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很残忍,但必须说的学术圈“真相” ·  4 天前  
每日豆瓣  ·  发现一个上班摸鱼的利器,好处多多! ·  4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10年前从正处级退休待遇降成科员级,还被开除 ... ·  3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39岁博士娄华勇不幸离世,网传被灌酒后送医抢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采访 | 如果你的孩子是深林里的青苔, 你也许想给她更多的时光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19-08-21 09:31

正文


“我知道阿布妈妈你有个很精致的菜园子。”
“嗯,曾经是玫瑰园。虽然很小,但是最多的时候有 40 来个品种。”
“可是现在都变成了可食用蔬菜。”
“嗯,因为有了阿布和阿包嘛。”
“不如我们就从园子与园丁开始讲起吧。”



1 / 4

园子与园丁


一棵种子要给予时间才能发芽,着急也是没有用的。恰到好处的照看,恰到好处的施肥、浇水,剩下的就留给时间。


其实于其说“在上海市区也能有园子”,不若说“有此意愿打理一片小园子”。因为正是有着园丁的心,很多地方才可以有成为园子的可能吧。不论是菜园,还是花园。


阿布妈妈说,“也不算作菜园啦,是从花园变成了杂园;减少了需要不停打药的玫瑰花,增加了很多趣味性的花草,很多让孩子们自己播种,看他们成长,开花的花草,还加入了能结好看果实的植物,比如番茄,树莓,葡萄。不管能不能吃,一定要有趣,好看。”


现在的阿布家,餐桌上正是隔三差五吃自家番茄的日子。红彤彤的,又小巧可爱。从所选的品种也猜的出,即便是菜园子,也是精致可爱的,并不只是“经济作物”。



对啊,其实园子真的很小很小。也没有以前种满玫瑰的时候那么容易规整。但是现在也挺开心的。之前有段时间花园在另一处露台上,家里没有电梯,花土、肥料、工具,都要扛上来。这些只有阿布爸爸出力了,不过阿布和阿包(阿布的妹妹)以及我,在后续的活计中,也都很出力。每天春天折腾种子,都是我们最大的节庆。孩子们都很享受在这样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刻。有机会你来参观!不过幸好现在我们的园子在一楼,不用来做苦力搬泥巴啦~!



她说,亲自放种子在土里,等待发芽,看到第一片叶子,接着第二片、第三片、看到陆陆续续的开花、结果…… 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有时候看阿布在画画前期纠纠结结好像总是什么都没有,可最终某个时刻终于开始“有”些东西出现在画面上,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 孩子们参与了植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见证了生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里的欢呼与雀跃,其实又好像是在一点点熟悉与理解——不仅现实的生命是这样,每一次的创作、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也好像应该是类似的吧。


没有最优化,一切唯看到的美好,来斟取心里的愉悦。

我喜欢把一切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带进她们的生活里,带进她们的眼里,她们的心里。 也许相对于别人,我带给女儿们的,更多的是一些“无用”的时光。并不重视结果,重视过程,种植的过程,有趣的过程和变化的过程,还不是菜和果子。


因为这样的理解,我们的阿布妈妈给了孩子很多安定感。和等待种子发芽所需的时间。“所以我们阿布也形成了‘慢工出细活’甚至有时不出活的性子哈哈哈。 ”——她又这么欢愉的补充了一句,语风里不带苛责。

一棵种子要给予时间才能发芽,着急也是没有用的。恰到好处的照看,恰到好处的施肥、浇水,剩下的就留给时间了。这也许应该叫做“恰到好处的忽视”?不过这个关于种子的比喻倒是令我联想到——

“养孩子就像养植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品种,你不能试图用养莲花的方式去养一株向日葵,也不能试图用养兰花的方式去养一棵榕树。”这个想法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也同时令我很好奇:我们的阿布是一株什么植物呢?

而聊天的期间,阿布与阿包刚刚放学回家,正围在餐/书桌旁,玩的不亦乐乎。连妈妈多次试图引阿布加入聊天也不成功。我的多个问题阿布也以“呀!啊~”来充作回答了。想必正在读文章的你,脑海里应该是位胆小、不善言谈的孩子吧?

你所想没错——“她的确是哈哈哈!” 但是又不是看起来的这样。


“嗯,阿布是不多话的。她是很敏感的孩子。她对环境极其的敏感,也对人很敏感。不足够熟悉的话你很难见到她讲话。我有时也觉得她对视觉的部分要比文字的部分主动很多,她乐意沉浸在小世界里,你能感受到她的小世界很丰富,但是不太会得到她的描述。”


但是当她愿意的时候,你会发现她所吐露出来的是怎样细腻又独特的句子。



森林散步


空空的山,茂密的林
我,和我的捕虫网
寻找虫儿们的低吟。

嘀咕,嘀咕,嘀咕嘀咕
那不是虫子,
是人,在轻语
想找到他们,
可是没有。
回来, 一扭头,
看见万千束光箭,
从叶子间射到长满绿苔的石头上。



“这是阿布在熊老师诗歌课上完成的,我特别喜欢。借《鹿柴》来完成的,应该是运用课之前的课,这就是阿布平日捉虫子的体验。但她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捕捉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得有好几周吧。其间也有放弃,被我吼了好几次,但是这个结果,可能让她自己也特别特别吃惊,和满意。”


嗯…… 这样想来的话,植物版的阿布也许是《鹿柴》这首诗中“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一片青苔吗?



2/ 4

花鸟鱼虫小怪兽与一颗敏感的心


她浸在小世界里,你能感受到她的小世界很丰富。 当她愿意的时候,会发现她所吐露出来的是怎样细 腻又独特的句子。

你也许会像我与阿布妈妈一样有点吃不消,但是阿布是很喜欢虫子的。春天的独角仙,怎么可以错过?夏天的蝉,更是每年夏夜必经项目。不仅去野外找虫子,自己在家里也养呢。



“这是他们养独角仙,幼虫。从爸爸妈妈开始养,直到第二代,成虫非常酷,幼虫很🤢,我也只能远距离观看,阿布很厉害,每次都她带妹妹清理。”


✍️阿布之《蝉,你真了不起》 节选——


“……几或十几年后,在夏天的某个晚上,通常在下雨之后,土壤湿润松软,蝉会钻出土,爬上离它最近的树。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羽化。首先,它的背上会裂开一条缝,慢慢地,缝越来越大,露出金灿灿的身体。过了一会蝉把自己的上半身从壳里挣扎着挤出来,这时他的上半身仿佛自由了,但它还是没有足够的力气把自己从壳里全部抽出来。休息了一会,大概二三十分钟过去了,蝉缓缓地往后仰,轻缓地倒挂下来。这一刻,它依旧没有足够的力气把自己从壳里抽出来,只能这样用身体的重力把自己从壳里拖出来。蝉,你真了不起!这时你可以看到它连在连在壳上的白色的丝,这是为了防止在羽化的过程中掉落。脱出来后,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势,直到身体变得足够硬了,才一点一点的用脚钩住壳的前端,缓慢地立起来,头朝上;用身体两侧的体液一下一下的冲开又绿又皱的翅膀,直到完全展开。啊!它真是无与伦比,出来时金光四射!



如果你没看过它金色的样子的话,就很难想象金蝉脱壳时它的美丽。这时,你才会深刻的体会到 “金蝉脱壳”的意思。羽化时蝉不会直接变成黑的,而是先重金渐渐地变成美丽的翠绿色,认真看时会觉得时而翠绿,时而又感到绿得透明。然后才转化为黑色的。即使它变黑了,仔细看的话也能看到它背上透出的缕缕金光,好似树林间撒到地上的道道阳光。神奇极了!”



3/ 4
创作与创作营

这一场域的人群都得到很强的互相之间的影响,而且是乘法一样的影响,而不简单只是加法一样的影响,一定是1+1>2

你瞧这篇写蝉的文字,在她乐意打开自己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带着细微的观察和词语间闪烁的微光,呈现出朴素的动人之处来。她在艺术课创作营的作品,也一样。


暑假的童话创作,她选的《世界树》,最终呈现的样子像是宇宙刚刚形成的样子;寒假的诗歌创作,她所选的几句,也用了很质朴的视觉语言完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当我传达出孩子的作品透露出来很多深层次的思考时,阿布妈妈这时候说:


“每次我在创作营现场参观的时候,发现她总是前期进度最慢的。脑内充盈着很多很多想法像冒泡泡一样,却又不开动,好像要经历千山万水的跋涉似的。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然而一开始正式开始,又充满着对结果的不在乎,像一枚发射的炮弹。”



的确如此,这的确是我在创作营教学环节中观察出来的阿布,倔,不说话,但是又细腻深沉的恰如其分。很多奇怪的点子不停的在她的构想图中出现,也会对很多旁人的建议说 No,在创作环节十分的发散。 妈妈说,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她并没有遵循标准的,或者说主流的教育方式给阿布——

所以啊,熊老师的课简直 100%的适合我家孩子! 虽然阿布因为我这样非主线的教育方式,数学这样考验逻辑思维的科目就不很好,她的时间管理也不太能够考虑充分,但是我觉得孩子这个年纪,发散一些挺好的,才会给未来的成长有更多的进步空间。



不过她又补充道:“ 艺术上的引导对这个时期的她蛮重要的。 在熊老师这里学画前, 她天性里的敏感让她喜欢细碎的细节多一些,所以经常看画会觉得这个细节表达的好好啊,画的好‘像’。 我就告诉她‘这是对一位艺术家最糟的评论了’。不过由我说似乎见效只有一点点,她每次在创作营这里从老师这里学到的,让她很明显的脱离了这样的艺术眼光,我觉得每次活动结束都好像见到她蹭蹭蹭的成长了 。有 这样的艺术课启发孩子的思维,而不是教具体的细节,真是太好了。”


说到创作营,她和阿布每次必来,这也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线下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创作,提供了特别的氛围,在家里是很难实现的 ;”她说,“ 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的创作主题,老师会引导他们到不同的方向上去,最终呈现的画面都是孩子们自己天性里生长出来的。 而这些不同的天性,因为同一个创作目标,就形成了他们之间互通的影响力,真挺激发他们的创作力 。”

(向左滑动)阿布的童谣创作作品

真是深感认同。一处空间,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产生某种“场域”,这会让身处这一场域的人群都得到很强的互相之间的影响,而且是乘法一样的影响,而不简单只是加法一样的影响,一定是1+1>2. 更不用说他们在思考主题时所做的练习,以及老师在针对每一位孩子个性辅导时所创造的方法。


回忆起诗歌创作课时的一个小细节,阿布妈妈补充道:“ 阿布分到的那两句诗,是关于水面的,一度让她陷入困境,因为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表现。黑眯老师就顺手接了一盆水,将撕碎的纸片轻撒在水面上,又用光照在上面,带着她一点点更细微的观察。 又参考了很多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最终阿布就懂了。那一幅,我作为旁观者看到了,真觉耳目一新。”



4 / 4

必须有的大桌子与下午茶


时间放在哪,哪里就会有收获。


和孩子一起在艺术里成长,其实不是一个选择。不仅仅是选择一节或数节艺术课这样,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选择引入艺术,在每一个点点滴滴里都有艺术为伴。 所以在不参加创作营的日子里,阿布与妈妈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我们提到家里一起画画必须有大桌子,忽然就都变得兴奋起来了,简直不能更认同——因为所有的画材啊、素材啊、资料啊都可以平铺开,母女三人可以一起创作(有时候也得加上爸爸)。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等下的艺术时光:


“晚上,有夜灯的感觉,特别宁静!场景很隆重哈哈,这也是我想给孩子在家营造出来的小环境,在我们参加线下活动的前后,或是看完线上课该做课下练习了,可以一起查查资料,做做笔记,好像就把课程拉长了一样。最近我们就在做敦煌。阿布还做了一尊飞天的雕塑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