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费翔 一个完美主义者 ·  10 小时前  
蓝钻故事  ·  20年前惊艳众人,他如今忙着在村里种菜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娜拉”在中国》:检视不同叙事主导的多样女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神话”书单:蕴藏中国几千年的精神本质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10-22 08:56

正文

神话,不仅是一枚古老的琥珀,也是一面剔透的棱镜。人类文明的无形之光,透过神话的观照,可以散射出不同的维度。


这些维度,有些指向神话本身内部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神话中映照出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在希腊神话中映照出古希腊人构建想象世界的方式;而有时,神话的散射会指向外部,呈现世界性的意义。神话研究可以指向哲学思考,也可以指向语言学,女性思考,人文主义,以及现代生活的个体。



撰文  |  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1


《中国神话哲学》

作者:叶舒宪
版本: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众所周知,与西方神话不同,中国神话的形式是比较零散的,多以民间形式流传,没有体系意义上的史诗作品。但在神话的原始时期,即“盘古开天辟地,混沌二分”到皇帝与九州方圆世界的建构,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叶舒宪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借鉴了大量西方思想,目光开阔,并且不拘泥于神话,同时从象形文字,周易,礼法中进行解读,将黄帝明堂与埃及金字塔,印加太阳庙对比研究,从四面神和十字架里寻找人类共性,并尝试探索出属于中国文化的独立哲学观。

这种哲学观就是隐藏在繁多神话传说的表象之下的、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精神本质,它在最深层的地方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这些的基调之一,是把无生命的,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统视为在宇宙中息息相关的乃至相互交融的实体。这种可以用奔流不息的长江来比喻的‘存有连续’的本体观,和‘上帝创造万物’的信仰,把存有界割裂为神凡二分的形而上学截然不同”。

 

2


《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
 作者:保罗·韦纳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古希腊神话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而且,即使在时空间隔的今日,许多艺术作品表现的形式或隐喻,依然离不开古希腊神话的原型。那么,古希腊人如何创造出这样的神话,对于自己的神话,他们又相信多少?

保罗·韦纳从古希腊人构建想象世界的方式入手,发现古希腊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现代世界非常不同,他们更注重经验性的真实,而非现实域的真实,所以在古希腊人那里,“无私的谎言不是欺骗”。这也是为什么古希腊史学家在写历史书的时候都很少引用文献并不做注释,韦纳认为这是因为古希腊史书中依靠想象构建的成分很多。

这个依靠想象构建的古希腊世界,交糅了历史与神话,凭借经验上的真实性流传下去。历经无数学者和文学家的研究,古希腊神话的原型、情节、哲学隐喻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古希腊人创造神话的方式,依然是个有待解决的课题。所谓“当某个解释能阐明某个现象时,秘诀本身却会使人忘却谜题”。


3


《语言与神话》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神话提供一种思维模式。除了诸神的故事外,人类的英雄史诗也是神话中比重很大的部分。德国“符号形式哲学”开创者恩斯特·卡西尔正是从神话中提炼出语言影响人类文化的模式。

同神话一样,语言在人类早期文化的地位都是单调的,它的指涉意义十分单一。但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从符号形式向更复杂的意义过渡,在形式的表象之下,隐含着人类认知世界的神话模式。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则是不断革新的文学艺术,它们让语言流浪,并赋予语言新的归宿。“语词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经历着既是感觉的亦是精神的再生。语言变成艺术的康庄大道之际,便是这一再生的完成之时”。卡西尔认为,在抒情诗人的身上,神话的客观性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并弃绝了所有束缚。

 

4


《活着的女神》
作者:马丽加·金芭塔丝
版本: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2月


女权主义运动是近代社会的浪潮,但是在史前时期,从遗落神话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性别的分歧。在欧洲的神话体系中,男神和女神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金芭塔丝认为对女神形象的构建已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状况,并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

金芭塔丝发现,在各个神话体系中,女神扮演的角色都很复杂。而且,这个女神的形象体系一直持续到了宗教社会及现代社会,书名为“活着的女神”,便是意指女神在神庙殿堂之外的动态影响,包括劳动分工,性别认知,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变迁等等。在现代,女神的崇拜体系则体现出复兴的趋势,这可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神话的开始;金芭塔丝将女神及泛指的“她”视为生命、死亡及再生每个阶段的化身,与自然界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这本身就意味着神性。

 

5


《嫉妒的制陶女》
作者: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被称为“结构主义之父”,曾著有四卷本的《神话学》,论述神话世界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嫉妒的制陶女》则是他从美洲神话论述社会结构的学术著作。这本书从印第安人的生活片段开始思考——在一个印第安人的小屋里,一对夫妻之间的嫉妒,制作陶器的日常工作,以及在空中划过的夜鹰,这三层事物正是解读美洲文化的钥匙。


通过这样一幅场景,施特劳斯在不同的美洲文明间横向对比,包括易洛魁部落,加利福尼亚文明,南美及阿兹特克等等,发现在南美的神话体系中存在着同性的结构。正如施特劳斯对神话的定义一样,一个人与兽尚未完全分离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之后,人类社会走向独立分居,神话从万物有灵的体系变成现实的活动,例如制作陶器以及后来发展而成的“献祭”,在这个进程中,火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阿兹特克遗迹中会发现大量的绿松石,因为在神话中火神正是住在绿松石搭建的屋子里,而阿兹特克的君主则被视为火神下凡的化身。

 

6


《神话的力量》
作者:约瑟夫·坎贝尔
版本:万卷出版公司 2011年9月


神话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之前的学者更专注从神话中开创出新的哲学或人类学命题,而约瑟夫·坎贝尔的研究风格更加个体化,在融合了神话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交互作用后,他把最后的落点放在了现代生活的个体身上,并且相信,在古老的神话中存在一种成长的能量,可以让一个人超越自我。这才是神话的真正启示。

这个启示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很多神话原型中都能看到,而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坎贝尔可谓将神话普及了各个话题,在这本访谈录中,他提及了牺牲、冒险、人格、婚姻,以及爱——一个坎贝尔理念中非常核心的概念。坎贝尔并不相信生命是有目的的,相反,生命“只是一群原形质,渴求再生和不断存在罢了”,最纯粹的生命都是如此,而爱,或者说向世界保持开放的关系,能帮助我们发现内心的喜悦。经历这样一个探寻的过程,我们才能在生命中确定自我的目的,才能顺从内心的喜悦同时不失灵魂深处的重心。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宫照华;编辑:李佳钰、张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