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选美
《选·美》栏目致力于深度观察评析美国大选,通过追踪选举动态,触摸真实的美国政治肌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选美

从唐人街到华尔街——中国商人的赴美之路

选美  · 公众号  · 美国  · 2017-05-04 21:25

正文


欢迎点击上方“选美”,关注选美公众号



“你会做农活嘛?”

“不会,我从来没做过体力活。”

“可看你那脸就像是在地里刨食一辈子了一样。”

“我从小生下来就皮肤黑。”

“可你的手这么粗糙,长得也像农民,”

......

这是一段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旧金山海关的对话。

那位苦苦为自己辩解的人叫Lee Kwock Chou (音译“周利国”)。虽然周出身商贾世家,但却因为移民官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而被拒绝入境。而审理他入境申请的移民官则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我在问话之前检查了这个人的面部、手掌、肩膀、双腿和双脚......如果不是要严格执行《排华法案》,我才不想给这么多肮脏的中国人做这种让人难受和作呕的检查。”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被‘苦力贩子’伪装成商人的苦力而已。”

看似这位移民官装模做样做了检查,但其实审批并没有客观标准,完全看签证官主观态度。比如这个中国来的商人最后还是成功入境,因为华盛顿的移民局回信表示“这人申请材料前后不符的地方无关紧要......而这人看照片并不像苦力。”

一百年前,那是中国国力最孱弱的时候。勤劳肯干的中国移民在美国遭人眼红、被人欺侮却得不到保护。美国政府先是以“中国女性从事娼妓”为由禁止中国女性移民,随后又以“中国移民抢走白人工作”为由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禁止除商人、学生、外交官等少数类型移民外所有的中国移民入境美国。该法案直到美国参加二战与中国结盟之后,方在宋美龄访美期间宣布废除。



而这期间,美国各级政府对华裔的打压从未间隙:1872年加州民法典禁止白人和“蒙古血统的人结婚”;1886年旧金山市禁止华裔店主在木质房屋内经营洗衣业;1885年加州学校以州宪法中“中国人危及加州的整体幸福”为由拒绝华裔儿童入学;1890年旧金山市禁止华裔在旧金山居住和生活,仅留给华裔的一小块地方日后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唐人街;1913年加州立法禁止亚裔等“无法获得公民权的移民购买和持有土地”;1917年的移民法则将华裔为首的“亚洲/人”与“傻子”、“疯子”、“乞丐”、“酒鬼”、“一夫多妻者”、“无政府主义者”和“任何精神和身体残缺的人”相提并论;1922年通过Cable Act则规定“任何嫁给无法入籍外国人的美国女性将被剥夺公民权”......

这些在我们今日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去却一桩桩发生在我们华裔移民的身上。

不仅移民遭到限制,中国商人赴美经商也受到巨大阻碍。

虽然《排华法案》对“商人”网开一面,但历届美国政府针对这个法律出台的规章制度则日趋严格。1893年,移民局将“商人”定义为“在固定场所经营、且不从事体力劳动、进行物品买卖的人”。第二年,财政部指示各地移民官严格记录中国商人的交易记录,不仅企业要每年更新记录,移民官还必须要去实地检查真实性。1901年,移民局禁止售货员、买手、记账员、会计、经理、店长、学徒、经纪和收银员入境,让中国商人很难正常运营。1924年移民法则把“中国商人”定义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人,1932年则进一步将“商人”限制为“在美国和其国籍所有国之间进行贸易的人”,导致中国商人无法进行多点和沿途贸易。


即使有人符合以上一切标准,一旦出境再回来的话,美国移民局本着“中国人不论阶级出身都爱撒谎”的歧视性偏见,则额外要求至少两位白人证人证明此人身份和经商目的。证人还会和申请人分开审问,要求证人能够指认申请人的照片,并对证词宣誓。申请人则要通过当时还没有正式列入法案的文化考试。一位申请人被当场要求撰写一份商务函件和开具账单,而后移民官以“此人不具备广博的商业知识”为由拒绝其入境。有的申请人仅仅因为字写的不好看就被怀疑教育水平底下,而一百年前美国移民官普遍不具备鉴赏中国汉字的能力。对于购买三等舱席位的商家,移民官基本上问都不问就拒签。


一百年过去,如今一切大不一样。


194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美国华裔仅仅4万人,如今华裔移民超过三百万。


美国华裔人口大幅增长

而在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等诸多指标上,华裔不仅跃居少数族裔前列,还压过白人一头。虽然面临制度性的种族歧视,华裔最终还是赢得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个备受争议的“称号”。

现在不仅大量华裔跻身中产阶级,不少人还活跃在政界、商界、学界、艺术界、文化界,加入美国社会的精英阶级,发挥着与族裔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影响力。


华裔在社会精英阶层中有着与族裔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影响力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出国,早就不再像百年前那般艰难。现在中国是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第二大工作签证申请人来源国、和第一大投资移民来源国,大量的中国新移民为美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企业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恰逢美国新遭经济危机,又赶上页岩气革命,前往美国投资、购买美国资产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阶层津津乐道的话题。去年中国玻璃大王“出逃”美国的新闻更是将这投资的金矿置于镁光灯下,折射出国内税负沉重、人工高涨的困境。

“中国商人”,这个过去被美国政府近乎污名化的词汇也重新正名。不仅像马云、王建林这样的豪商巨贾屡屡凭借“刷新纳斯达克的IPO上限”来抢头条,就连中小企业都备受各界重视。不久前的美国亚裔研究协会的年会史无前例的专设两场座谈会讨论“少数族裔经济”和“少数族裔企业家”,完全绕不开如今风光无限的“中国商人”。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已有百日,过去他在竞选中对中国的指责再一次和他的诸多前任们一样沦为空洞的指责和催票的伎俩。特朗普不仅和习近平主席成功举行了会谈,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关系,频频在采访中和推特上不吝赞美之词,还一改竞选时期的承诺,不仅没有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没有将中国列入“货币操纵国”,而且特朗普政府的那些民粹派政治、经济顾问已经被边缘化,稳健派占据政府要津,中美关系迎来新发展。

加上现在特朗普政府力推新的税改法案,将会使在美国投资企业的所得税将大大降低,最高税率从目前超过30%降到15%,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能够更有力的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结合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此时赴美投资可谓是恰逢其时。


对美投资大幅增长


而且美国如今的利率还处于极低的水平。经过自去年以来的两次升息,美联储至今也不过把利率提高到1%的水平。加上如今世界局势恶化导致全球资金纷纷把美国作为避风港,美国金融市场上流动性充沛,融资环境仍然远好于其它国家。

在美国众多投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特朗普所推崇的基建计划。近日他表示将在未来两到三周推出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基建项目,全面更新美国的公路、桥梁、隧道、机场,甚至要破土动工高速铁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