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内参。
By政商内参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来源:自由市场派(ID:freemarketer)
作者:邓新华丨资深媒体人,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最近几天,新发布的《2016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指数为6.0,较去年6.51,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这也是这项指数四年来的首次下跌。
经济增长下滑,普通中国人对前景开始出现忧虑。去年中国人的退休准备指数,可是和美国并列世界第三,算是很有信心。今年的世界排名还能这么靠前吗?想来并不乐观。
退休准备指数反映的是中国人为退休准备的充分程度。这和地域、学历、储蓄习惯,甚至是子女数量,都有很大关系。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增长迅速,人们对退休之后的生活,就无需担心。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京上海,退休准备指数最高,就不足为奇。
不妨追问一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了退休,需要准备多少钱?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人回答了。2010年,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称,到2027年退休的居民,大约需要准备300~500万元的养老金。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居民预备1000万元养老恐怕也不够花。
比照钟伟的数字,北上广有多少老百姓,他们敢说自己能在2027年存够1000万?反正对我来说,太遥远了。
北上广的土著还好,好多人有几套房子,到时候卖一套,1000万就有了。那些打拼在北上广、买不起房的外地人呢,他们拿什么来养老呢?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退休准备指数高达6.0,是不是过于乐观呢?
可能有人会说,钟伟危言耸听,养老哪里需要1000万。
其实钟伟完全没有危言耸听。
1980年代初,人们相信1万元肯定够养老。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没有人会相信。一度非常稀罕的万元户,已经遍地都是;1万元其实也没有多少钱。到1990年初,人们相信10万元肯定够养老,但是到了2000年初,再没有人会相信了……
钟伟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2010年。1000万在当时的北京市区,可以买几套不错的房子。现在呢,也只能买稍微大一点的公寓。如果是在好一点的位置,恐怕只能买一个小户型。
通货膨胀的猛烈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估。1990年中国的M2是1.5万亿,而今年M2超过了150万亿。二十多年时间,广义货币数量增长了一百多倍。
很多人也许会说,虽然货币增长的数量很可观,可是物价上涨,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呀。即使以后保持着同样的通胀速度,看起来一切还不算太坏。何必过于担心呢?
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个因素。也正是这两个因素,使得我对未来的资产贬值,养老压力,更加不乐观。
第一,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
尽管以前的货币增速很快,但是经济增速也很可观。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在二位数以上。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增加,速度同样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物价上涨的势头。
前两年,林毅夫说中国经济还有20年8%以上增长的潜能,很多学者都嘲讽。改革进程在放缓,想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实在太难了。现在中国经济增速进入“6”时代,我想,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位学者相信,经济还能回到二位数增长。
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放慢,货币增长的速度却没有任何刹车痕迹。如果还迷信着“刺激经济”的神话,经常性地打开货币闸门,长期来看,物价上涨只能会更猛烈。
第二,人均寿命的延长。
过去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在70岁以下。60岁退休,退休养老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现在情形发生了变化,退休年龄在提前,人均寿命在延长,活到80岁以上的情形,越来越普遍。
试想一下,50多岁就退休,多数人都还能活二三十年。即便退休的时候感觉1000万够花,请问,10年、20年之后呢?想一想,都觉得很不乐观。
大概有人会说,靠自己存钱养老,肯定是不够的。但是,现在有社保啊,可以靠社会保障、靠政府养老。
政府拿什么来给老百姓养老?要么是今天多收社保费,这样一来企业负担重,经济发展慢,人们收入低;要么是未来多向年轻人收税来补贴老年人,同样会导致经济下滑。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会造成经济下滑,社会总财富减少,从而让养老变得更加艰难。
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唯一办法是什么?就是控制通货、加快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快,社会财富增多,才能保障多数人老年无忧。
听起来应该做的事,未必能够得到实行。比如减税、守住人民币币值、给企业松绑……结果都不容易办到。而在网约车、资本市场等领域,管制和干预却加强了。
未来的经济发展、养老水平,取决于政府和老百姓的观念。尽管社保在全世界都被证明是低效的,但中国的很多人还是呼吁加强社保、全国统筹等等,这既不利于当前经济发展,也恶化未来养老水平。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还会再下降。
我的建议是: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的社保可以信任,必须努力储蓄自救,并注意自己的健康,准备多工作一些年。单纯的现金储蓄很容易被通胀吞噬,老百姓也当学一点投资知识,谨慎、明智地做好未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