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BISFF2024
第八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将于
2024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
在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法国文化中心、南锣剧场、导筒空间
进行展映。创始于2017年的BISFF在过去的7年里尝试在中国呈现最值得关注的短时长动态影像前沿的面貌与生态,在总计410多场放映、论坛和展览中,向公众展出了1029部海内外作品,其中四分之一为世界首映。在不断发现前沿的创作者和创作现象的同时,BISFF也在积极寻求这些作品同来自业内人士和热情公众的充分动,试图达成一种作者、作品和公众的共同生长关系;努力将“图像-社会”、“媒介-历史”的考量反复贯穿在选片和策划中,将作品作为撬动各个关键当下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的重要触媒。
本届BISFF延续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宗旨,在
国际竞赛、华语竞赛、新星竞赛、非竞赛单元(星辰、回响、曙光、虹吸、中子单元)及特别策划单元(CCAWxBISFF环境影像单元、月相女性影像单元)
中,精选了来自全球的260多部最新前卫影像作品,期待让多元化的影像体验在中国发生。
●
国际竞赛
单元
(点击查看)
汇聚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72部作品,围绕当代社会中身体的形象生产和身体性展开讨论。从理想化身体到身体的缺席,这些作品探讨了后现代控制论、后殖民焦虑等复杂主题。影片以独特的视觉表达和叙事风格,为观众呈现了身体在控制、消费与自我解放之间的复杂位置,展示了全球影像创作者如何在身体的语境下拓展影像的叙述空间。
●
华语竞赛单元
(点击查看)
聚焦于华语影像创作中的地域化表达趋势,展示了南北地域、代际生活、跨境迁移等主题。23部入围作品以“地方”(place)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地方感描绘出个体、文化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关联。这些影片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了华语影像创作的独特视角,从潮汕地区的家庭故事到新疆牧场的自我探索,观众将感受到华语创作者对地方、身份和记忆的深刻思考。
●
新星竞赛单元
(点击查看)
以“成⻓影像”为主题,探索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变迁。该单元的34部影片通过亲密关系的描绘、对社会现实的照见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反思,引导观众探讨成长的多重内涵,超越年龄与身份的限制,将观看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体验。
非竞赛单元
●
星辰ASTRO 聚焦影人单元
:特别策划的星辰单元将呈现葡萄牙导演米格尔·戈麦斯(Miguel Gomes)的7部早期短片作品,带领观众深入探索他对现实与幻想之间微妙界限的探索。这些短片展现了戈麦斯通过细腻影像语言与实验性叙事表达的艺术视角,揭示了他对身份、情感和社会景观的深思。这些作品不仅确立了戈麦斯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也为他之后的长片创作奠定了艺术基础。
●
回响ECHO 档案电影单元
(点击查看)
:该单元通过家庭影像、机构档案、胶片、VHS等媒介的23部影片,探讨影像如何唤起记忆的深层结构,触及边缘历史与当代技术的碰撞。回响单元通过档案式影像创作构建起记忆与现实的连接,唤起观众对历史与当下的思考。
●
曙光AURORA 华语展映单元
(点击查看)
:曙光单元汇聚了27部华语短片,涵盖地缘政治、自然观察、家庭记忆和青年生活等主题。这些作品呈现了个体与社会、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回应观众对现代生活中孤独、漂泊及寻找自我认同的普遍关切。
●
虹吸SIPHON 实验电影容器
(点击查看)
:
虹吸单元特别推出实验影像系列,以“恋地(Topophilia)、游戏(Play)和显影学(Developology)”为核心主题,探讨影像在空间与记忆、符号延异以及图像生成上的实验性表达。恋地单元带领观众反思现代社会中地方感的消逝,游戏单元探索影像中符号的生成与秩序的脱逸,而显影学则深入影像技术的生产过程,试图揭示图像不仅是现实的映射,更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方式。
●
中子NEUTRON 特别单元
(点击查看)
:中子特别单元带来5部跨越纪录片、实验片和虚构故事的中片作品,展现了影像在文化、伦理、环境和科技议题上的独特视角。该单元影片利用中片长度的独特叙事自由,形成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刻对话。
特别策划单元
●
中国气候行动周CCAWxBISFF 环境影像
单元 - 未来伦理学
:特别策划的环境影像单元以“未来伦理学”为主题,集中展示18部关注气候危机、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作品,通过多层次叙事探讨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可能性,引导观众反思人类在生态网络中的角色,传达重塑人类在地球生态网络中的角色的迫切性。
●
月相PHASE 女性影像单元
(点击查看)
:聚焦女性主义视角,精选25部作品展现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与成长。以“月相”为隐喻,本单元探索女性在各种身份、文化背景中的独特声音,彰显女性在亲密关系、社会偏见和自我实现中的韧性与力量,带领观众走进女性多样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