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北京大学马丁/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合作,最新N ... ·  11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多伦多大学介相电化学碳工程博士后研究职位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重庆医科大学白燕/西南医院李江峰《AFM》: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香港中文大学魏涛团队Adv.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煮“面条”,煮出一篇顶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去研究有生命力、活泼力的,中国人的生命儒学”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20-01-22 18:04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生命”概念可以说是儒学最核心的内容,这无疑是大家所认定的。中国人谈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可以说都是从“生命”作为原初点而展开的。




原文: 《“存有三态论”:生命儒学的哲学建构》

作者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林安梧

图片 | 网络



生命儒学的缘起



当今世界哲学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是从近代哲学“意识的主体性”转到了“实存的主体性”,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运动以及晚近哲学诠释学的发展,使得习惯以西释中的中国哲学研究也跟着出现了现象学的视角、存在主义的视角以及哲学诠释学的视角。



这么一来,中国哲学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起以前更接近于回到中国哲学本身的可能。 换句话说,中国哲学需要在一个相对更宽广的视域中对比出自己的特质。 若在西方哲学以知识论为核心来说,这是很难说通的。到现在为止,由于中国国力的增强,中西文明互鉴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不能只以西方的哲学作为起点,不能把西方哲学作为研究方法的唯一来源和标准,这已是大家所认同的。


中国人讲究主客和合、能所不二,这与西方强调主客对立、能所两分是有很大不同的。对于“生命、存在、价值、实践、知识”这些重要语汇的序位,中西哲学本来就有极大的差异。总的来说, 我们是以“生命”为首出的,并且把存在、价值与实践、知识等绾结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周易·系辞》中就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这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天道论、存在论,第二句说的是实践论、心性论,第三句说的是教养论、文化生成论。所谓“一阴一阳”讲的是存在的律动,这律动预取的目的是善的,接下去讲人的参赞化育,所以“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对于“性”的界定,《中庸》认为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生,生有自然生成义,也有道德创造义。“天命之谓性”,说的是上天赋予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本性,这里的“命”字,既有命令义,也有命限义。我们可以说“生命”的“生”是“创造”,而“命”是限制,“生命”说的是“在限制中的创造”。 “生命儒学”强调的是在生命的限制中创造的儒学。 当然,这“天命之谓性”的“性”字,不只是自然的气性,更强调人的觉性。人循顺着上天所赋予的觉性,这就是人生的光明大道,修持这条人生的光明大道就是所谓的教化。



“存有三态论”隐含的生命儒学



这些年来,我构造的“存有三态论”可以说是生命儒学的哲学建构。 “存有三态论”指的是“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彰显”以及“存有的执定”这三态,由上而下展开的过程,由下而上则是一回溯的过程﹔两者互动循环,交与为一体。 这里说的“存有的根源”不是“存有之一般”下的“存有”,而是“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所成的“道”这意义下的“存有”。换言之,这是“人之迎向世界,世界迎向人”通而为一所成的总体根源意义下的“存有”。这是“境识”(能所、主客)两端交与为一体所成的总体,亦可以说是以“我与你”的范式所成的总体立说下的存有。


“存有的根源”是“境识俱泯”,交与为一体,寂然不动的状态,即“道”之为不可说的状态。“不可说”的原初状态下的“道”,这样的“存有的根源”,因涵着人的参与,故必得开显,此即“存有的开显”。“存有的开显”指的是“境识俱起而未分”的状态,这是“感而遂通”的状态,是由“不可说”朝向“可说”的状态。从“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这是“存有的揭露”,相当于《易传》所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从“存有的开显”而“存有的执定”,这是从“纵向的开展”转向“横向的执定”,是“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所成的“名以定形”﹔这相当于《易传》所说“曲成万物而不遗”。“存有的执定”可以理解为“境识两分、以识执境”,于此而有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而话语也因之涉入,使得那对象成了被执定的定象,存有的执定于焉构成。显然地,如此的“存有三态论”是以“存在”为本位,而不是以“话语”为核心的思考。



文明要交谈互鉴



人作为一个存在主体,我们重视的是“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它优先于“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