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创新
“微言创新”由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产业创新领域研究。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创新

余永贤 | 贸易战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启示

微言创新  · 公众号  ·  · 2019-04-29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贸易战是遏制我国崛起的借口,胜利的关键在清楚掌握市场理念,上下同心。竞争力的较量是科技力量的比拼。应检讨1985年以来向产业化一面倒的决定,纠正对基础研究的不重视,让科学回归科学,让科技主导科技创新发展。

1. 无需贸易平衡

在国际贸易领域,出口多于进口就是“顺差”,进口多于出口就是“逆差”。 国与国之间很难实现贸易平衡,买多了不一定就是吃亏。 例如意大利每年从巴西进口很多咖啡豆,加工后价格增加几十倍,两者都没有吃亏。美国贸易逆差已经持续几十年,而且不断增加,主要成因是美国人喜欢消费,但不见得美国经济要倒下去。

美国对中国有庞大的贸易逆差,但不可以说是谁占了谁的便宜, 这要看两个大国的个别特性。如果要减少贸易逆差,主动权还是在买方。

经济学家喜欢玩平衡的概念,其实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要求国与国贸易平衡的理论根据。 倒不如向国际舆论阐述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指出维持贸易平衡没有必要。

2. 扶持企业

一个争议性的议题是对企业的帮助,没有国家不帮助扶持企业。但直接补贴价格,降低售价而企图增加物品的竞争力,可以说是扭曲了市场机制。但如果给予帮助,提升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效率,而令产品售价降低,就是两码事。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是因为企业的基本竞争力增强,没有影响市场运作。

不可以说政府帮助企业就是不公平。

限制帮助企业没有原则上的依据。满足一些技术性的要求只是跟从游戏规则,但不能让别人把一些有形无形的帮助计算为经济上的补贴。

在这些问题上需要把原则和道理讲清楚,不让对方站在道德高地,而要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处事的模式。 在此需要对市场概念有透彻的认识,排除偏颇模糊的信念。

3. 市场的迷思

市场是人为设定的机制,很多时候是有效的供求分布机制。市场失灵时常发生,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和涉及科技的交易,因为科技属于专家物品,需要专家鉴定价值。 市场失灵往往需要政府干预。

西方衍生了市场可以自律的理念,遇上市场失灵,就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市场化的幅度去解决市场失灵。一些学者不愿意接受市场失灵,认为问题只是不够彻底市场化。这只是一个信念,差不多是对市场的迷信。其实只有一些特设的市场可以自律,在一般的情况下,市场都需要政府监管。普遍来说,进一步市场化并不能解决市场失灵。例如信息不平衡衍生的市场失灵,刁钻的再市场化只会把问题重新包装,解决不了基本的不平衡。

中国发展突飞猛进的一个原因是找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平衡。 不应该盲目追求市场化,不需要跟上西方国家,这就是中国模式。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对新的理念采取开放的态度,改革开放并不等同市场开放。国人要对市场有清晰的认知,弄清楚市场理念。

4. 金钱买不到科技

中兴事件令我们反思1985年国家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把科技的成果带给人民,因此不要求产品全部在中国制造。例如电视机的真空管,当时国内生产不多,从国外购买零部件更价廉物美,可以让更广大人民享用电视机。多年来,不要求全部中国制造“All Made in China”的理念适用于所有产品。好好利用国外零部件的优势正是全球化和产业链分工的真谛,只是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要坚持采购渠道多元化。在利用全球化优势的同时, 作为一个大国,在很多方面不可以完全依靠别人,而需要维持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基本能力。

中兴事件也让我们看见金钱买不到科技。遇上受人抵制就需要有自主开发的能力。芯片供应的疏忽暴露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严重漏洞,政策忽略了全盘考虑。不能只依靠企业的触觉,企业只看见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不会作长远的国际政治经济考虑。

美国尝试拉拢盟友国家封杀采购华为的5G技术。销售额可能被打压,但技术开发不受影响。对策是争取世界舆论支持,阐明所谓安全问题、阴谋论等,都是无稽指控,只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借口。中国技术不仅兼容性强,更会促进其他国家的科技发展。我国崛起不仅不是威胁,更积极贡献世界和平发展。

5. 产业化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或许是反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契机。 1985年的《决定》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分水岭。《决定》强调产业化,而三十多年来产业化就是科技发展的主调。市场概念的最先应用是在科技系统。为了获得外来的技术转移,国家在80年代初期率先颁布了商标法(1982)和专利法(1984),及后才颁布公司法(1993);先有技术合同法(1987),多年后才有合同法(1999)。这样的先后倒置是史无前例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时候中国极需发展产业,强调产业化没有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预留空间给求知求真的探索,让想象力尽情奔放。 为了减少对一些战略性科技领域的损害,科学家们在1986年3月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这就是863计划。

6. 基础研究

为配合产业化,1985年的《决定》指示把重点放在应用研发。而自从那时起, 30多年来基础研究只占总研发经费的5%。

一般情况下基础研究占比在20%-30%左右。基础研究占比较小的是美国(17.2%)和日本(12.5%),因为他们的应用研发量大,相比之下基础研究显得少,但是都没有低于10%。我国的研发经费分布结构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

应用技术建立在基础科学上,而科学的成果是公开的,是否就可以依赖别人的基础研究,搭顺风车呢?

基础科学对应用技术的支撑是多元化多方面的。 对一个科技大国而言,依赖别国搭便车远远不够,只可以是起步时的短期策略,不可以是长期政策。

更重要的是基础科学是思想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和人才培训上有关键性的作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观是寻求真知、讲求诚信、没有私利的考虑,对青年人和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尽管美国总统要打贸易战,但美国科学家不会下逐客令。我们要在科学上增加建树, 让国际科学界觉得中国不只是受益者而也是贡献者。 同时,我们在基础科学多投入多下功夫也让自己受益。

为什么基础研究到现在还是只占总研发的5%?

原因是基础研究的基数太小。在增量预算的拨款机制下,就算给予基础研究大于一倍的增率,产生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其他领域的一项设备拨款就与这些增长相抵有余。

促进基础科学需要成立特殊计划,一个像863、973 同样模式的重点计划, 但是规模要大好几倍。以现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情况而言,基础研究的投入应该占总研发经费的20%。

7.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

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77.5%,这个比例很高,已经超越美国(71.5%)、和韩国扯平(77.5%)、只略低于日本(78.5%)。以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这个比例已经太高了!一般认为这个比例越高越好,现在普遍的观点都是认为比较平衡的分布更理想。

当然,拨款给企业做研发就马上提升这个比例。但科技创新发展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不是追求一些指标的比拼。拨款让企业做基础研究也会提升一些指标,但需要认真考虑的是这样对科技创新有帮助吗?还是只会加剧诚信问题?

8.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

科技成果具有分散、滞后、不确定、难预测等特点,因此, 科技不适宜线性管理 。科技的投入涉及资金,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财经的方法管理科技。

在韩国和印度科技曾经在财长管辖下,那时财长同时是副总统或副总理。其实,这种安排恰恰反映韩国和印度对科技的重视。

鉴于科技对多个政策范畴的广泛影响, 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科技政策的统筹建立在接近国家元首的位置。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要统领科技创新发展,协调国内资源人才配合,务使科技创新与相关政策如教育、环境、能源、医疗等,发挥协同效应。督导发展基础研究重点计划,统筹科技创新支持“中国制造2025计划”,让国家迈向创新型经济。因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世界贸易议论的焦点,国际竞争力的较量就是科技力量的比拼,需要环顾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开拓科技外交。科技交流是建立“一带一路”文化沟通、人民联系的重要元素,也是推广科普、拓展技术转移、扩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小玲)

作者简介


余永贤,美国俄立冈大学博士,德国比勒非尔德大学教授,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前顾问, OECD发展中心经济师。自1980年代起,多次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政策部顾问,协助发展中国家设计科技政策。

延伸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科技外交

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工业APP时代的到来

当能源互联网遇上5G技术

从5G标准之争谈技术标准战略

从华为5G折叠手机谈未来信息技术

了解3GPP组织——5G标准的制定者

未来的互联网,你最关心什么?

日美半导体之战对中美贸易战的启发意义

2019两会观感:为何科技成果转化的老话题频现?

2019两会观感: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围绕着“人”来开展

他山之石——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经验借鉴

美国纳米科技行动计划的投资动态对我国的启示

吴寿仁:上海科技成果转化40年

从要素市场一体化看科技成果转化痛点及对策

谈谈俄罗斯纳米科技战略

刘立专栏 | 我国新时代科技工作方针应明确为“三个面向”


(本文不代表微言创新观点。欢迎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上海科学院规划处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 产业创新领域研究。 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微言创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