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沐儿
来源 | 十点读书(duhaoshu)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市委书记李达康眼里只有GDP,头脑里只有工作。他是人民的好干部,却不是妻子欧阳菁心目中的好丈夫。
欧阳菁从无怨无悔地默默支持,到最后的不满和唠叨,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在生活里活成了一个十足的怨妇。
她渴望的,他给不了她;她想要的,他无法满足。婚姻里不幸福,但她却不愿意离婚。分居八年,她一边忍受着无爱的日子,一边享受着市长夫人的光环。权衡利弊,在利益面前,她选择了凑合。
高育良和吴惠芬,则是在离婚以后,还在人前秀恩爱装伉俪情深。离婚不离家,丈夫在外面早已偷偷和别人成婚,孩子都有了,可吴惠芬这边还在辛苦地演着戏。
离开丈夫,去过自己的日子,作为一个高知女性、一个大学教授,吴惠芬并不是活不下去。但她却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做秀。
当侯亮平问她:“高老师都和高小凤结婚了,你们还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样好吗?”
吴惠芬意味深长地答:“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更不好了。”
而祁同伟和梁璐,更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梁璐明知祁同伟已出轨,却打落门牙往肚里吞,忍辱负重,将就着过活。
这几个家庭,爱情早已不在。这几个能干的女人,内心也早已千疮百孔。为什么她们选择忍气吞声,选择不离婚,甚至离婚不离家呢?仅仅是权利带来的荣耀和便利?当然不是。
这样选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几千年家庭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式婚姻的悲哀。
在中国,结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爱情,还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父母着急了、想要孩子了、同事朋友都结了等等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相处久了、女方怀孕了、对方有户口、对方家境不错这些原因。
而这些,在21世纪的西方国家,基本都不是结婚的理由。结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因为相爱,所以想跟对方厮守终身。
因爱结合,那么如果没有了爱,两个人也就必然走到离婚这一步。孩子不是凑合的借口,因为结婚或离婚,就只是两个人的事。
中国的婚姻,往往复杂得多。
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纠缠到了一起,甚至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互相渗透,扎根在对方的势力圈里。
中国的夫妻,即使感情破裂,也要考虑诸多因素:
父母老了,能不能接受这个打击?
孩子还小,会不会造成心理阴影?
离了婚,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
当初羡慕自己的人,现在会不会笑话自己?
我总觉得,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活给别人看。他们考虑到上一代下一代,以及生活中的看客,唯独没有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
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父母一代,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在一段感情破裂的婚姻里挣扎,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爱父母,多回去陪陪他们,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不幸,去成全他们的面子。
至于孩子,从小生活在没有爱的家庭里,才是对他们最坏的摧残。高质量的陪伴,比在冷暴力里长大的孩子,心理要健康得多。至于外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儿,我们何必在乎。
在一些欧洲国家,女孩的择偶标准不是房子车子资产,而是年龄相貌性格。幽默风趣的男孩最受欢迎,聪明能干的也很抢手。相处舒服的,体贴温柔的,也都能找到不错的妹子。不像在中国,提到结婚,先谈房子。
BBC的系列节目《中国式婚姻》里,记者表示:在中国结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为了结婚,中国人去相亲,去上约会训练班,甚至去整容。
记者在合肥的相亲现场采访了一位陪儿子来相亲的妈妈。
记者:您儿子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
大妈:因为他工作的地方都是男的。
记者:他准备好结婚了吗?
大妈:准备好了,房子已经买了。
这个国外的记者怎么也没办法理解,买了房子,就是准备好了结婚。她的理解里,准备好了结婚,应该是有一个自己愿意和Ta过一辈子的人,可以承担起一辈子互相照顾的责任。
把结婚当成义务,很容易导致中国式婚姻的悲剧:好不容易结了婚,花了几年的积蓄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即使后来发现过不下去,也要努力去凑合。因为,好歹是要结婚的,真的没有那个精力,从头再来。
中国社会,谁过得好不好,往往用经济情况来衡量。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XX现在过好了,在北京买了几套房,孩子送到国外上大学了。或是这样的:她啊,过得好着呢,找了个有钱的老公,住着别墅,开着豪车。
只要你政治上一路升迁,物质上丰富奢华,那你就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少有人从夫妻感情的和谐上去看你过得怎么样。为什么欧阳菁、吴惠芬和梁璐在婚姻里将就凑合?除了享受权利带来的便利以外,还因为她们没有勇气打破别人觉得她们幸福的人设!
老刘是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妻子在远郊一所医院工作,而他在市里自己开了家公司。他半个月回去一次,看看老人,常常连妻子的面都见不到,因为妻子的工作忙,又经常值夜班。一次他喝完酒说了真话,说他跟妻子,一年里大概只有四五次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