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观察丨中老年霸总类短剧如何“拿捏”银发一族?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官方通报家长反映幼师体罚学生、安阳妇幼保健院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蜂花就发布不当图文内容道歉、景区回应“不雅水 ... ·  6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多方回应考研报名禁用海马体照片、教体局通报网 ... ·  1 周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干部从厕所窗户逃离引舆论关注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两场“集聚”事件的背后真相:社会分拣机制和精神“越轨”行为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11-11 09:29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这几天,两场集聚活动引起了社会关注。一个是线上的,一个是线下的。说是聚集,也可以说是奔赴。

一、线上线下的两个事件

线上的聚集,是湖南怀化的理发师李晓华忽然就在抖音上火了。她坚持不懈地发布数百个短视频,一直无人问津,然后突然一个短视频火起来,粉丝增加到了270多万,大量粉丝来到她的店铺前面打卡,从画面看已经导致了拥堵,警察到了现场维持秩序。地方将店铺前面的马路进行了返修,青色的柏油马路让人想到了平步青云。一些同行还到李晓华的店门前做起了公益剪发活动,8位发型师5天剪了1000个头。

线下的聚集,就是这两天引发了轰动的大学生夜骑到开封的事件。郑开之间,距离不过50公里,然后大学生们多数骑着共享单车就从郑州赶到了开封。据说参与的大学生数量达到了20万之多。很多人说没想到郑州城内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大学生资源。

一个超乎寻常的行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同方面的人对大学生骑行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开封文旅部门大开城门,张开双臂欢迎客流,欢呼开封开了封,成了网红城市;交通部门随即发布了交通管理通报,对于道路进行了管理;学校赶紧发布了管理禁令,要求宿舍加大巡查力度;教育部门感到恐慌,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市民感到了生活交通不便,怨声载道;几大单车平台在社会治理压力下,也禁止超区骑行;自媒体看到热点了,惊呼是“大事件”,诸如此类。

二、本质相同的爆红逻辑:李晓华、郭有才、董宇辉

其实李晓华的走红,和菏泽的郭有才、东方甄选时期的董宇辉走红,背后的原理是一样的,那就是抖音造就的网红现象。

由于她坚持不懈地发布短视频,终于有一天触发了抖音的流量机制,从而一举爆红,抖音将其短视频推送到无数网民屏幕之上,引发了关注,从而吸引了大量粉丝。

至于其社会价值,反倒没什么可以解说的。也无需挖掘其走红背后的社会根源。说句实话,确实没有什么社会根源,它就是无意之间触发了抖音的流量机制,从而一举被推送到无数网民视网膜之前,从而走红。

这也是为什么菏泽的郭有才走红之后,引发大量网民的不满和吐槽,认为这样走红会将社会价值观引到一个歧途上,尤其会影响到青少年,可能认为智慧和劳动已经落伍,在网络追求成为网红才是正道。

在李晓华走红之际,还有无数的同行也在坚持发布短视频。也会接连出现大大小小的网红。因此,无需过于解读这个现象,它就是一个突发爆发的流量现象。过多解读,反倒显得用力过度。

任何短视频都会聚焦和放大生活的某个片段,中间充满了令人沉浸的新鲜细节,如同孩子拿着放大镜观察一个蚂蚁的进进出出,能饶有兴趣看上一天。当你围观李晓华,看到她咔嚓咔嚓地推着剪刀,一团乱发慢慢脱胎换骨,通过她的手艺,加工成为一个漂亮的形象,你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主人公的质朴和谦和,也产生了亲切感。

个人的影响力和财富的增加,已经间接地和自己的劳动脱节,而更多地被技术和系统所控制,这正是算法时代的一个特点。算法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及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在很多方面操纵社会的运行轨迹,或者塑造社会的新形态。

从现实生活看,短视频对于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价值观的重塑和改造,是最为显著的。一个老年人坚守了数十年的观念,会在算法连续推送的短视频的冲击下,很快会改变自己的观念。

三、社会分拣机制

很多人对于夜骑大学生的看法比较复杂。更多的人认为是青春行动,还有的是持有负面看法,比如一位大学老师就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污名化。大学也对学生行动保持了谨慎评价,但是基本上不提倡、不鼓励,最后进行了劝阻。各方还从社会机制方面设置了开关,比如骑行禁止跨区,就是社会技术机制。

我是从中国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的角度来看待此事的。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从幼儿园、小学,再到中学,直到大学,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城市里的青少年甚至已经过上了非常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恰恰处于最为苦闷、最为空虚的时代。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启的全民爬坡的时代,不光是成人在职场高度内卷,在教育领域,学生们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起跑线不断向生命的前端延伸,终于延伸到母腹之中。很多家长从胎教开始,开启了孩子的竞争之旅。就是说,当下的孩子们,从出生的一刻起,就被拉入竞争的轨道,人生已经被上好发条,内在程序已被写好。接下来的人生,不过就是被动地输出并完成程序的过程。但是这些程序不是他们自己的愿望,他们无从选择,所有的程序,都是社会和父母的愿望。每个孩子只是时代生产流水线的一个社会产品,没有独立的人格。

孩子在母腹中,就已经被写好程序。这种程序镶嵌在他们的基因里,从上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都是被预设好的人生。

从精神发育的教育看,他们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很少接触大自然,也很少阅读有助于精神成长的书籍,人生充满了作业、教辅书、考试、父母唠叨、老师的训斥,以及优胜劣汰。因此,这一代年轻人都是单纯幼稚而又思想能力薄弱的。他们一直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环境被设定了适宜的空调温度,人生道路被程序锁死,精神领域,从未被关注到,他们的精神发育,因此也是苍白虚弱的。

中国的孩子成长于没有毒品、也没有暴力的环境里,从小爱学习,品质优秀,这在西方任何国家都是勤奋上进的孩子,但是在国内,却被学校这个生产力评价机构,根据学习成绩,以及生产线下来的产品是否有智力质量的瑕疵,而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他们虽然不会接触到毒品、暴力等不利因素,但是生长于无菌空间,精神生活高度空虚。

他们还需要经历一个残酷的社会分拣机制。进入高中之前,无数的孩子像快递货品一样,在懵懂无知的时候,根据需要被分拣了。分数高的进入高中,有进入大学的可能性;分数低的进入技术学校,人生一开始就被划分了。近年来,极少数中专生因为某个特长被社会重新发现,但是背后,是无数的中专生默默无闻的人生。社会极少关注他们,他们因为没有进入社会主流的视野,而失去了话语权。他们知道自己不再是主角,社会和他们自身都将自己定义为竞争的失败者。分数是命运的裁决者,没有人对分数提出质疑,只能甘心接受现实,接受命运的仲裁和分配。

按照很多地方高中入学率51%多一点计算,进入中专的几乎有一半的人,但是媒体、舆论、大众,有多少人关注到他们?就是说,社会某个巨大的群体,因为被分拣到了大学这个主渠道之外的地方,而失去了社会舞台的聚光灯关注。他们因此消失了、沉寂了。这背后是社会分拣的残酷性,社会大众对此一无所知。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年轻一代的状态有点不对头,一些词汇也是专门赋予这个群体的:佛系、丧、宅、肥宅、躺平……都是属于年轻人的写照。不少人呼吁要重视孩子的“空心”问题,更有人痛心疾首,认为孩子在该奋斗的年龄却躺平了,却没有意识到,奋斗是需要精神的,但是孩子们早已经被掏空了。

当代年轻人低迷的人生状态,其实从小被掏空开始的,他们从未有过理想,缺乏应有的情怀,对于大自然和科研探索没有兴趣,社会的评价机制就是分数。通过分拣机制,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算起,由于已经彻底完成了父母和社会给定的目标,瞬间从打鸡血状态就进入一个佛系的状态。进入社会后的佛系、丧、宅,不过是学生时代的后遗症。因为他们的程序只写到了大学第一天,以后的人生他们突然进入了空白区,无人指导和督促,他们因此无所适从。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而导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办。

再加上,今天他们不知道读书和文凭的价值意义何在。温饱已经解决,但是经济的不景气,也导致就业成为难题。无数人游荡在大学校园里,失去了目标和意义,如同无数漂泊的灵魂。

所幸的是,他们是物质上无忧的一代人。他们的父母,受惠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允许他们回家躺平上若干年。但是他们的精神空虚、对于意义的追寻,是一种巨大的人生痛苦。但是实话说,痛苦也是需要有精神来感知的,一个空虚的年轻人,甚至不会感到痛苦。

四、一个精神发育史中的“出轨”行为

所以当我看到此次如此之多的大学生,突然自发地骑行,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我是眼睛一亮的。这表明,陷入人生困惑的大学生们,开始主动地寻找一种精神出路了。

这是他们首次在没有家长、没有老师的指导过问下,自主的行动。我感觉是一次精神的觉醒。当然,这样说显得我非常得矫情,似乎赋予了这样一次组织松散的骑行过于宏大的意义。

但是当你想到,他们在当下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每天在校园里还是要面对读书、考试,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来就思考得很少,如今日复一日的学习,更感到精神的苦闷。何况很多大学老师本身就那么回事,师道尊严之下还经常曝出丑闻,神圣形象的垮塌,也会带来精神危机。突然在某个晚上,他们听说有一个地方可以去,灯火阑珊处,骑行即可到,成本很低,没有风险,很多班级可能就爆发出了欢呼声,课本被抛在了一边,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集体旅行。一传十、十传百,从一个校园传到了另外一个校园,整个城市的大学生轰动了,然后一起出发。这是一场年轻人自己导演的集体旅行,但估计也是多年来他们最快乐的一天,他们感到了融入集体的快乐,也是多年来从未感受到的快乐。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深秋的夜风吹来,寒意中带着清新,或许他们苦闷已经一扫而空,有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人群里弥漫着兴奋。

当然这是一场安全的集体旅行。距离不远,而且又是酝酿一体化的两个城市,数十公里的路程,如同从一个小区到另外一个小区的封闭道路。习惯于秩序的他们,仅仅是骑行而已,没有摇滚,也没有多少行为艺术的展示。但是这是一个从队伍到声势都堪称浩大的旅行,惊动了社会各方,也带来不便,也引发了社会的指指点点。因为这是没有获得各方批准的行动,本身被认为是一种青春的冒犯。从父母到老师,再到社会各方,已经习惯了操控年轻人,所以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个大学老师对于此次没有申请许可的旅行,给与了极端的污名。

虽然这是一次没有多大成果的集体旅行,而且每个人手机预计都收到了学校措辞强硬、要求他们立即回归校园的通知,班主任在班级群里气急败坏地发出嘶吼,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他们一次精神的重要突破和难得冒险,相信他们会记住很长时间,甚至终其一生,都会记住在这个深秋的夜晚,他们曾经一起骑行的壮举。没有母亲的叮嘱,没有老师的监督。空气已经泛起寒意,但是他们内心温暖。一路的风光已经隐入黑暗,但是他们这一路,浑身发着光。可能未来每当陷入精神苦闷的时候,这个发光的时刻,都会照进他们的心灵。

当然需要注意骑行的安全,并且不能和社会规训发生冲撞,否则下次连校园都出不去。但是我相信这一次集体旅行的价值,是自主的、是具有突破性的,是具有精神价值的。相对于此前他们被设定轨道的人生,这是一次精神“越轨”行为。我也希望社会各方,带着包容和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这次旅行。或许,这是青少年精神发育史中,极为少见的、也极具价值的一次“夜航程”。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看法律“和稀泥”恶果:社会道德出现混乱

  5. 从官员跳窗逃跑事件,谈谈基层官场舆论生态的复杂性

  6. 11月的舆情态势分析和研判

  7. 复盘钟山停车费舆情:一个被“带偏了”的事件

  8.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9.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10.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11.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12.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13.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14.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15.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16.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7.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18. 对圣诞节的舆情分析和三点建议

  19. 农夫山泉危机:大众传播的成功导致了“双刃剑”效应

  20. 马云的动向和社会风险研判

  21. 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

  22.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23. 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种社会“退守现象”?

  24. 如何看待河南村民抢东西:“两个河南”现象

  25. 对于近日两起新闻事件的舆情分析

  26. 最近两起事件的发声通报都严重不合格

  27.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28. 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舆情的分析和应对建议

  29. 西安交大“不便透露”背后的舆情风险

  30. 如何看待刀郎《罗刹海市》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