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晚报  ·  2月4日0时,突破1.68亿! ·  12 小时前  
南宁晚报  ·  破50亿元!这个项目你可能也有份 ·  3 天前  
南宁晚报  ·  破50亿元!这个项目你可能也有份 ·  3 天前  
央广网  ·  破40亿啦!🤩 ·  4 天前  
苏州新闻  ·  刚刚,破30亿!前三名已开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新年致辞:5岁的“幕味儿”要为大家搞点新事情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8-01-01 10:50

正文

文 | 奇爱博士


2018年新年就要到了,在此葛格首先代表“幕味儿”团队,向各位读者和影迷致以真挚的问候。


按照第三方“西瓜君”的年报统计,2017年“幕味儿”共为大家带来文章1356篇(其中超过80%为原创文章),累计码字286万字,阅读量976万次,共获得49383点赞,影响人数超333万人。


“幕味儿”诞生近5年来,在2017年经受了最大的一次变化:在融合了北大李洋教授的“迷影课”团队后,由过去的“文慧园路三号”改为现在的名字


这次更名或许令不少影迷(也包括我自己)有些依依不舍,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借此反观我们自身,正视电影自媒体发展中的困难、诱惑和焦虑,重新找到自身定位和发展道路。


如今在几个月的探索后,“幕味儿”逐步形成了自己新的结构:热点、专栏、影讯及产品。


“热点”不光只侧重国内院线电影,也涵盖世界电影当下焦点问题,为此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加大了海外作者群的扩充;


“影讯”,则以“每月影讯”“每周影讯”“每日影讯”相配套的形式,为大家及时带来电影资料馆的放映资讯,解答观众心中的问题,这是“幕味儿”创始初衷和立身之本;


“产品”则不光是“影向标”、“迷影精神奖”这类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发布或活动,也延伸到迷影周边的制作或推广,这也是我们力求在“影讯之外”,进一步强化O2O模式,扩展自身边界的努力。


“专栏”是我尤其要向大家推荐的。也许大家最近已经感觉到了,在每日次条,我们以“作者名|标题”的形式,为大家推荐了不少文章。这当中既有肥内、唐棣、啸朗这样成名已久的影评人,更有县豪、思嘉、耳朵、把噗这样影评界的新秀——在公号写作虚拟人格兴盛的今天,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做影评公号的初衷和责任:让“幕味儿”成为青年影评人的成长平台和发声地。


“专栏”未来也是“幕味儿”需要继续加强打造的环节,我们也欢迎大家积极投稿[email protected]。“幕味儿”对来稿一经采用,先付费,再刊登,保证作者的利益。


新的一年,“幕味儿”还在设想一些新举措,比如按季度推出文章精选PDF,供大家下载;好的文章我们还将结集成《幕味》系列图书,把好作品真正地留下来;“幕味儿”明年成立五周年之际,我们也将推出一点特制的周边纪念品,回馈给长期支持我们的影迷朋友。


如果有好想法,也欢迎大家留言区留言,葛格以五本签名《幕味:重访影史和策展实践》专著作为感谢


最后为大家献上个人的2017年度国片十佳,有的还在上映,有的即将在2018年公映。我也以此,对过去一年的电影生活告别。


2018年,祝福每一个人心想事成。




《八月》


去年以黑马姿态拿下华语世界最高奖金马奖的《八月》今年登上国内主流院线,因而再次入列2017十佳。青年导演张大磊带着他的忆旧情怀重现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一段童年往事。散文般松散组织的情节与影像破碎得恰到好处,令创作者悄然游览于时空的缝隙,如入梦般,借主角小男孩的懵懂双眼,窥见了过去的那个世界。这种清醒与梦幻的重叠,是《八月》最迷人的地方,刺激出了在过去岁月里曾涓涓流动却无人自觉的情感。


与许多怀旧题材影片不同,《八月》置入了旧时代的标志,却甚少将它们当作无情的符号。它给出了一种缺乏思考的恋慕情绪,恰好与小男孩的身份相当,也呼应了黑白影调里所藏有的,对电影的原初激情。


我在《八月》的黑白中,找到了自己的童年记忆

看完《八月》,就像经历了一次110分钟的闪回



《冈仁波齐》


”西藏题材”电影或许是一个唯命题,但汉族导演张扬通过两部套拍作品《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对藏地的关注,却引领我们重新面对这个问题。《冈仁波齐》作为黑马创造的票房奇迹,一部分可以归因于都市新兴阶级的信仰需求与文化潮流,另一部分,也仍需回到电影本身,归功于张扬在本片中对影像真实的探索与实验。


《冈仁波齐》没有对转山这一民俗传统持以猎奇眼光,他相对简洁和隐藏的导演方式,让观众跟随绝美风景,走入了与日常生活异质、超然生死的修行之中。


封圣还是成魔:他完成了前人罕见的壮举



《相爱相亲》


《相爱相亲》和张艾嘉导演的其他电影作品一样,不太华饰,也不遮掩,坦荡可见导演自己在当下人生时刻的所思所感。影片在形式上当然谈不上出众,在技法上更无谓高妙,好在情真意切,有几分大巧不工的感觉,确实细腻动人。


影片继承港台城市电影的传统,反而更好地关照了内陆城市的日常家庭生活。父母一代的饰演者张艾嘉与田壮壮的演技得到不少夸奖,而青年演员的人生感悟也并不仅仅浅显于台词。《相爱相亲》固然有分量不够的缺点,但它对现代家庭生活放松、自然、诚恳有带有宽容的审视眼光与呈现方式,却是相对难得的。


相爱相亲,一部值得人久久品味的佳作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具有典型性的文人电影,它由具有文人身份与特质的电影人创作,改编自具有历史纵深的经典文本,保有某种独立的态度、疏离的姿态与思考的计划。主创重寻40年代历史影像的视觉系统,有意观照当时的中国电影经典如《小城之春》,为黑白影调赋予非同一般的气韵与节奏。


真实场景中的舞台式演出拉开了关系人情与背景时局之间的距离,令今天的观众深感休戚相关。影片创作者对叙事与形式都有自觉的设计,遗憾完成度有限,还少了一些随心所欲、灵性游弋的表达。


梅峰:我是如何创作《不成问题的问题》



《嘉年华》


《嘉年华》是2017年度中国电影的佼佼者,它在关注当下现实的同时,开掘了更广阔的心灵领域。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暴行之后,文晏导演的女性视角贯穿其中,微妙地捕捉了比伤痕更为复杂的成长感受。


摩托车、梦露雕像与游乐场管道,将具体的海滨小城扩展成了一个半真实半梦幻的世界。少女于这个世上冒险,穿过威胁、诱惑、排斥与同化,最终身着白衣跟随梦露逃往远方。


影片所自觉设置的符号,在视觉化上十分成功,同时,也承载了足够丰富的意蕴。它不仅呈现批判了取材来源的现实社会,也细腻描述了视点依凭的女性心路。


这部公认的年度最佳女性电影,狠狠砸中我们的内心



《芳华》


饱经争议路途坎坷的《芳华》终于定档了,年近六十的冯小刚,以近期的两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与《芳华》证明了自己老而弥坚的创作能力与鹤立鸡群的续航精神。冯小刚对自己的感知能力与导演身份仍然有着充分的骄傲与野心,《芳华》也确实交出了一份荷尔蒙气味爆表的及格答卷。


影片相当可看,有一定史诗感,浪漫、痴迷乃至不厌其烦地给回忆上色。但这种痴迷也引起了影片中“中国梦正反面”与现实的割裂,以及割裂后的强行接轨。《芳华》或有不圆满之处,却不妨碍它成为2017年度不可不看的中国电影之一。


你把《芳华》当做冯小刚的致青春,实在太狭隘了

詹庆生 | 《芳华》:从文化反思到伦理共情

《芳华》破十亿,但我却只看到冯小刚的悲壮



《村戏》


电影世家出身的郑大圣厚积薄发,完成了颇具文人电影风骨的《村戏》。本片是他创作历程中电影感最强、观念实现最为完整的作品。颇具实验性的影像语言不仅在讲述一段真实发生、也在文艺创作中被不断回望的当代史,也提供了一种与更多历史题材中国电影不同,并且更深度的思考方式。


郑大圣以坚强、清晰的方式构建自己搜索到的那个时空,又无可避免地以温柔的性灵和悲悯的态度去触碰、体会、呈现其中的人物。二者不乏矛盾,或许影响到了影像最终的强度,却也保留了难能可贵之处——创作者与其批判对象确实不同。



《追·踪》


以才子身份闻名遐迩的李霄峰,在新作《追·踪》里继续以作者化风格演绎作者式母题。这个两段式的犯罪-认罪故事,涵括了两个不同的年代,也就强化了前作《少女哪吒》里的回望眼光。较为独特地,影片并未花费过多笔墨渲染旧时光生活的特殊气质,却以一些特殊的标记,譬如通信笔友,譬如图书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引领观众回忆旧世界的感情方式。


李霄峰及其主创团队在这部影片里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美学爱好与视觉系统。相比于有关失落和救赎的主题,表现力极强,以失真来强化主观感受,或者说,以意识流干涉现实世界的视听,显然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开掘了中国类型片影像语言的可能性。



《大世界》


《大护法》和《大世界》两部“大”字头的动画片向我们强调了动画作为艺术形式面向成人观众的可能性。刘健讲述犯罪故事的方式吸收了类型的特征,带着一种具有标识性的黑色幽默感,刻画底下层生活里的畸形人物。被风格化笔触捕捉的南京风景,以及跟随金钱欲望延展开的城市空间,带领观众看到了一个我们熟知却又具有陌生感的世界。


刘健《大世界》即将公映,年度最惊喜作品又来一部



年度最佳

《妖猫传》


至今我已经在影院里看了四遍《妖猫传》,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再看。我承认,对此部影片的偏爱不光来自于陈凯歌此次艺术技法的回勇,也出于影片中所蕴含的某种“历史旨趣”:它非但是关乎历史的——对盛唐前后跨越三十年的一桩奇案的追溯,其主人公的身份,也在历史记录者和历史学家间游走。


白居易起先是皇帝身边的历史见证者,他的起居郎身份,让他成为了历史的记录者,没想到,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日本和尚空海的帮助下,他竟由“官员”化身为“侦探”,寻访出前朝杨贵妃的死因之谜——到了这里,他俨然已经在诗人之外,变成了历史学家——一个打破神话的人。


我喜欢《妖猫传》,也许就在于,在白居易、空海的身上,找到了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职业理想:做一个眼光可以穿透世间幻术的人。


其实,用电影反射当下的问题,并不稀罕,绝大多数导演都有能力做到。但如同陈凯歌这般,借着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题材,寻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叙事经验,在奇幻视觉的包装中,实现历史真实、书写、记忆、自我反思的多棱投射互动——尤其,借助着最能够承载/篡改历史记忆的电影这一媒介——其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光在华语影坛是罕见的手笔,就是放之于世界电影史的坐标系中,也绝对是应该被浓墨重彩的。


死亡游戏与还魂大法:读解陈凯歌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我投给陈凯歌


一条专栏 | 跟这部老喜剧比,现在的喜剧都弱爆了


推荐 |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