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官方订阅号。高雅艺术推广平台,演出资讯推送专区。第一时间获取活动开票信息,了解讲堂动态,服务广大师生观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AI“朋友圈”,影响力有多大? ·  17 小时前  
科学画报  ·  直播预告 | ... ·  2 天前  
环球科学  ·  读了这15本书,你就不会错过2024年的科学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包华石系列讲座:从图像到思想:图像学与中国的另外四大发明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公众号  ·  · 2024-09-21 09:30

正文

从9月25日起,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包华石教授将开设主题为“从图像到思想:图像学于中国的另外四大发明”的系列讲座。包华石教授将从图像学的视角分别切入“编户齐民”与“人权”,“任人唯贤”与“平等”,“公议”与“言论自由”,“名实相符”与“制衡”四对思想概念,力求沟通联系东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观念的异同。



主题阐释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有句名言:“没有想法,但在事物”。W. J. T. 米切尔的作品表明“没有观念,但在图像”。根据米切尔的说法,元图像为有关我们世界的理论提供了逻辑依据。这一点在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想象中最为真实。征服或相互住宿的元图像在历史上是分散的,因为在任何时代和地方,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不是被肯定就是被否定。这是结构性的;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因此从历史上看,人们常常把人际关系想象成不平等,很少想象成双方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们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欧洲对人际关系的主流看法是民主的,但欧洲的元图像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正如卢梭、潘恩和杰斐逊都肯定的那样,在欧洲,社会总是被想象成自上而下的、占主导的或被主导的,就是说零和情势。从历史上讲,只有在帝国中国,我们才会发现国体的元图像以和谐,互鉴与双赢的形式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编编户齐民”、“任人唯贤”、“公议”、以及“名实相符”的观念在结构上都是双边而互鉴的,不是主导或被主导的情势。

卢梭、潘恩和杰斐逊等人在与这四种中国先驱的对话中发展了对我们现在的“权利”、“平等”、“言论自由”和“制约”的理解。你们的课本可能没有提到这一点,但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一个接一个地探索这些对话,展示元图像是如何体现现代人类形象的逻辑的。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famously said “no ideas but in things”. W.J.T. Mitchell’s work suggests “no ideas but in pictures.” According to Mitchell, metapictures figure the logic informing theories about our world.  This is nowhere more true than in how we imagine human relations. Metapictures of domination or mutual accommodation are scattered throughout history, because in all times and places equality between persons, groups, or nations is either affirmed or denied. This is structural; there are few other options.

Historically human relations were most often imagined as some above and some below, rarely as both sides on a level plane. Our textbooks tell us the mainstream European view of human relations is democratic, but European metapictures tell another story.  As Rousseau, Paine, and Jefferson all affirmed, in Europe, society was always imagined as top-down, dominant or dominated, and 零和。Historically speaking, it’s only in Imperial China that we find metapictures of society figured as 和谐、互鉴与双赢的。In China, “编户齐民”、“任人唯贤”、“公议” and “名实相符” were all relational and bilateral in structure, never top-down.

Men like Rousseau, Paine, and Jefferson developed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rights,” “equality,” “free speech,” and “checks” in dialogue with these four Chinese precursors. Your textbook likely didn’t mention that, but in this series, we’ll explore those dialogues one-by-one, showing how metapictures figured the logic permeating modern images of humankind.



主讲人




包华石(Martin Powers)


包华石教授是饮誉中外的汉学家与艺术史家。自青年时代起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中,出版学术专著4部(其中两部获得了列文森奖),主编学术论文集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各类研讨会和专场学术报告110余场,指导博士生30余名,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深入理解、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地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自1980年代起就因其在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受邀,长期担任Ars Orientalis的编审;Getty Grant Program 盖蒂基金、的顾问等职。

他致力于从艺术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关系,重塑中国文化艺术的本来历史地位。Powers教授成名较早,自1980年代以来,广泛活跃于欧美及中国两岸三地,曾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国家美术馆、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国学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访学与讲学,并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其研究奠定了中国艺术与政治关系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社会艺术史的研究,并对重塑中国文化艺术的本来地位,反思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误读有重要贡献。



讲座信息



第一讲:从图像学看“编户齐民”与“人权”

时间:2024年9月25日(周三)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

主持人: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对话人: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第二讲:从图像学看“任人唯贤”与“平等”

时间:2024年10月16日(周三)14:00-17:00

地点: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

主持人:刘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