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知识雷锋
中国建筑界最富影响力的唯一纯原创自媒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老师发起,UCA事务所合伙人陈柏旭与九源国际董事长江曼联合创始。全球五大洲50名校200余知识雷锋整理提炼,每周为你快递当代建筑最in新知,10分钟洞悉世界建筑最前沿讲座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知识雷锋

雷锋深度专访 | 藤本壮介:建筑,作为未来的种子

全球知识雷锋  · 公众号  ·  · 2020-10-10 12:01

正文

藤本先生的事务所位于东京东北角的一个工厂——不是工厂改造的创意园区或者艺术村——而是一个真正的工厂。我们早早就到了工厂门口,身穿灰色作业服、戴着安全帽的人们正在卸货,时不时金属撞击发出刺耳的声响,工作人员的白色的塑胶手套在空中晃眼地来回挥动,指挥着卡车行进的路径。我和摄影师犹犹豫豫,反复核对了秘书给的地址,抱着“进去看看吧,大不了被赶出来”的心情,走进了工厂园区。好在,很快看到白色的看板,精致的黑色字体写着“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字体很细,彷佛风一吹就能被吹散掉。


走进去,是一个通透而开阔的空间。原本是仓库的事务所层高很高,堆满了模型和建材小样。角落里放着一张长条的白色会议桌,二十几个椅子,每个都不一样。“藤本先生的建筑总是怪怪的,总是令人不安又给人惊喜。藤本先生连事务所的选址——也非常地藤本壮介。”我忍不住吐槽。他哈哈大笑道,“听到这样的评价,真是很高兴。”



雷锋海外深度专访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由全球知识雷锋负责提名并邀请20余位国外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在世界各地派出海外雷锋采访团,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本期嘉宾:藤本壮介

联络:潘萌、孙志健

采访:胡佳林

摄影:杨颂南

翻译:胡佳林

采访时间:2020.09.11
采访地点: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




藤本壮介,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代表。东京大学特任副教授。日本建筑大奖、JIA新人奖等奖项的获得者。代表作品有House N、House NA、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法国白色巨树集合住宅等。



-采访原文-


采访人胡佳林与藤本壮介老师交流中


知识雷锋: 大概在5年前,藤本先生在Gallery MA办过一个展,名为“未来的未来”。我当时非常喜欢藤本先生写的前言,标题是“作为未来种子的建筑”。前言里提到:建筑是为现实社会潜在可能性赋形的工作。藤本先生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思考么?对于现在的藤本先生而言,建筑的未来又是什么呢?


藤本壮介: 有关建筑的未来啊,一开始提这么难的问题(笑)。建筑的使命是创造新的空间场所,重塑人与人之间新的沟通方式并将其具象化。我觉得建筑的潜能在今后会被不断被发掘,从而会形成新的建筑形式、新的空间体验,以及新的城市风景。


一方面像是这样,新事物会不断出现。然而,所谓人类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些本质是从恒古之前延续至今。不变与变化,两者会不断相互拉扯。


说到“建筑的种子”和“未来的种子”。世界上的人们,包括我们,都在尝试着各种新事物,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人们尝试着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变得更愉悦。


一个想法,有的时候能够开花结果,当然也有的时候会停滞不前。能开花结果的自然是最好,可以成为人们有关未来的灵感。但即使未能开花的想法,再经过十年后说不定便能“再发现”其有趣之处。在这个意义上,“埋下种子”这个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没有办法马上出成果,先真挚地思考未来,再挑战新事物。


那么,具体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未来风景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笑)。虽然说建筑只是人造物,但在同时,建筑也是属于自然的。建筑师将两者的关联性加强,不是使其各自分离,而是将其充分混合,亦或是说,使其相互消融。我觉得未来的风景慢慢会变成如此。对于人的生活而言的自然,不单单是指绿化和树木,空气、风、太阳、雨水,所有的自然元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凭借以何种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建筑以及自然两方面都可以更加给人们带来欢愉。这样的未来图景。虽然说得有点抽象,对我来说,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知识雷锋: 刚刚藤本先生提到建筑是将人们的沟通方式具象化的一个方式。确实藤本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是HOUSE NA和法国白色树塔集合住宅都有着非常特别的空间构成,区别于我们一般的居室空间。这种特殊的空间构成是不是对居住于其间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居住行为带来影响呢?


藤本壮介: 在建筑空间这个容器中人们进行着各种活动。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其构成了社会的基盘。虽然是个人的课题,同时也是社会的课题。设计建筑就是设计一个承载人类各种活动、各种生活方式的场所。所谓场所,并非是强制性地让使用的人们去做些什么,而是可以激发人们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同时也能够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空间或者建筑局限着,即使是无意识地被强迫着。我所期望的空间,是到了那里,就会自发地想要去做些什么,能让人们浮现更多灵感。


再进一步说,你刚才提到的HOUSE NA以及白色树塔集合住宅,确实是比较奇怪的建筑(笑)。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探讨了人类本质的居住方式、在社会中人们的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人之间私密与公共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虽然和既有的东西非常不同,但我们总想要做出更加有趣的,总想要做出更加欢乐的,想将这些付诸于建筑的语言。比起说建筑给人们在空间中设限,不如说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框架,让人们更加自由地、更加快乐地随心而动。我很希望这种享受建筑的方式能够在我的建筑中慢慢增加。


白色巨树集合住宅© RSI + Foujimoto + NLA paris + Oxo Architects

House-NA ©Iwan Baan

知识雷锋: 所以说藤本先生与其说是在探索建筑的可能性,不如说是在探索人类的可能性(笑)。不知道不是基于这个原因,在藤本先生的建筑中有种非常奇妙的尺度感。前几年我去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参观的时候,在那个空间中感受到被相差甚远的两种尺度感的拉扯——身边的书架带来亲密的小空间,而开口和空间布局又让人觉得无限深远。有关建筑的尺度,您是如何思考的呢?


藤本壮介: 尺度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身体、人类的尺度是不会改变的,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本质。所以我在做设计时对人体尺度极为关注。运用尺度能创造出给人感觉非常舒适的空间,亦或让人感觉非常兴奋的空间。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是一个阅读书本的地方。书本身的尺寸是很小的,因而读书,是一个与身体亲密相关的体验。但与此同时,世界中的知识,世界中人们的思考,古今内外的知识都汇聚在那个场所。像是这些超于了人类尺度的巨大的世界也同时存在于那个场所之中。和自己的身体相对比,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甚至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接近于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存在于这个无限之中的个人,两者被并置于这个空间之内。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尺度。我想如果可以将这些都同时呈现,能让人体验,是不是很有趣呢。如同远在天边,又如同近在眼前。让人意识到未知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我想做出这样特别的空间。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Edmund Sumner

知识雷锋: 那个图书馆给我的感觉很像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个故事嵌套另一个故事,层层叠叠,无休无止。甚至有种看不到尽头的不安。日本有很多漂亮的精致的建筑,但像藤本先生创造出来的建筑,令人非常兴奋,甚至有些不安。这样的建筑非常少。


藤本壮介: 建筑让人觉得很棒的一点是,虽然从物理角度而言,建筑本身的大小是有限的,只能让人在一定尺寸的空间中进行体验,然而,在人类的精神体验上来说,如所可以对建筑进行很好的设计,便可以做出超越物理尺度的空间体验。既可以体验超越建筑实际体量的空间,也可以让人感知到超越建筑本身的世界。建筑有着无限的可能。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概念图© Edmund Sumner

再比如我设计过的HOUSE N,是一个很小的住宅。只要走进去,虽然有着“家”的尺度,但同时又连接着天空。天花板的高度并不是5米,或者7米,而是天空的高度。在其中流动着的光线和空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限地变幻出不用的样貌。即使建造的场所本身是固定的,但依旧可以创造出超越那个固定场所与尺度的空间。所以说建筑有的时候甚至也可以超越时间。


House N©Sou Fujimoto Architects

知识雷锋: 如何在建筑的复杂性中取得平衡?


藤本壮介: 我们要追求某种程度的单纯性,能够将复杂性包裹在其中。不是说将复杂性消解的单纯性,而是内包了复杂性、并且同时存在的单纯性。复杂性和单纯性能够在一个很高的完成度上双方成立之时,出色的建筑便会应运而生。


人类在感知世界之时,一方面感受着复杂性所带来的多样,但是同时又会思考自己是这样理解世界的,这种理解方式带着某种单纯性。比如说,太阳升起,又落日西沉。说单纯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道理。然而,在这个过程之间却能发生无限的可能。虽然说建筑是在一个固定场所建立的,但是某种单纯性要以何种方式统领复杂性,会因每个场所、每个项目而有所不同。然而正是如此,才能够有“发现”的有趣之处。住宅也好,图书馆也好,甚至城市规划也好,将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有的本质充分挖掘出来。将在特定场所才有的丰富和多样充分理解。进而转化为令人惊叹的一个建筑。要让人觉得“啊!就是它了!”非常纯粹,或者说,将其设计成一个虽然表象复杂却实则非常纯粹的形式。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刻,好的建筑、令人惊叹的建筑、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建筑才能诞生。


说到单纯性的好处,单纯性、纯粹性只要被发现一次,就能够传递给其他人来,传递给其他国家,甚至传递给其他时代。虽然说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也恒久不变地流动着。作为想法的某种纯粹的东西,就如之前所提到的种子一般。这个种子会根绝自己不同的操作产生不同结果,继而又和不同的人们产生互动。这就是我认为的单纯性所蕴含的可能性,是极为丰富的可能性。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世界的多样性之中,埋下一颗种子。这个种子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能理解的形式,接受了各种各样的人们的灵感,从而启发想法。我认为能成为诸如此类契机的纯粹性非常富有魅力。


知识雷锋: 藤本先生的建筑中并存着两个极端的侧面——从图纸或者模型上来看,有着非常纯粹的形式,仿佛只是将图示简单翻译成建筑;然而实际去体验就能发现,有着非常复杂的感官体验。我觉得在藤本建筑的空间现场对“纯粹性和复杂性的两立”很有说服力。一张照片,往往无法准确传达出这种空间感知。


藤本壮介: 是,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种混合的感觉。刚刚说的单纯性和复杂性,自然和人造物,很大的东西和很小的东西。世界便是在这种“正反合”中存在的。世界的丰富性在于在各种两极对立之间。在巨大和微小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尺度。自然和人工也并非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在两极之间相互混合。通过建筑这个领域,可以窥见世界的丰富性。在建筑中可以同时呈现位于两级的东西,但不是分离的状态,而是相互融合的,从而吸收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所以在感受到复杂性魅力的同时,并不能止步于此;简单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会觉得纯粹很好,但也不能止步于此。而是将两者充分进行连接,相互融合


知识雷锋: 几年前看了藤本先生的一个展览,探讨建筑的可能性。在一堆薯片边上放了一个模型小人(笑)。对于藤本先生而言,建筑的可能性是指的什么?建筑的边界在哪里呢?我想肯定不是止于墙壁吧(笑)。


藤本壮介: 那个项目叫做“建筑无处不在(Architecture is Everywhere)”。建筑到处都存在, 建筑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之中。但是,真的什么都是东西都能做成建筑么?当然并非如此。一方面在拓宽建筑的可能性,即所有事物中都有推演出建筑的潜能。不仅我们自己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展览的观者也感受到这些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实际上设计建筑之时,对于方才所说的尺度问题,自然和建筑的问题,都会进行极为细致的、严密的思考。必须将这些拓宽的想法重新整合成一个建筑。所以说,我虽然说着“任何事物都是建筑”,但我也觉得“任何事物都不是建筑”(笑)。所谓建筑,可能性是无限宽广的,应充分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建筑,这种意识极为关建。我想将这两者常怀于心中来进行建筑设计。


Architecture is Everywhere©Sou Fujimoto Architects

知识雷锋: 藤本先生在巴黎和东京都设有建筑设计事务所。之间看您的行程表,总是不停在巴黎和东京之间飞来飞去,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您的建筑思考中,是不是存在着异文化带来的刺激?


藤本壮介: 是,我现在居住在东京,在东京有着自己的事务所。在巴黎也有,所以总是飞来飞去。当然也经常去中国,去一些其他的城市或者国家。每次去到新的地方,去到和现在习惯的生活所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风景、食物、城市的构造、语言、气候,都大为不同。每每如此,自己就会收到新的刺激,去思考只有在该地才有的场所特质,思考只有在那儿的人们才有生活方式。


慢慢去填充自己心中的框架,一个有关人们生活本质的框架。我总是不断提醒自己人类的生活、建筑、城市环境总是各式各样的,要唤起各种可能性,而绝不是执着于一种。每当开始一个新项目时,我不会想着用原来熟悉的作法,而是会去寻找适合于场地的新解法,以期做出因地制宜的独一无二的建筑。在发现“新价值”的一瞬间,世界上的人们也会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的建筑之中,一直探寻着的新价值。但不是为新而新,而是世界本身就是多彩多样的,仅仅凭借一个建筑当然无法将其充分展现,所以我们要时常想着发挥地域特质,以及即将到来的未来,那样的话,我们一定可以设计出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成立的新建筑。


知识雷锋: 对北京有着怎样的印象?


藤本壮介: 北京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要说喜欢它什么的话,在我心目中对北京的印象是,留存着非常古老的东西,但同时也并存着极为崭新的东西。好像有着从很久很久之前流传下来的事物,能在城市街道之中感知到。不仅仅是从物理意义上的保存着古老之物,而是城市整体的构造、城市整体的氛围。虽然建造了很多新建筑,但是古老的氛围在漫长的历史中,蔓延消融在城市之内。某些恒久不变的,我是指积极意义上的“不变”,可以称之为风格,或者氛围。我非常地喜欢。


当然新的建筑也建造了非常多,老建筑也得以留存。大概是因为天空给人感觉非常宽广吧(笑)


虽然建造了很多高楼大厦,但城市整体感觉很宽敞明亮。城市骨骼非常大。似乎在很久之前就以很大的尺度建造城市,也许至今也支持支撑着城市的氛围。


天空宽广,城市方正敞亮。空气中漂浮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氛围。也许我们也可称之为历史。历史和文化的浓厚氛围总是常伴左右。北京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


知识雷锋: 北京需要怎样的双年展?


藤本壮介: 我经常在中国做项目或者做竞赛,感觉大家都非常地积极向上,积极地看待建筑的未来,积极地看待我们正在构筑的世界,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在我心目中,北京这个地方和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与此同时,对于新事物的目光也非常积极乐观。也有着历史。这两者很好地融合,或者各自给予灵感。我觉得在与之相关的方面,十分具有潜力,而且是只有北京才拥有的潜力。


另外,说北京的城市是非常几何化的话,它确实很几何化。但如果实际上去看的话,北京也有着很好的绿化。不单单是几何形态,不单单是作为人造物。和自然能够很好地和谐共生。也许是因为历史很源远流长吧,慢慢就变成了如此。未来和历史,有关两者的融合。再者,人造物和自然,这个关系也造就了北京这个城市的独一无二的性格。这是在别的城市,中国其他城市,或者世界上其他城市,不会发生的。对比所带来的有趣之处。不仅仅是对比,而是通过对比来发现新的关系。未来和历史,人造物和自然,我非常强烈地感知到这座城市中蕴藏着由对比之美带来的潜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