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中的核心区域
位于深圳宝安的
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
以其优越的地理坐标与深厚的制造业积淀
与香港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精准耦合
这里
正展开着一场“香港科创+宝安制造”的
跨界融合探索
试图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交汇点上
探寻一条深圳先进制造业提能升级之路
从深圳湾口岸沿着广深沿江高速一路向北,从福海出口下来后,不到半小时车程便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中轴交汇处,这里承担着深圳宝安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落笔——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就坐落在核心板块上。
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制造业为特色的深港合作平台,是深圳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中唯一具备“空港+会展+海洋”叠加优势的园区,更是前海扩区范围内唯一保留现有制造业基础并按制造业规划发展的特殊片区。“前海+宝安”产业腹地的“容纳力”、流量入口的“承载力”,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磁场力”……
在这个充满地理优势和战略意义的关键点上交融成了最高昂的发展旋律。
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区位图。
为对接香港“新型工业化”战略,合作区打造“美生云谷”等7个示范园区,探索香港研发创新和深圳高端制造的结合新路径,助力深港两地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宝安科技桃花源美生云谷分园。
走进美生云谷,一排排银灰色楼体在贯穿园区的绿色走廊映衬下,涌动着“科技感”十足的光影。作为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重要支撑平台的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共性技术平台)所在的大楼点缀其中,门外“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深圳—机器人)”等牌匾依次排开,一场关于智能制造的科技变革在这里加速演进。
穿过共性技术平台一楼右边的玻璃门,激烈的讨论声不绝于耳,与常规实验室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陈凯文与几位研究生席地而坐,眼睛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手指在键盘上不停跳动。
香港科创青年陈凯文带领团队在平台开展科研工作
其实在学校实验室里,作为香港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系博士后的陈凯文,早已带领团队成功测试了动态充电技术在机器人场景的应用。然而,受制于场地、设备等条件,技术的市场适配性成为未知数,他曾担忧“这只是技术的自嗨”。眼看着项目陷入技术转化的瓶颈期,共性技术平台走进他的视线。
“我们希望和产业离得近一些,把技术钻得深一些,与市场贴得紧一些,共性技术平台绝对是理想化的‘创业搭子’。”
谈及宝安这片智能制造的热土和共性技术平台,陈凯文直言“相逢恨晚”。入驻平台半年来,他表示收获满满,在这里,大到宝安制造业基础优势尽显,企业星罗棋布,团队能够直接和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小到共性技术平台免费提供使用仿真软件、AI算力等平台的使用服务,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这儿就是技术转化最好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陈凯文感慨,就像是走出了“象牙塔”,一头扎进了充满机遇的旷野。
今年4月底,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启用。
共性技术平台下的创业盛宴
“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我们”
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对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彭华军来说,是他坚持了近二十年的事。他创立的深圳纳德光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德光学)是一家深港合作的企业,目前与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产品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证了他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
彭华军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具备”可调屈光度全画面高画质”特性的高性能显示系统,并推出“观影头显天花板”的GOOVIS系列高清智能头显,进一步验证了他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在共性技术平台一楼的企业成果展示墙上,纳德光学的“履历表”引人注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高度集中的产业链、全面覆盖的供应链、随时可得的大量信息等“利好”叠加临近香港的地理优势,让彭华军能够更加敏锐捕捉到行业发展的脉搏、高效对接校友资源、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来到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科技创新是纳德光学的生命力,在这里,彭华军直言纳德光学获得了更多科研团队的“助攻”,而一旦有合适的科研项目推出时,公司也能凭借此前已经建立的供应链体系和商业渠道为技术落地按下“加速键”。
彭华军博士在讲解中
“看见”的力量还在延续,如浪潮般持续推动着更多资源的汇聚、更多合作机会的萌生。每个月,彭华军都会特意安排时间参与共性技术平台举办的产业对接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碰撞思维火花,探寻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与潜在客户面对面交流,直接捕捉市场需求的最前沿动态;与投资方深入沟通,共绘合作蓝图。
在这场专业技术的“思想盛宴”中,彭华军往往是最“忙”的那个人,辗转间,纳德光学的发展蓝图也在一次次对话中愈发明朗。针对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更需长期、稳定、持续的人力物力投入的现实,彭华军有顾虑但也没有包袱,他期待也相信,位于前海新扩区范围内的共性技术平台将释放更多政策能量,激起更多深港浪花迎头赶上。
“我们想要对接更大的市场,融入内地是一道必答题。”
来到共性技术平台,免费测试的服务使得研发成本大幅削减,早上将设计的技术交付给企业、下午就能收到试验结果的高效,无疑让陈凯文在技术研发和转化的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回忆当时入驻的契机,陈凯文提到自己还是通过在深圳大学的师兄才得知有这样一个平台。
他直言需要有更多“月老”来为深港合作牵线搭桥,深入调研港人港企的真实需求,以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沟通需求与政策机遇,创造出更多合作共赢的“智造”佳话。到香港高校实地考察的经历让共性技术平台负责人吉星记忆犹新,那时许多团队仅持有基础研究成果与论文。
怎样才能让知识和数据
从书本、实验室走向车间?
融入市场?
这些棘手的难题萦绕在高校团队的心头
也成为吉星口中“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个平台就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领域的深港‘联络人’。”
启动半年以来,共性技术平台已吸引香港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系联合实验室、纳生(香港)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实验室、数控机床关键环节研发与仿真监测联合实验室、深圳市工业母机概念验证中心等项目和平台的入驻和搭建;通过仿真验证、标准与检测认证、创新平台培育等形式,平台目前已服务70多家合作区企业或港人港企,其中包括今朝时代、纳德光学、国川智能装备、拓普联科等。
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
越来越多的梦想在这里“生花”,从研究到转化的产业化链条,如精密齿轮紧密咬合,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在这里实现“双剑合璧”。工业母机、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等宝安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支撑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网络与通信、半导体芯片等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重点培育产业,在“双向奔赴”中拉弓满弦、拔节生长。
双城叙事不断丰富内涵
深港制造业协同升级的网络越织越密
纵览宏观经济视角下的深港合作主题,双城叙事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在共性技术平台近1900平方米的创新腹地里,深港高端制造业协同升级的网络越织越密。
共性技术平台与高等院校、企业的合作模式正不断探索新径,“香港科技大学还打算把大学生创赛落地深港共性技术平台,到时候成果也可以在这实现‘一条龙’产出。”谈到创新创业大赛,吉星表示共性技术平台计划接下来也将设立面向港理工、港科大等高校的深港先进制造业创业大赛,遴选出来的优秀项目将获得深港先进制造技术育成孵化基金的创业支持。
而这笔资金还将激起更大的浪花,用于定向支持港校海外院校在国内的创业创新项目,和优选先进制造业中工业母机、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项目,深港两地合作创新的“燎原之火”在一条条延伸舞动的产业链上积聚、绽放。
从规划定位的初露锋芒到建设实施的稳扎稳打,从探索路径的筚路蓝缕到“合作区模式”的蔚然成形,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大胆试、大胆闯,“方寸地”做出“大文章”,共性技术平台的启动,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重要补充支撑平台,也是助力合作区加速发展,交出深港交流合作的“示范答卷”的关键“得分项”。
深圳河潺潺,激荡的是开工的号子。合作区是深港两地在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上,优势互补、“结伴同行”的必然产物,深港共性技术平台作为合作区的序章,呈现的是满满的希望和机遇,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必将以“历史性的起跳”,为推动深港合作迈向新高度刻写下“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