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高一该如何选科?先看透两个问题!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2-10 00:00

正文

学科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缘起】近期,小编身边朋友和家长咨询高一选科的一些事情,核心聚焦两个问题,一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二是其余两科如何搭配。关键困惑在于两个方面:就业难易程度和专业热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选择物理类,其余两科是根据就业行业和专业热度来定而已。这是他们认为的选科考虑首要基础,但他们表明不清楚目前到底大形势是怎样的,希望给予答疑。

如何看待热议观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小编虽是以前的文科生,但说实话,还是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它是许多社会实践和时间验证的一个非官方的社会性结论,影响很广泛。但小编从小也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现在再看待这句话,不得不思考一个前提问题,那就是要“学好”数理化!如果学不好呢?那这个问题就不是一刀切式的给予定论。所以小编不赞同任何一种绝对的说法,也不赞同大概率性的引导。不管学理还是学文,关键在于寻求一条适合学生自己的道路,在于如何在自己的学科综合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具有可持续学习动力的学科。鉴于许多人能够学好数理化这个前提,接下来小编更多的是聚焦简述处于选科徘徊边缘和不能学好数理化学生的思考。
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策略和智慧可以弥补实力上的不足。在教育选择上,可以借鉴这一原则来思考“如果不能学好数理化,还不如考一个好的文科类院系。”的观点。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数理化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有着更高的兴趣和天赋。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科学教育,而是在承认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无论是科技行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具备不同技能和知识背景的人才。因此,即使一个人在数理化方面不是特别出色,也可以通过发展其他领域的专长来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一个擅长文学创作的人可能会成为优秀的作家或编辑;一个对历史有深入研究的人可能会成为历史学家或博物馆馆长。目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创新和突破都来自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因此,即使是理科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样,文科生也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这种跨学科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教育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划分为理科或文科。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简言之:田忌赛马原则在教育选择中的应用启示,就是不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或“优势”科目,而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学习和发展策略。


如何看待选科对应的“就业热”和“专业热”问题?
对于就业问题,考虑到从高一学生选科到大学毕业通常需要7年时间,而完成研究生学业则需10年左右。因此,仅基于当前的就业趋势或传统观念来预测未来7至10年的就业状况是极其不确定且不稳定的做法,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
至于专业问题的变化,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天看似炙手可热的专业,在未来7到10年内可能就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相反地,那些一直较为冷门的专业往往拥有更高的就业率。如果能够在选科说明会上向学生及其家长清晰地解释这一点,或许可以缓解他们心中的焦虑情绪。
小编已多次公开和学生、家长、社会朋友探讨。在做出决策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考虑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即该学生是否能够在所选领域内保持长期的兴趣与发展动力;二是综合评估学科排名和个人优势,确保所选科目既符合个人特长又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理性、更有前瞻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科目选择。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科?

必须看透一个现象:就业难的情况下,公务员和事业编的需求在增大,尤其基层一线事业编和公务员序列需求量大,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届大学未就业毕业生很多都会选择加入考公考编队伍。在此情形下,哪一类学生具有优势呢? 大家一定会说文科的,这话有合理性,但不绝对。 学文科性质起点高些,但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有真正的优势!这部分人不一定是选文科,也可能是选理科的,但真正具有较大优势的,是选择了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的人所具备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小编生活和工作实际,以下是高一选科的参考因素简析,仅供大家参阅。
一是学科基础与提升空间。 学科基础是衡量学生在某一科目上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历次考试的平均得分、排名以及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判断学科基础的强弱。提升空间代表未来可能提高成绩的空间,是选科后到高考前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对错题题型的统计、学科潜力和学科能力的评估来判断。
二是兴趣倾向与爱好特长。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建议学生和家长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如霍兰德职业测试等,以帮助更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兴趣点和特长。
三是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这是选科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学生应该通过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方式了解不同职业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倾向,并据此选择适合的选科组合。
四是高校专业招生要求。 新高考模式下,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对考生选科的要求。只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修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因此,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及专业的选科要求,避免将来报考时才发现所学科目与招生要求不符。
五是学科学习难度差异。 在满足其他主要因素的同时,可以适当考虑学科学习难易搭配。物理、化学等科目普遍认为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同时选考则建议搭配一个学习相对容易的科目。
六是家庭资源与建议。 如果孩子目前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喜好的话,可以更多关注下整个家族是否在某个领域具有相关的资源。例如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在医疗、金融、计算机、建筑等领域有较强的行业经验的话,可以考虑向这些方向靠拢。
七是赋分制度与录取规则。 新高考中采用等级赋分制,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名次。因此,在选择科目时也要考虑该科目的竞争情况和赋分规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