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曾经保持着早期教育的习俗风尚,虽然一般都是8岁入学,但是许多家庭,在孩子上学之前,父母或者家庭中的抚养者就早已开始教婴幼读书识字。这在有文化的家庭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例如:白居易还只有六七个月时,他的乳母就开始教他认识“无”字和“之”字,他当时还不会说话,但心里却已认识,并且存入了智识的记忆库中。后来凡是向他提问这二个字时,即使反复试验,他用小手所指的每次都准确无误。
近代的胡适,2岁多就由父亲教他识字,他3岁多由台湾回安徽绩溪老家,由于母亲不能教他,就把他送进了学堂,而那时他连私塾学堂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就是这样一个连路还走不稳的孩子,老师居然也不认为这有什么奇怪,而且他在学堂里还不算最差的学生。
中国古代的孩子,从小便要开始背诵许多经典和诗文。
宋朝以前,以教育孩子诵读“经”为主,因此诞生了许多博学的慧智型人才,产生过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使我们民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6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自从明朝进入“罢黜百家,独尊理学”阶段,只读“四书”、不诵经典。把朱熹所编撰的“四书”当作经典进行诵读,丢弃了老子和孔子他们直接撰写或编撰的一些著名经典,当然慧性营养就开始缺乏。
随着时代的迁移,到了民国以后,西方的文化逐步传向我们东方,国人主动废止了经典诵读,不再强调婴幼时期的经典教育。惨痛的结果也就与后来的希腊一样。希腊不也是这样沦落的吗?没有早期教育。
失去了早期教育,不仅导致汉语语文程度一落千丈,而且在科学、艺术及文化道德方面,都未能培养出、诞生出慧智双运型的优秀人物,民族的科学创造力也一直尾随在西方各国之后。
丢弃经典诵读,不重视婴幼早期教育,不在“孺子”最需要精神食粮开启慧识和智识的阶段,主动给予经典的营养补充,任凭唯智教育湮灭慧识的生成,这实在是一种值得吾人深思猛省的一个惨痛教训。
韩国曾诞生一位非常轰动的神童,他的名字叫金恩荣(Kim Ung Yong)。他3岁时便能解答高等数学的问题,并开始学习微积分,而且能写能讲中、韩、英、德四国语文,甚至还出版了一本诗集《问天星》。
1967年,他曾应邀在日本东京电视台接受访问,他的表现不仅使提问题的大学教授大为惊讶,而且能够即席写出一首英文诗,使万千的观众叹为观止。
他这种非凡的成就最主要的一部分,却是得益于婴幼教育的汉字培养,与汉字的开慧益智作用密切相关。
他的父母都是韩国的大学教授,他出生后才8个月,他们就每天教他识汉字(中文)。起先是一天一字,然后一天两字、三字;到后来,60张汉字卡片两天内他就能完全记住。
由于汉字的开慧益智作用,当他3岁时,就已经不论什么书籍都会阅读,而且能够理解。他7岁时,便考进了美国大学,到美国读书。从他的成就,我们可以验证出汉字的无穷魅力。
根据世界各国教育的历史经验,反思我们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教训,以及借鉴近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德慧智教育理念建议为人父母者以及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你们想要自己的孩子真正成为中国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并且节约以后花费在教育孩子上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远离孩子“不成器”的烦恼与遗憾,那么请你们全力以赴地辛苦三四年,尽早进入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之中,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德慧智教育的汉字识字教育,依据生理学而定位在孩子视觉稳定后,大约是孩子7-8个月这一时间段,把握7个月时较为理想。
家长及时开始早期教育孩子阅读富含慧智信息的汉字,引导孩子们在听诵的基础上及时接触老子《德道经》中的汉字,让语音和汉字同步进入孩子的心灵和大脑,将会产生德慧智教育和谐统一展开的良好效果。
欢迎你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点赞支持德慧智哦!
文章选自《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先生著 ISBN:978-7-80109-783-5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订阅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图片|选自包图网、网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德慧智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长按下图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