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颠覆式创新正在将原本以为遥远的“未来”拉近到眼前,信息大量扑面而来时,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信息的获取”,那么我们该学什么呢?哪些知识、能力、方法、底层范式能够帮助我们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重新思考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是一切学习的起点!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认为,我们之所以会陷入一种“学而无用”的困境,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搞清楚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知识?
”
珀金斯教授用了50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什么知识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不应该学习,在其所著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进行了深度思考和阐释。
在美国心理学界对智力的研究中,珀金斯的研究被认定为最具有影响力五大理论之一。尤其是在“闯荡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方面,他给出了深刻的洞察与见解。
▲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精读班
限时优惠立减50元,截至5月28日24:00
为了帮助你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实践层面上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我们特别邀请到教育创新专家、Aha社会创新学院及群岛大学创始人顾远老师,带你一起精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
在精读的过程中,他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你拆解珀金斯教授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告诉你面向未来,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教”以及“怎么学”。
你好,欢迎来到湛庐阅读精读班,我是顾远。从今天开始,我将和你一起精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
介绍这本书前,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但我们很多人却未必认真思考过。不过,在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定没少在心里嘀咕过另一个问题:“我干嘛要学这个?”是啊,我们花了六年时间上了小学,又花了六年时间上了初中高中,背了那么多的知识点,做了那么多的习题,可是
除了拿到了一纸文凭,学到的那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在学校里都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那么回忆一下我们最近一次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时候呢?我们应该在学校里都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那么回忆一下我们最近一次用到这个知识点又是什么时候呢?
所以,“什么是值得学习的”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决定了我们的时间、精力、资源的分配,更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要和你共读的这本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David Perkins是教育领域里鼎鼎有名的学者,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长期致力于推动关于“思维的学习”,也曾经担任过“零点项目”的负责人长达25年。
这个“零点项目”也挺值得一提。它最早是由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发起,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力、理解力、思维、创意,以及人类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现在仍在继续,参与者早已不限于哈佛大学,而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教育者参与其中。顺便说一句,这个项目的另一个负责人是霍华德·加德纳,也是哈佛教育学院的教授,提出过“多元智能”理论,很多做教育的听众应该都知道他。
拉回来说这本书。在提出了“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之后,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剖析了现存的主流学校教育存在的三个弊端:
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对学习者的真实生活、面临的真实问题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
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学校里教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用谷歌就可以很容易搜索到的那些内容。
第三个弊端是过于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而忽略了那些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比如沟通能力、共情能力、情绪管理、自我管理。
与之相对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在K12阶段,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元一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能够很清楚地理解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并能将这些概念很好地应用在比如理解经济走势、操作个人的保险理财、阅读社会调查报告等真实的需求上。
作者在“破”了以后就该“立”了,所以接下来珀金斯教授提出了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注意,是标准,而不是具体内容,这个标准就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理解”,能够帮助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真实世界里找到应用的机会,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管理自己。
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地指出,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全局性的理解”,教育者还必须有能力提出“大问题”,也就是那些足够开放,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空间的问题。这种提出“大问题”的能力恐怕是很多教育者都欠缺的。
那么,是不是学科知识就不重要了呢?并非如此。作者在后面的章节里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指出了理解不同学科的认知方式正是值得学习的内容之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同时,作者也指出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学校的课表规划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览全书,从提出“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个釜底抽薪的问题开始,作者就直接解构了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直指教育变革的方向。
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内容的具体标准,则为重构教育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不止于此,作者还非常贴心地在很多具体实践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参考范例。比如在第五章里,作者按照字母表顺序,从A到Z,分别列举了自己认为值得学习的主题,并解释了原因。
在后面领读这个章节时,我也将给出一些我认为值得学习的主题,并邀请你一同思考你认为值得学习的主题会包括哪些,以及为什么?作者对一些常见误区的提醒同样值得关注。比如教育创新领域被广为称道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作者就指出了它存在的弊端。我在相关章节的领读中,也将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并就如何有效提问分享我的经验和洞察。
作为这本书的领读官,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的默契感,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建议,正是我的长期实践。作者提出的“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个问题,我在20多年前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时候,就问过自己。那时的我,宁愿一整节课一个考试的知识点都不讲,而去和学生探讨什么是“囚徒困境”,并由此理解为什么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抢占学生的时间不仅不会提升学科成绩,反而会让学生整体的分数下降。2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现象被称作“教育的内卷化”。
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内容的标准,我深表赞同。在最近十余年的工作中,我作为一个教育创新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与支持过近80家教育创业团队,这些教育者们从事的教育领域从自然教育、数学思维,到网络素养、性教育,跨的学段从学龄前,直到成人阶段。他们中的很多人所努力探索的,正是书中所倡导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
比如我从2014年开始支持的一个创业团队“蜂窝儿童大学”,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让孩子们可以在一个安全、自在的环境中用自组织协作和自主探索的方式,在教育者——他们被称作“舰长”——的支持下探讨很多与孩子们成长有关的主题,比如生命、友谊、家庭关系,也包括“人为什么要学习”等。
同时,我是国内顶尖的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理事,对国内外很多的教育创新实践有深入了解,并且在各类教育大会上做过主题发言。我也是成都“先锋学校”的理事,这家教育机构是国内创新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持续地为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去拓展探索的边界。如今他们已经是一个在四个城市拥有五家联盟校的学习社区。
三年前我还参与发起了“日敦社幼师学院”,专注于学前领域的教育创新探索和对教育者的赋能。如今,幼师学院已经成长为学前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机构,它们的公号在很大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了学前领域的一个风向标。
最近几年,我创办了“群岛大学”,这是一个教育创变者们永不毕业的大学,也是一个推动教育变革的行动社区。我因此有幸和很多教育者相识,并深入参与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我们所努力探索的内容很多都和这本书里所阐述的内容相呼应。在这本书的领读过程中,我将会和你分享我的思考和实践。
❶
鼓励同行切磋,激发更多教育变革火花
这本书在中国的首次出版是在2015年,我当年就读过这本书,还做过读书分享,也写过详细的书评。这次湛庐文化联系我来带这本书的精读班,我欣然答应。一方面因为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提出了好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因而值得被更多人读到。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当年我读完以后就送人了。为了这次领读,我又去买了一本,特意看了一下版权页,发现已经是2019年第10次印刷了。
另一方面,我对“共读”这种形式很喜欢。在“群岛大学”的学习项目里,我不止一次地带过共读,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熟悉。一群有心于教育变革的人们,共同阅读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互相评注,相互激发,这个过程每每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每每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鼓舞和力量。这是一个人独自阅读所难以获得的体验。
❷
重点延展,共同探讨“什么值得学习”
在这次领读中,我会把全书的内容分成十期做讲解,大体上会按照书的章节来进行。每一期,我都会指出相关章节中最能带来启发、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也会从这些内容延展开,引出其他相关的主题。
❸
十余年教育实践反思,带你重构教育观念
事实上,我曾经考虑过另一种领读的方式,就是我自己列出若干主题,重组全书的内容。后来发现,原书的结构本身很严谨,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推进就是很有效地读书方式。这些年里,我写下过数以百万字的文章,记录了我对于教育的实践和反思,并建构出一个丰富、细密,而内在自恰的教育观念体系。我会在每一期的领读中围绕相关主题把我的思考和实践做更多的分享。比如什么是教育3.0、什么是教育的第一性原理、自主探究式学习如何应用于学科学习、教育场景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等等。
❹
直面教育变革挑战,探索未来教育的N种可能
这本书提出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可,同时,我也在想它们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如何培养老师学会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为本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为本、应用为本的知识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围绕这些问题,在每一期的领读中,我也会尝试分享我的思考,并期望引发你的思考,给你的实践探索带来启发。
▲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精读班
限时优惠立减50元,截至5月28日24:00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一本探讨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书。所以我思考了一下我们这个精读班最适合的人群: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学科教育中尝试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这个精读班适合你;
如果你是一位学校的管理者
,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从课程设置和组织系统层面推进教育的改革,这个精读班适合你;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
,想要支持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个精读班适合你;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学会学习的人,这个精读班也适合你。
对我而言,这次领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重温一本好书的过程,也是因为领读而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习历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