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和12306"斗智斗勇"的日子吗?每到春运,打开网站就像在玩"命运转盘",不是网站崩溃就是系统卡顿。
那时候的12306,被吐槽、被调侃已经成了日常。
谁能想到,从“最难用”到“真香”,这波反转来得比火车提速还快。
而这一切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固执得可爱的“最强大脑”——单杏花。
从讨厌到真香
12306首个APP版本发布于2012年10月16日,刚上线就被喷得体无完肤。
"挤破头都进不去!""最难用的订票系统没有之一!"
粗糙的界面,生硬的切换动效,卡爆了的操作,还有那个被无数人吐槽的神奇验证码。
2012年春运期间,由于用户访问量激增,12306网站几乎崩溃。
当年主持开发12306系统的单杏花本来找了很多互联网巨头想解决这个难题。
IBM、阿里这样的大公司都来"踢馆",但最后却都弃标了,已有的解决方案都不足以应付春运购票负载。
面对铺天盖地的吐槽,单杏花偏偏不信邪。
当大家都在说"这技术难度太大"的时候,她带着团队开始了疯狂的自研技术创新。
给大家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在淘宝买一件衣服,卖出去就是库存减一,简单明了。
但12306呢?一趟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看似就是几种座位类型,实际上却藏着"数学题"一般的复杂计算。
举个例子,一趟经过10个站的高铁,表面上只有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这3种选择,但实际上却衍生出了135种不同的"商品"!
为什么?因为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站上车,在任何一个后续站点下车。
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上下车组合都是一种独特的选择。
更让人头疼的是,当一位乘客在中途下车后,系统还要即时计算并更新后续区间的余票数量。
这种复杂度,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12306天天都在过双十一"。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12306终于从当年动不动就"趴窝"的"老爷车",进化成了现在的"超级跑车"。
这背后是单杏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把原本需要1秒才能完成的车票查询,提升到了现在的10毫秒,速度足足快了100倍!
采用了一种叫做"队列削峰"的技术,就像是给急着抢票的用户们排好队,有序放行,既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也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2024年春运期间,12306系统单日最高售票量达到了惊人的2091.6万张,页面访问量更是达到了898.3亿次!
现在的12306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交通指挥官,面对数以亿计的用户同时涌入,依然能从容应对。
再比如2017年推出的电子客票系统,刚开始试点的时候,可把海南环岛高铁的工作人员愁坏了。
原本插票过闸只要3秒,但用新系统光是人脸识别就得等半天。
这事传到单杏花耳朵里,她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面部识别AI技术自主研发。
她立马带队开始技术攻关,经过几个月的探索,终于把通过时间缩到了1.5秒,比插票还快一半。
随着这两年生成式AI的技术爆发,完全可以期待12306给咱们带来更多有意思的新功能。
听劝
除了底层技术的进步之外,12306这些年的体验进化也是肉眼可见的,简直可以归纳成一部"网友吐槽史":
"验证码看不清" → 改成了选图验证。
"订餐难吃" → 上线外卖服务。
"站内找不着路" → 推出室内导航。
"耳朵受罪" → 安排静音车厢。
"老人订票难" → 开发适老化服务。
甚至还有网友开玩笑说:"12306现在就差送上门服务了。"结果还真有了上门取送行李的业务...
如今的新版12306页面
单杏花愣是把网友的吐槽都记住,一条一条地琢磨,实在太“听劝”了。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改进意见会来自哪里。"单杏花说,"可能是个着急回家的打工人,可能是个第一次坐火车的孩子,也可能是个出门忘带身份证的大意人。这些声音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提醒着我们,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
有网友调侃:"再这么发展下去,以后是不是连宇宙飞船的票都得去12306订?"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28年前,17岁的单杏花拿着人生第一张火车票走出大山时,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改变中国人出行方式的关键人物。
如今的她,虽然已经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院士、博导。
但在很多网友心中,她就是那个"宠粉的12306守护者"。
12月9日,当单杏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玩梗:"从最让人头疼的系统到国民爱用软件,12306完成了一个从'最讨厌'到'真香'的史诗级打脸。"
或许,这就是单杏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用自己的固执,实实在在地为了用户较真。就像她常说的:"再小的需求,只要是真需求,我们就要把它做好。"
一个好的系统,不在于它多么高大上,而在于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好的团队,不在于它多么厉害,而在于它愿不愿意倾听用户的声音。
干货时间
宠粉、听劝,在用户体验设计中明明很重要,但要真的做到却不容易。
今天的干货时间,再给各位设计师推荐20条用户体验法则,这20个原则也是在设计过程中常常能运用到的。
今天彭彭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欢迎关注点赞支持一波~
12306像是中国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的举步维艰,到后来的口碑逆转,再到现在的标杆地位。
但对单杏花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年,总有人能顺利买到回家的车票;每一天,总有人能轻松开启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