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原创干货
伪砖家简介
某基金合伙人,混过名校,厮杀于股市和宏观对冲市场数年。如今专家甚多,高谈阔论,自觉不如遂取“伪砖”名号,经济本该理性,奈何阴谋论四起,骂娘声不绝,甚觉无聊说点实话以道“中国经济真相”。伪砖家胡乱之言,以贻志同道合者。
当稳定压倒一切,
当利益暗中发酵,
地方政府无脑暗保,
僵尸企业搞垮市场。
故事的最后,
血液干涸的中国经济,
只能和“僵尸”一起埋葬!
政府灌补药,僵尸企业苟延残喘。
随着三季报相继公布,一份上市公司“喝补药”的名单也浮出水面。数据显示,前三季度A股有2752家上市公司拿到政府补助款,占比超过93%,金额高达715亿元。其中,有114家上市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款超过1亿元。
一边趴在A股持续融资,一边每年从政府手中获得大量补助。在资本市场上大抽其血后,许多上市公司的效益并没有好转,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有些上市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远大于其主营业务产生的净利润,甚至前者是后者的上千倍,有的上市公司干脆就依靠政府补助盈利,特别对于已经“披星戴帽”的ST公司来说,政府补助可谓是雪中送炭,甚至可以让ST公司扭亏为盈,顺利保壳。如今,A股已经有265家上市公司沦为了资本市场上的僵尸企业,其负债率高企,存货不断挤压,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在中国制造企业普遍步履维艰的时候,我们悲哀地看到,有关部门的救市举措只不过是简单地补贴一部分企业,而且常年存在,几乎成为了一种传统。有不少僵尸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他们这些年就是靠着政府部门的补贴才得以生存下来。
原本,政府向企业发放现金红包是为了让企业获得资金扭转现有的局面实现发展,但现实是,这些巨额现金红包沦为了企业保壳的续命药,而对于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说毫无作用。
如今,这些僵尸企业已经沦为需要人类投食的野生动物,张着血盆大口,吸食着中国经济。
赔19亿, 给你20亿。条件是,你不能死。
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地方政府功不可没,政策性的支持成了这些企业的救命稻草。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稳定是头等大事。一些国有企业雇员众多,如果退出,不仅自己的公司,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将受到牵连,马上就会引发巨大的失业潮,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要知道,失业率以及维稳都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要件。
除了维持就业的政策性负担,僵尸企业即便不产生效益,也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GDP。有生产就有税收,有消耗便能生成GDP。保持地方虚假繁荣,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比如当地上市公司的数量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的经济名片,也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赫赫政绩。
不仅如此,僵尸企业里的裙带关系也是讲不清道不明,灰色交易丛生,政府官员有着切身利益在里面。动谁也不会向自己人动手,砸谁也不会砸自己的腰包。相反,保护与扶持才是一个正常利益相关者的举动。
正是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或保护”,企业才有了“隐形的担保”。即使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在地方政府的意向下,继续与国有企业交易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对于银行来说,如果这些僵尸企业一旦倒闭,原来的借款就会变成呆账坏账,就意味着贷款风险的兑现,也意味着内部严格问责的兑现。而为了掩盖当初放贷时的失误,从银行管理者到客户经理,都倾向于继续给企业放贷,然后让风险沉下去。久而久之,银行就被僵尸企业所绑架。在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下,继续放贷,继续维持下去。
因此,无论从僵尸企业的成因看,还是从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支撑来看,都牵涉着多方的利益,包括企业、地方政府、贷款银行等。清除僵尸企业就是虎口夺食,势必将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与反扑。
如今,利益相关,僵尸企业绝不能死。
不能死,那就只能一起埋葬。
一直以来,让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呼声不绝于耳,并且随着供给侧改革号角的吹响,僵尸企业似乎也成了过街老鼠。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强行的补贴,阻碍了这些产业清理的过程,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稳定压倒一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分强调社会责任来保就业,也不敢对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下手。维持好现状,然后再做做政绩工程,照顾好自己的仕途,至于改革什么的,那是下一任市长的事。
于是,许多地方官员虽然口头上已经不再坚持保7,但还是在不断加大投入,千方百计为拖累经济的旧产业和僵尸企业跑关系、立项目、找资金。其中,一系列耗费巨资的稳增长项目,都已经不合时宜,不符合市场规律,挤占了本可以用在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稀缺资源,纯属浪费。
倘若产能过剩不能及时化解,僵尸企业不能果断破产清盘,未来的中国经济就不可能轻装上阵,实现经济转型都不知道得等到哪一天。将尖刀插向僵尸企业,就是中国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必须要走出的关键一步。
之前我们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循环,越是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却越是严重。产能过剩企业多数效益很差,却总是以各种原因从银行和地方政府获得续命资金,僵而不死,成为了顽疾。
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僵尸企业,主要指僵尸国企,是存量改革必须啃掉的硬骨头,这是个痛苦博弈的过程,必须要有巨大的改革魄力与智慧。
在经济形势比今天更严峻、社会保障体系比现在更薄弱的世纪之交,当时的朱老板们就曾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国企改革,大规模下岗分流,才可能有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而如今,在更雄厚的国力、更扎实的经济基础上,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却已经没有政府官员敢去触动既得的利益者,或者自己就是其中一员,靠老百姓养着却毫无作为,让人心寒也让人气愤。
没有血性的政府官员难担大任,扛不起改革的大旗。而这一关跨不过,那么故事的结局将是一起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