小李家有喜事,在群上大发红包,@了所有同事,于是他二话不说立马加入了抢红包大战,虽然最后只抢到了2.33¥,但心想能抢到这也是运气啊,所以心情大好。一群人来到饭堂点餐,既然开了微信,杨鹏直接就拿微信扫码给了饭钱。吃完饭12点45分,杨鹏准备午休,临睡前再逛了下京东,看看前几天买的鞋已经送到哪,然后看看群聊,有人在聊其他部门的八卦,无关紧要,杨鹏设了闹钟和勿扰模式后开始午休。
快到下午5点15分下班时间,整理完文件,等着电脑关机的时候,杨鹏抓起手机再刷刷朋友圈,他看到有人分享今晚会有篮球赛直播,给动态留了一条评论“一起?”,然后给朋友圈截图转发到群聊,群里几个经常一起看球的同事顿时一呼百应,杨鹏很快和他们敲定了时间地点。回到家吃完晚饭,看着离10点直播还有一会儿,杨鹏边打开电视看新闻,边掏出手机又和看球同事在群里玩起预测,偶尔聊high就直接甩红包。
2 产品分析
2.1 产品信息架构
图例:P代表页面,T代表Tab,其余未注明的代表局部信息块
设计即分类。从上图可以看出微信的产品信架构骨架分明,底部只保留四个标签,分别是“微信”“通讯录”“发现”和“我”,加上顶部菜单的快捷辅助功能,微信的用法一目了然。
微信总体的结构偏向“宽而浅”的设计,深度一般不超过四层。尽管“我”标签页中二级菜单较多,但都有根据性质进行归类分隔,如“个人信息”是一个模块,“相册”和“收藏”属内容记录的归属一个模块,“钱包”和“卡包”和支付相关,也归为一类,这样就避免了平行菜单过多导致用户查找难度加大的问题。
此外,微信的信息架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从最初只做聊天功能,到后来逐步添加了朋友圈、摇一摇、购物、游戏等模块,其结构仍保持着原有的清晰脉络。
2.2 流程图
2.2.1.登录与注册流程
微信的注册流程简单,用户只需输入昵称和手机号码即可完成注册和手机绑定,无需提供过多信息如生日、性别等,安全快捷。其次,假如本地保存有登录密码,则当用户退出微信又再次打开时无需再次验证,App会自动打开首页,极为方便。第三,微信不鼓励用户申请小号但不对此进行强制限制,这是较为人性化的考虑。
从要实现更快更好地引导用户成功注册和登录的目标来看,微信只用手机号注册,并强制要求至少绑定一种联系方式(手机号、邮箱和QQ),可以尽可能多地获取用户信息,另一方面也会简化找回密码的流程,帮助用户顺利登陆。
2.2.2.密码验证流程
由图可知,微信的密码验证流程容错性很强。因为要兼顾到微信账号的安全,密码申诉流程需要经过四步才能获得微信号和新密码,为降低用户进行密码申诉的频率,微信要求至少要绑定一种联系方式(手机/QQ/邮箱),通过绑定账号只需一步即可登录微信首页,事实证明该方法非常简便有效。
2.2.3.朋友圈分享流程
在微信中聊天内容有两种分享方式,一种是在会话中长按聊天内容,然后选择合并转发给某好友或群聊;一种是对聊天记录截屏,保存到本地图库然后转发朋友圈。可能涉及到隐私和操作问题微信不允许转发语音、动画表情、名片、游戏、支付消息、卡券等内容,因此转发限制也较多。
这种情况下后者则更为常用,在截屏分享的过程中有个很好的体验在于,私人会话中不会出现对方昵称和备注,在群聊天中也能选择是否显示群成员昵称,这样在截屏分享过程中只要截去顶部菜单栏就可以很好地保护隐私。
公众号推送的分享非常简单,只要进入链接,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即可。公众号推送链接有四个来源,其中在通讯录中查找推送消息最为复杂。为增加每个联系人和公众号的曝光率,微信舍弃了折叠分组的做法,而是按拼音首字母对联系人和公众号进行排序。
当公众号数目较少时,用户滚动列表即可找到目标推送;当公众号数目较多时,用户一可通过关键词在顶部菜单栏进行搜索,二可以滚动屏幕右侧字母条,通过首字母快速确定目标推送的位置。
实际上在公众号数目过多时,主动搜索(后两种方法)的速度要比被动查找(折叠分组)快得多。此外,当用户在滑动字母条时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放大的字母作为提示,很好地解决了字母过于密集导致用户难以确定当前所选字母的问题。这也是微信首创的设计。
分享朋友圈内容时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文字分享字数少,能在屏幕上全部显示,那么用户可以直接截屏分享;另一种是文字分享字数多,内容被折叠,假如还附有图片,那么用户往往需要先复制文字,然后将图片逐张保存到本地相册,回到朋友圈点击右上角相机,在相册中找到照片,粘贴文字再点击分享(用户也可以选择“收藏”然后转发到朋友圈,但该方法无法用于多图分享)。
这过程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张照片要逐张保存。假如技术允许,是否能实现类似手机桌面整理的效果——朋友圈图片就犹如桌面APP,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将APP框起来的文件夹,相应地把它称为照片墙。单击照片墙可放大该区域,方便点开每张图来查看,长按照片墙则可一次性保存所有图片。
2.3 功能体验分析
2.3.1.流畅的注册与登录流程
用户需求:
关键因素分解:
担忧:
是否需要注册一个使用频率未知的新产品;注册流程繁琐,导致放弃注册
障碍:
首次注册登陆后对产品的特色和使用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
解决方案:用户打开APP,在所示欢迎页上即可点击注册或登录;用户只需填写昵称和手机号进行注册,并默认绑定;进入首页后利用用户习惯,通过“红点”上标提醒用户,引导用户进行相关设置,必要时会弹出提示框
我的思考:
相比于较为常见的浮层式引导、遮罩式引导、和互动式引导方式,微信采用“红点”标示引导用户自己去探索让用户体验更加自由,且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用户的打扰。这一方面得力于微信简单明了的信息结构,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利用了用户“取消红点”的强迫心理。
2.3.2 简单有效的密码验证
用户需求:
-
用户场景(每当): 登录产品时忘记密码
-
用户行为(想要):快速找回原有密码
-
用户体验目标(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成功登录账号
关键因素分解:
担忧:
找回密码流程繁琐;无法找回密码导致无法登录账号接收消息
障碍:
担心隐私泄露问题,不愿透露足够的个人信息以协助找回账号密码;无法使用原设备进行操作
解决方案:
用户注册时默认手机绑定,限定用户至少绑定一种联系方式,尽量让用户通过手机/QQ/邮箱等方式一步取回原有密码。面对需要申诉密码的用户,只让对方提供曾绑定方式和两个好友的联系方式,不需涉及个人身份证或出生日期等敏感内容。申请密码申诉时,让用户主动发短信至微信安全中心索要密码,也即允许用户使用其他设备获取密码。
我的思考:
微信的密码验证流程容错性强,逻辑清晰且操作简单。特别是采用口语式的对话方式帮助用户找回密码(如下图所示),让人倍感亲近。
但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一点可以优化:
有人迫于业务需要可能想申请小号,微信虽然不推荐但不对此强行限制。在注册小号的流程中,用户回来到以下界面。这里用户假如选择“不是我的,继续注册”,那么用户手机就会自动与原账号解绑而自动与新账号绑定,这样会导致原账号的好友无法通过用户的手机号找到他,并且无法通过手机号登录,之后要重新绑回原账号也因考虑到安全问题导致流程比较复杂。因此最好能在该页提供更明显的提示,并说明后果。
2.3.3.消息分享
用户需求:
关键因素分解:
担忧:
朋友关系复杂,担心与一方朋友的分享互动会引起另一方好友的不满;太多不感兴趣的分享导致审美疲劳甚至厌烦
障碍:
文本或图片不便阅读或需要过多滚动才能看完完整内容;分享操作繁琐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