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黄河水
滋养的黄土风情
时光,是信天游
传唱的高原豪情
时光,是拦羊吼
激昂的陕北精神
在榆林
遇见陕北民歌博物馆
重温耳熟能详的曲调
聆听岁月传唱的故事
黄土之声,余音绕梁
“羊啦肚子哎手巾呦三道道蓝……”情真意切、热烈高亢的信天游,在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世代传唱。厚重的黄土地养育了赤诚忠厚、粗犷豪放的陕北人民,用方言编织成洒脱的词曲,传承着经久不衰的黄土文化。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陕北民歌根植于民间、来源于民间,陕北劳动人民将种种生活感受寄情于歌,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山野之声,里巷之曲,淳朴真挚,直抵人心。陕北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简称“号子”)、信天游和小调三大类。窑洞、沟梁、羊群、骡子都是创作元素,山坡、沟洼、田野、村落皆为表演舞台。
滚滚时光沉淀了黄土的厚重,绵绵岁月凝聚了千年的歌声。陕北民歌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千年老根黄土里埋》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满天星星一颗颗明》
《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
《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
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内涵。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页页典籍在岁月的陈酿下更加鲜活。
第一篇章
展厅的场景再现,将观众带入了陕北的广袤土地,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和民歌的韵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在“民歌对唱”环节。两位民歌手站在舞台的两端,用他们穿透力的嗓音,唱出了家乡的故事、岁月的痕迹以及对未来的希望。那种声音直击心灵的力量,是其他音乐形式难以比拟的。
馆内现有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珍贵图书、手稿、影音资料等藏品共3391项,曲谱、词谱共522项。置身于博物馆之内,360度5D空中影院营造出沉浸式的非凡体验。一份情怀,同感民歌中的文化复苏;一腔热血,共襄陕北民歌的血脉传承。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闹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陕北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从传统民歌到“革命历史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满天星星一颗颗明
新民歌让陕北民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逐步走出了陕北,走向世界,飞向了太空,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文艺复苏,陕北民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影视艺术、流行乐、舞台艺术相互结合,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第四篇章
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随着我国影视、音乐、娱乐行业的迅猛进步,陕北民歌为适应新传媒手段和新审美标准,持续进行了革新与探索。依据市场需求的导向,陕北民歌逐步融入影视剧与音乐剧之中,登上了歌手竞赛与选秀节目的舞台,参与录制音乐节目、拍摄MTV、灌制音乐专辑,并培育出众多新兴的民歌手,从而引发了一股原生态音乐的热潮,为陕北民歌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陕北民间艺术专题展区
唢呐源于波斯,明代传入我国并用于军乐,后普及至民间及黄土高原,陕北唢呐有五六百年历史。其高亢之声回荡在陕北各地,成为当地人生活与文化的独特象征。
靖边跑驴是靖边县社火中的歌舞表演,随秧歌队行进表演,以夸张舞姿、幽默演唱表达美好向往,多为双人(女骑男赶)表演。现已入列国家级非遗名录。
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
文化地标,艺术殿堂
陕北民歌博物馆承载着黄土高原深厚文化底蕴,是时空交错中的文化烙印,是岁月谱写的历史华章。它汇聚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粗犷明快的韵律中喷涌着陕北人最崇高的感情,挥洒着黄土地上豪迈旷达的生活情思。直浸人心的曲调里,洋溢着黄土文化的馨香,凸显着城市的气韵。
- THE END -
对于这些设计,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