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天才想起来写一写《中国有嘻哈》说明了小编蹭热点技能的不合格,但是写得晚也有晚的好处,比如说我们就不需要再去做背景介绍或者玩「你有 freestyle 吗?」这个烂梗了,而是可以好好静下来思考一下中国虽然有了嘻哈,但是不是还缺了点儿什么?
至于会有此一问的原因,我想不妨先从 2015 年年底的另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说起,这个节目相信大家可能也记得,叫做《中国之星》,而在这个节目中有两位比较另类的人物,一位是节目所谓的「推荐人」、中国摇滚教父崔健老师;另一位则是他的多年友人,摇滚和民谣乐者杨乐先生。
先从崔健老师说起吧。在当初《中国之星》的节目中崔老师不止一次地、激动地提到这样两个概念:一、存在于地下的摇滚要跟电视音乐融合了;二、PK 会减弱音乐的魅力。这种说法真的很让人感觉到这位摇滚教父的可爱和辛酸,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之情:说可爱是因为稍微了解崔健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善言辞之人,其实摇滚上电视在如今已经不是那么稀罕的事了、摇滚也不再仅仅存在于地下了,他只是在用他那个时代的说法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在中国摇滚早晚会与流行音乐(电视音乐)一样成为主流;而辛酸则是因为他非常明白尽管自己悉心呵护了摇滚乐几十年,它仍然只是一个婴儿——最多是个幼儿,在非纯音乐交流的舞台上必然会受到挫折。事实证明他没有错,子曰秋野和痛仰的淘汰以及孙楠的最终夺冠就是例证。
再来看看杨乐先生吧,一把吉他,配以口琴以及让人抓不住旋律的低吟浅唱,就像一个吟游诗人。对民谣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不难联想到 Bob Dylan,但相比于 Bob Dylan 在国外的传奇地位,杨先生就没那么受欢迎了,他的第一场表演《音乐响起》唱哭了三位推荐人,在普通观众组成的评审团里却一直成绩不佳。杨先生在这个视频里说过自己不是来 PK 的,也说过「音乐是做给自己的东西,如果有人喜欢你的音乐,那只是偶然的事情」,但饶是他有这样豁达的心态,在遭遇排名垫底的那一期节目里也明显地可以从脸上看出失落和不乐。
我想杨乐先生这种失落和不乐与崔健老师的辛酸是有共同的地方:厌恶聚光灯如此二人,为了传达对于音乐的信仰最终也未能免俗,来趟了娱乐综艺这趟浑水,最后被人们拿着放大镜评头论足了一番,该忘的照样忘了,该地下的还是继续地下了,就好像耍了一场猴戏,赚了几声吆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回头再来看《中国有嘻哈》。要说嘻哈乐手和摇滚乐手最相似在哪里,无疑就是那把硬骨头、那股子「我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的傲气。中国早就有嘻哈了,虽然它知音不多、并非主流,但的确有人因为热爱而坚持在做着。然而怕只怕绝望使人无畏,希望却反而会带给人软肋。这个综艺节目里的人气选手 PG One 和小白在采访中表示「中国嘻哈音乐在地下很久了,如今站在这个大舞台上,终于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嘻哈了」,看,跟崔健老师说的话何其相似。的确一时间,大量观众的涌入让长期以来连生存都艰难的说唱歌手这一群体开始被注意,但不少选手和观众仍然暂未从「PK」的心态中脱离出来,不论是「嘻哈并不比其他音乐差」还是「嘻哈就是比其他音乐牛」。
另外,节目的火爆与嘻哈的火爆能划等号吗?还是说只能造就一批终将会过气的网红呢?决定这件事的当然是听众,无奈这些音乐人却碰到了世界上最精明的一群听众,深明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利益以及顾客就是上帝的道理。既然我是听众那我就该被讨好,如果你们不讨好我那我就不听你们的歌儿呗?反正还有很多其他音乐可以听,看看流行歌手们多会做人,叫他们再来一个他们就再来一个,至于这些 Rapper 们,他们有什么信念,歌词有什么意义,中国有嘻哈还是没嘻哈,说实话,不在乎。
而这「在乎」才是咱们真正缺少的东西。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火爆,将来也许我们会看到《中国有电音》、《中国有雷鬼》、《中国有民谣》或者类似的东西,但只要没有「在乎」,都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