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3D视觉工坊」
公众号
选择
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新东方 | 编辑:3D视觉工坊
在知乎
“上一个末流211是什么感受?”
的回答下
有一位朋友回答了自己在
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川农”)
的就读体验后,
下面的评论是这样的:
明明是第一轮211工程大学评比就入选的学校,却没有人知道?
川农:我心里苦,我说不出啊!
你可能对川农的名没什么印象,但它的事可是传得沸沸扬扬。
四川农业大学
自带网红属性
,隔三差五地就登上热搜,360度展示
真·别人家的大学
。
最出圈的是
有两位学生曾用一首rap为学校师生换来了空调。
“你安个空调嘛,四川农大,遭不住呀!真的是热呀热呀热呀!你没看到汗水在滴答滴答滴答,你是个211呀,你咋就不安个空调呐……”
《四川农大你安个空调嘛》
在网上火了起来,许多网友听见了,学校领导们也听见了。
真正的勇士都是直面恐惧的,川农的领导不怕事儿,还
邀请同学们在迎新晚会演唱这首歌。
唱完后校长即刻宣布:
“同学们,以后我们都有空调了!”
或许是校方高效的办事效率给了学生很多信心,在2010年,刚建好的新校区成都校区的学生在网上发帖吐槽各种还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不足、食堂拥挤、信号差等问题。
对此,学校领导迅速采取行动,
通过贴吧收集了大家的意见,并着手解决了这些问题。
党委书记张强也意识到网络沟通的重要性和便捷性,于是在2011年便开通了个人微博
@川农大张强,以此作为与师生沟通的渠道。
由此,一个名叫
“回音壁”
的角落,在学校官网悄然诞生了,旨在收集和回应学生诉求。
而后又发展出了微观川农“我要吐槽”,现今又升级为
“校园百事通”
。
学生提出了许多倡议,学校也积极响应,校园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习室配备了遮光窗帘并24小时供电,校内增设了电瓶车专用停车区,宿舍也安装了刷卡式门禁系统……
除了造福本校学生,川农还想着全国的学生。
这份
火遍全网的毕业生就业指南
,荣获网友的一致好评。人气爆棚到官网提供的
免费电子版被疯狂下载
,网站都被直接挤崩溃了。
这份指南不仅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了
就业时间表
,还解答了各种
就业方面的“疑难杂症”
,并且提供了获取
就业信息的多种渠道
,在帮助学生就业的每个细节上都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
这些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让川农大成为了一个温馨又舒适的家园,使许多毕业生想起学校时都觉得内心暖暖的。
不仅有内在美,这所学校的外在更是不容忽略。
四川农业大学以雅安、都江堰和成都三个校区的美丽环境而闻名,被称为
“花园式学校”
。
雅安校区的
梧桐大道
两旁种植着数百株历史悠久的法国梧桐,每株树木的价值超过一万元,因此这条大道也被称为“百万大道”。它不仅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
桂花
在四川农业大学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校花,而且每年九月桂花盛开之时,恰逢新生入学之际,校歌
《相聚在桂花飘香的季节》
伴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
都江堰校区内的
银杏森林
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另一标志性景观,师生们对银杏的喜爱之情与对桂花的钟爱不相上下,银杏树下常常是师生们聚集交流的好地方。
在成都校区,
图书馆前的水稻田
是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打谷子一事曾登上热搜,学校也因此被称为
“打谷子大学”和中国的“早稻田大学”
。
这里还伫立着
“西南杂交水稻之父”周开达院士的铜像
,周院士的夫人每天都会来到图书馆门口来看他,深情地抚摸铜像。
川农大里的雕塑也是人气不可小觑的网红。这些校园里随处可见的
“拓荒牛”
已经成为学校的吉祥物。
这些雕塑是由著名雕塑家陈萧汀创作的,
代表了川农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
作为百年校庆的纪念被安置在雅安校本部的草坪上。
最初,这些雕塑被设计成一条直线排列在草坪上,但很快,有一群很有想法的学生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牛开始出现在宿舍楼下、草坪、教室
,只有你想不到的地方,没有学生搬不到的地方。
搬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甚至成立了
“搬牛协会”
,还有媒体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
学校里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搬川农牛,枉做川农人。
这种学生自发的活动得到了川农大的大力支持,也成为一种
独特的校园文化
,给许多学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四川农业大学属于
少数不在省会城市的211大学,它位于四川省雅安市。
雅安的位置较为
偏远
,因此川农在招生时并不被许多考生所青睐,录取分数也受到一些影响。
而近些年,四川省的几个高校更是都将主校区从地级市搬到了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从乐山市的峨眉校区将学校全部迁到了成都,西南石油大学也把重心从南充搬到了成都。
川农也有相应的动作,在2010年正式启用
成都校区
,并将
农学、动物医学等优势学科搬到了成都。
这所学校在历史上曾从成都搬迁至雅安,如今成都校区的宣传板上写着
“我们回来了”。
在成都校区第一年的开学典礼上,
学校党委书记张强在致辞中这样说道:
“为了这一天,太多太多的人们期盼了很久很久;为了这一天,太多太多的人们付出了很多很多!”
民间也一直传言川农要整体搬迁到成都,但目前学校的总部依然在雅安市。
甚至还有人想让川农回归四川大学的怀抱。
因为
川农在历史上曾两次并入四川大学
。在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后,对农学学科给予了高度评价:
“川大最强的学科是农学。”
这也是由于川农的农学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底蕴深厚。
早在
戊戌变法
时期,为了振兴四川农业,四川布政使许涵度就提议设立了
四川通省农业学堂
,并设立了农业、蚕业、林业的预科和本科课程。
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正是这所学堂,
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推动四川省农业发展的使命
,许多师生也怀揣着以农业报国、救国、强国的梦想。
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
众多高校被迁移到边远地区以促进当地发展。
恰逢
西康省被撤销并入四川省
之际,川农也从原址独立建校并
搬迁至雅安
,开始了在艰苦环境中的建设与发展。
在雅安这片土地上还孕育了
“川农大精神”
,它被概括为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
这种精神在川农大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得到体现和传承。
学校初迁至雅安时,整个学校只有原西康省政府的几栋办公楼房,各种基础设施都不完善。
川农大人就在这样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凭借自己的双手,从零开始,建立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首任院长(四川农学院时期)
杨开渠
在建校初期,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在四川各地的农村四处收集材料。面对实验条件的艰苦,也自己想办法克服,用盆子和布巧妙地控制光照。
周开达院士
最初在雅安从事水稻研究时,一切都需要自力更生。他亲自下田耕作、挑运肥料、播种、观察生长情况以及收获,同时兼顾科研工作和农耕生活。
他们都是川农大精神的塑造者,更是川农大精神的引领者、传承者。
所以说,
川农大的成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在田野里走出来的,是一寸一寸在山林里摸索出来的。
这一切,都是川农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一点一滴拼出来的。
这里还曾经历过
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
。汶川地震期间,由于都江堰校区靠近震源,校园内的许多建筑和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面对灾难,全校师生团结一心,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更有学生志愿者勇敢地前往其他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经历地震后,学校做出了异地重建的决定,开始了成都校区的建设。如今,
成都校区不仅承载着学校的未来,也铭记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让“川农大精神”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继续传承。
成都校区的一个时钟,时间永远停在汶川地震的14时28分
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名校,还是有很多人被它“农业”的属性误导了:
四川农业大学还有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