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注意!石家庄交通信号灯有变→ ·  5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今天!开平这一幕,朋友圈传开了! ·  10 小时前  
佛山电视台  ·  速看!元宵在佛山这些地方,有烟花秀→ ·  5 天前  
鮀浦微帮  ·  寒假即将结束,2025汕头中考时间出炉! ·  3 天前  
鮀浦微帮  ·  寒假即将结束,2025汕头中考时间出炉! ·  3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全球第4例!女子去菜市场后感染罕见“禽流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一轮文化消费业态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1-23 20:29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景随人动的徽文化壁画,手机扫一扫让科普‘活起来’的明信片,凭空出现的可触控显示屏……”在10月25—28日举办的2019合肥国际文创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黑科技给公众带来一场特别的文化盛宴, 科技与文化融合 是今年合肥文博会的核心内容。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在天津举办的2019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看到头戴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坐上马鞍形的操作座椅,体验者沉浸在皮影戏“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参与一场观感俱佳的“赛马”实战。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上,5G、人工智能翻译机、巡馆机器人等一大批前沿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佳作也全程助力博览会,提升观展体验。

原文 : 《新一轮文化消费业态将被催生》

作者 | 本报记者  程洁    实习生  周静研

图片 | 网络



文化新业态增长强劲



为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8月13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六部门共同制定印发了 《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9月11日,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认定的21家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西安授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拥抱数与网”,今天,科学技术不再囿于工具身份,逐渐与人文要素相生相融,孕育出全新的技术与文化样态,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早在2012 年,科技部、文化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便联合举办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并组织编制《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 将文化科技融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进行了研究。 2014 年,科技部与中宣部颁布《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西部行动方案》,强调加强文化科技融合,以科技支撑文化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第一次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要重点培育的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 告诉记者,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且有资本助力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有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此外,单体市场基数也很庞大。而且,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也具有广泛实践,如数字创意产业风头正劲;时尚产业迈向智能制造;文旅融合不断升级;科技创新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科技创新驱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国家统计局 对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6%,总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46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创意设计服务8256亿元,增长12.2%;文化投资运营308亿元,增长12.3%。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殷国俊 对此进行了解读:文化核心领域快速发展,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文化新业态增长强劲,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文化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追赶步伐正在加快。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因此, 必然致力于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高水平的体验消费需求和公共文化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北京、上海都走在了前列。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北京海淀区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搭建了海淀公共文化云平台,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报告制度。运行近10个月,大幅提升了海淀公共文化云供给精准度,文化活动平均到场率提升至92%,场馆预约平均到场率提升至 95.3%,群众满意度从系统上线之初的89%提升至97%。上海则通过“互联网+”的科技手段,将“沉睡”的文化资源激活,并高效分发抵达居民,“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未来将帮助提升文化资源配置能级,打通从“云端”到居民“指尖”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是文化和科技的属性,融合则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专家张树武 于2018年提出了 “文化经济4.0” 的概念,即 文化、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融合互动与协同发展 。近年来, 张江文创园区 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创新高,产值过亿企业40余家,数字出版、文化装备、动漫游戏影视、数字创意技术四大产业集群竞争力日益提升。跨界融合、集群发展已经成为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苏州 则在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上做出了锦绣文章。据报道,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以政策“为针”,以要素“引线”,引导企业把古老的文化遗产与高冷范的黑科技结合,绣出了一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双面绣”。苏州高新区今年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集聚类示范基地,且位列榜单之首。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较好地做到了区域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协同以及要素协同创新,培育了高度协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生态。




有效融合面临的阻碍



当我国文化产业正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科技融合”作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引擎,其驱动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不少短板。 国家科技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 在《求是》刊文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文化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够。 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不够 ,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 ,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 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

“诚然,在近些年,文化领域的科技运用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与之相伴的技术风险与伦理反思也必须警惕,如3D电影的沉浸体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VR技术混淆人们对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感知,数据挖掘技术逐渐将用户的隐私变为一种商品,算法推荐技术将人们包裹在信息茧房中,等等。面对一系列不可预知的潜在技术风险,我们似乎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的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 提醒道。



不可否认,在后工业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同样作为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重要载体的装备技术与材料技术退居次位,且涉及的具体种类也较为有限,未能在政策层面得到充分的论述和呈现 ;其他如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认知技术等均未能纳入“文化科技融合”相关政策的考量范围之内。技术类型明显单一。

文化产业产品形态的多样性、无形性、易传播、易复制等特点, 使得文化产业产品极易受到侵犯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教授李焕 表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显露,受害主体大多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即使发现侵权,然而举证困难,诉讼周期长,维权的成本高,因此,如何协调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也是现代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概言之,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体系还不健全,产业链条较短,中高端价值环节薄弱;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不足,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此外,评估体系与标准不完善、政府管理不足、法律层面缺乏依据、人才培养不足,是学界和业界聚焦和思考最多的问题。




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服务更高目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