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舟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刘润:我在上海送外卖 ·  16 小时前  
罗辑思维  ·  天生我材必有用:年度职业机会盘点 ·  2 天前  
差评  ·  想买 YU7?先看看这台 14000 ... ·  4 天前  
差评  ·  OpenAI推出o3-mini并反思,SU7 ... ·  5 天前  
王路在隐身  ·  西毒AI渴望遇见真正的炼金术师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舟子

请辞“公共知识分子”桂冠

方舟子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8-04 10:14

正文

(最近中国公知圈爆出了性侵和力挺性侵者的丑闻,这个圈子是在2004年开始形成的,当时还想把我拉进去,幸好我立即断然拒绝拉拢。这是当时写的文章。文中提到的王怡后来传教去了)


《南方人物周刊》评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我是在搜狐上看到的(http://business.sohu.com/s2004/zhishifenzi50.shtml )。这50人是:


经济学家:茅于轼 吴敬琏 温铁军 张五常 郎咸平 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 江平 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 朱学勤 秦晖 吴思 许纪霖 丁东 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 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 郑也夫 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 北岛 李敖 龙应台 王朔 林达夫妇 廖冰兄 陈丹青崔健 罗大佑 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 王选 高耀洁 阮仪三 梁从诫 方舟子 袁岳


传媒人:金庸 戴煌 卢跃刚 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 杨锦麟 鄢烈山 薛涌 王怡


这名单中的许多人,我有的“认识但不熟悉”,有的不认识甚至第一次听说,这是我的孤陋寡闻,并非他们不够“公共”。剩下的“认识而且熟悉”的人(指熟悉其言行,并非指个人交往),有的是我很尊敬的人,例如北岛、崔健、金庸、邹承鲁,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很高的成就,能与他们同列,我感到过于荣幸;有的则是我很鄙视的、曾被我一再揭露过的人,例如“阿米诺酸”汪丁丁、错误百出谎话连篇的“美国通”林达夫妇(即“丁林”)、“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与他们相提并论,我认为是一种耻辱——他们想必也是躲我唯恐不及的,例如汪丁丁曾根据我的言论和照片断言我有相当明显的精神病症状,而有谁愿意被和精神病人归在一起?


鲁老爷子曾经讽刺过中国人有十景病,报刊如此热衷于评什么10人、50人、 100人,其实也是这十景病的症状,无非是给读者增加点饭后的谈资。今年5月份南京的《东方文化周刊》的编辑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把我和一些娱乐圈、体育界名流放在一起评为“2004年十大青年‘呕像’”的第二名,讥讽我揭露学术腐败是“表演”、“招摇过市”,是用“打砸抢”的行文风格“把空穴来风变为言之凿凿”,要替我洗去“学术口红”,以学术大师兼德育教授的身份教训我“努力学习不懂的文化知识,认真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免得到处打假反而闹出学术笑话”,“如果你不会做人的话,你的才学也会为之抹黑”(都市放牛《方舟子:反腐英雄的学术口红》http://www.xici.net/main.asp?doc=38452619 )。对这种下流小报是犯不着与之计较的,这种无聊得达到无耻地步的攻击只能凸显攻击者的弱智与阴暗,不具有任何杀伤力。但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评选似乎还有几分严肃,其标准据说“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是对汪丁丁、林达夫妇、薛涌之流,我看不出他们发表的公共言论与其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有什么关系。林达夫妇、薛涌的“学术背景”不过是“人在美国”,因此胡说美国的历史与现状误导中国人就成了其“专业”。至于汪丁丁,则是贩卖知识赝品的典型,受骗上当的编辑诧异于他“到底读过多少书?”,又“希望他更清晰、有力地表达”,却不知汪丁丁无非是冒充博学唬人,对所要表达的东西自己也没有耐心去弄明白,又如何能做到“清晰、有力”?所以只能自称“模糊的思考者”。我也不知道他们参与过什么公共事务,至于他们是否有理想或有什么样的理想,更是天晓得。这三个伪知识分子据说在国内都有众多的吹捧者、追随者,也算是这个假货横行的时代特色。和这样的人同列,真是比与木子美同列还要令人恶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6月号评出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把我和木子美都列进去),因为木子美还只是露着下半身,而这种人全身上下透着的是假。


但是这个名单的推出,似乎另有目的,是为了炒作被谦虚地排到名单最后的、该刊所属报系的两位专栏作家薛涌和王怡。与绝大多数入选者只有百来字的简介不同,这两人各有专文介绍:《薛涌:在美国做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王怡:知而不言是一种罪》(作者何三畏)。前一篇文章在网上见不到,后一篇文章我已评论过,先把我以前的评论转引如下:


看了这篇疑似星宿派传人所写的马屁文章,才知道“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比”的星宿老仙原来在中国互联网上转世改姓王了。如果你不想让隔夜饭都吐出来,就往下读吧:“他是第一个从互联网走进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此人2000年才上网)、“在中国互联网的短暂履历上,……最受年轻人追捧”、“王怡的出现意味着七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获得表达”、“尖锐而沉稳的思想,坚定而机智的表达”、“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神话”、“网络意见领袖”、“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王怡过着最纯粹的知识分子生活”、“一个人没有人群中的精英自诩,他写了文章也不好意思拿稿费”……


根据王怡自设的标准“知而不言是一种罪”,则这位“网络意见领袖”不知已犯下了多少罪行了。比如说吧,王怡曾在文章中多次引用过朱苏力的法学观点,也曾经撰写长篇文章专门推荐朱苏力著作,吹捧朱苏力那些莫测、奔放的法学思想“是十足的金玉良言,尤其对年轻法学研究者的学术取向称得上醍醐灌顶”、“已经说出了足够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雄辩之辞,并对目前僵化的法学思路造成了足够的冲击。”(王怡《法治如何中国?》)对朱苏力不可谓不“知”。但是朱苏力-甘德怀事件发生两个月来,却没有见到这位“网络意见领袖”对此发过一言,甚至在被网友追问时也一言不发,不正是一大“罪”?


这句话说得倒是很有几分自知之明:“像一个厚脸皮的推销员,热衷于把他的思想不断地锲入中国的现实。”不过这种君子还是去当推销员更合适,谈什么思想,当什么青年导师,乃是对读者智力的侮辱。


我以上的评论被人转到国内一个以“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为追求的论坛后,王怡在那里抱怨说:


这个方舟子实在令人摇头。以前没有认真读过他的东西,不知他到底尽量如何。但方先生既然读过我的《法治如何中国?——在“下乡”与“上访”之间》一文,却看不出来我整篇文章都在批判苏力的本土资源论。反而说我“曾经撰写长篇文章专门推荐朱苏力著作,吹捧朱苏力”云云,不是看文章不认真,就是智力问题了。看来盛名之下,彼此都有些意外。也算有意思。


不管王怡是否同意朱苏力的具体观点,像“十足的金玉良言”、“称得上醍醐灌顶”、“令人耳目一新的雄辩之辞”云云难道不是吹捧,竟是批判不成?王怡要跟我比文章阅读能力或智力,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就像我没有兴趣知道看文章要认真到什么程度才能弄明白王怡说“法治到底如何中国,否定性的结论是一面按摩、一面充血是绝对不行的”(王怡《法治如何中国?》的结束语)这种呓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如果能把他拿来当艺术照背景的那几千本书都翻上一遍,也许还能提高阅读能力,至于提高智力,这辈子就免了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