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识的德国人不多,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德国来的小伙,除了长得帅,喜欢保时捷,足球踢的特别好以外,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严谨。我问他是不是德国人都这样,他说差不多,你要是上班去开会没有理由的迟到了半个小时,你从此以后可以不用来上班了。
情怀和严谨缺一不可
严谨的德国人怎么造汽车的我们已经领教了,那么以ABB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在各家的RS、AMG、M性能系列上如何去锱铢必较的呢?AMG给出了一人一机的概念。
其实AMG宣传这个一人一机的理念已经许多年了:一个引擎制造师从引擎缸体到最后组装完工可以被测试的阶段,只由他一个人操刀,一个人碰。以前我会觉得太浪漫,不太现实,也浪费成本。
不过随着对德国人的背景理解,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机器化和自动化的工业里,再去看 AMG 的 One man one engine, 一人一机的理念,似乎就说的通了。在斯图加特周边的Affalterbach 工厂里,多了点匠气,多了点真实。
抛开那些外观套件,更凶狠的前唇,更吵的排气,或许这就是让 C63 很“C63”的地方,而不是 C200。专注、执着,从发动机的活塞头到空气传感器,都是用着双手组装起来的。
工厂生产模式其实依然是准流水线的方式。引擎体在提前设定好的路径下,在车间里从 A 被送到 B 再到 C,在这个过程中会穿过无数的工具、螺栓和不同的引擎配件。这个过程有一种自带强度和精准的 buff,引擎师职业的着装,带着手套,一丝不苟的确保性能机器能够达到最完美的输出。
当然,引擎配件可不能随随便便就装上去,必须经过扫描,入档,每一个螺栓的扭转力也不是凭感觉就好了,在这里每一个螺栓的扭转力必须经过电子计算,达成的一个规定数值才算完成。
与其说是车间,不如说这就是一个大型手术室。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手术台,在这里的台上一尘不染,引擎接受着手术的打磨,完成自己的蜕变。
这里必须要提一提大量的机器的运用。你可能会问不是说一人一机手工打造吗!别急,机器在这里不做主要工作,只是辅助引擎师做那些需要高精准度的工作。比如说缸盖螺栓必须要同时栓进所有的螺栓,才能让引擎内部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一个师傅就2只手,造一个8缸机,怎么样也不可能完成吧。如果用手工来拴,手的力量是不平衡的,而且是有顺序的,先栓这个气缸,再接着下一个。
整个缸体的扭转力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就不平衡了,远远达不到让机器同时栓紧的效果。这样的工业水准,材料商也不能偷工减料。大量的铝、镁还有关键部位运用了碳纤维等。
除了AMG,还有帕加尼
除了 AMG 自己系列的车以外,AMG 还造帕加尼的引擎(小厂,节约成本,没办法)。在下图中盖子下面的就是即将被运送到意大利的 Huayra 的6.0升 V12双涡轮,730马力的怪物。要知道,帕加尼对于引擎工业的要求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而这对AMG来说好像并不是问题。
虽然AMG车间里那么多师傅,但其实他们本身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招人标准。每一个被招聘进来的 AMG 引擎技师都要经过三年以上的学习以及两个月的单独培训。而在这里面,只有两个人有资格和水平组装帕加尼引擎,其中就包括下图这个哥们,Michael Kubler。
▲组装 AMG GT3的赛车引擎
造一个 C63的 V8大概需要6-8个小时,打造 Huayra 的引擎需要一整天,而打造 GT3的引擎需要接近三天。
▲Michael Kubler和帕加尼创始人Horacio Pagani
匠心来自对历史的传承
既然聊AMG,我觉得很有必要聊下AMG 工厂里面的一台300 SEL 6.3,这台车的绰号叫红猪,它是奔驰和AMG 在赛道上合作的第一辆职业赛车。6.8升引擎的它靠着420匹马力在1971年的西班牙 Spa 24小时耐力赛里拿下了第二名,如今被停在 AMG 工厂最显眼的地方。
以前我看到AMG的车主朋友们会在论坛上发自己引擎的工程师签名,还问有没有人同款的,我当时觉得这不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的概念嘛!然而看着这样的一个工厂,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铭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贴在引擎上时,一定是带有一种仪式感和对速度和机械的尊重。
他们孤独,由机器陪伴着他们,可是手下却创造出了现代汽车界最高水准的引擎之一。像偷偷溜进圣诞老人的老窝的孩子一样,终于窥到了 AMG里最核心的理念:人。毕竟,能够造出像 AMG GT R 这样的绿色怪物,不是偶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