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墨君
来源:熊出墨请注意(ID:xiongxiongbiji)
这是如今在城市白领、中产之间最流行的话题,源于对现状的不安和未来的恐惧。在大部分投资通道已经被实际意义上“堵死”之后,房子愈发寄托了中国人更多的希望——家,财产,安全,面子,自由……与此同时,在两年多以前兴起的全民创业浪潮开始遇冷,在房价如脱缰野马般奔腾前进的映衬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发出了“创了几年业,不如买套房”的唏嘘。
房子是入场券,房子是敲门砖,房子是资格证,房子是护身符……这一切,似乎如此熟悉的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耳畔中无数次出现过,但那时的主语,应该是“学历”、“文凭”。“从小我爸总说让我好好学习。现在看来,真应该叫他好好买几套房!”欠银行的钱,心安理得。欠投资人和员工的钱,万劫不复。房子能给的,创业给不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创业?像林默老师一样,一口老血可以直接吐在惨白细小的工资条上。人无法活在真空环境下,人需要交流,需要共处,需要类比。当你所处的高级动物群体交流对白和计量单位已经完全被那两个字替代而无处不在无路可逃的时候,这种输入型恐慌感渗透进了血液和灵魂。
“哇!你老公给你买了这么大一颗钻戒啊!你手上可是戴着几平米房子啊!”“过完春节,我看中那套房涨了50万,一年又白干了!”
房子,已经变成我们无法拒绝的精神鸦片。知道它可怕,但是离不开它,甚至连少谈它几句,都害怕与这个时代脱节而被抛弃。《乌合之众》中,庞勒已经充分论证过,在群体下的个体会感受到强大的力量,继而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如果所有人都在疯狂冲向售楼处的路上并且发着朋友圈,还不时@着你,你却能风雨不动安如山,那么OK,你没有错,是这个时代错了。你去创业,去改变这个时代吧。“十多年前,一个老北京卖房移民美国去创业,辛辛苦苦攒了一千万,回到北京来却发现这边只够交当初自己房子的首付!”
与房子相比,创业已不再是刚需,而是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一种自娱自乐的狂欢行为。已经快要被人遗忘了的香港,最近火了一档电视节目《有楼万事足》,仿佛要配合大陆楼市的疯狂演出一样,港媒同行狠狠滴补上这一刀。节目采访了港岛多位不同阶层的居民,从各种角度来佐证——有房才幸福,才有尊严,才叫人生的这一论调。漫长的节目里揭示了发达社会的人类生活状态。有意思的是,这里面的所有人,没有提过一个字跟创业有关。阶层固化,逆袭无望,屌丝认命,天下太平。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智商和起点并不高过多少的我们,正在重走一遍。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下,创业这个英雄先烈一般的词汇已经被当做牌位供奉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每天脑海里无时无刻不在为平米数而诞生的各种精打细算。翻手为繁华,覆手为苍凉。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人生想要成功,男人得有个好爹,女人把握二次投胎”。除此以外的屌丝大众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找准风口。人生,就那么两三个紧要关口,走错了,就是错了,很少有回头的机会。比如职业,比如婚姻,比如买房。叔本华死前曾说,自己的尸体被虫蚁蚕食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思想要被后世的学者和无知的人们糟蹋。叔本华想多了,后世的我们,其实顾不上也没时间去感知他的思想,我们疲于奔命在工作岗位之余,不是在买房,就是去买房的路上。最近的一则段子很流行——“如果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买不起房子,那么学区房还有什么意义”?又错了!清华北大只代表你的过去,而房子代表着你的未来。不是读书无用了,而是你读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之书已经没用了。知识这玩意,到什么朝代都不会嫌多,关键在于你的“知识”能够有多少被转化成生产力和财富。“如果我的学生,到40岁的时候不能拥有4000万的身家,就不要跟人说是我的学生!”号称地产行业砖家的董藩老先生这番言论曾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太多的人开始愤怒起来:“读书是最高尚的行为,知识不是无价的么?怎么可以用钱来衡量!”,“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沾满了铜味!”。在没有一桶清水兜头浇醒你并彻底洗清铜臭之前,人们终究还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假如给千千万万创业者们再来一次选择的机会,有多少人会放弃创业,选择买房?从2014年9月“双创”口号提出至今。不到三年,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