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货币当局在多种场合提及2017年要“去杠杆”、坚持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但笔者坚持的流动性格局看法仍是:出于经济“托底”和避免金融市场大波动的目的,中国的信贷和货币增长将以“平稳”为主,货币环境的整体格局是“稳中趋紧”。
对于货币增速, 2017年M2在10-12间将是政策合意水平,低于10的货币增速是不会被接受的,也难使中国经济在转型阶段保持平稳。因此,未来央行并不会有加码的收紧措施,即使货币增长的偏弱格局是最符合央行看到的情景。
接下来货币环境又会进入基础货币投放减速(进而流动性增速回落)、但货币成本再下降的阶段。货币成本决定着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基准曲线高度,央行引导货币成本下降趋势不变,在经济延续“底部徘徊”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届时债券市场将迎来长期慢牛格局。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估值提升和流动性偏紧的格局,将造成市场的分化局面,价值投资时代到来,市场将更健康。
因此,投资者需要走出监管左右市场的思维定势,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更多的观察央行政策走向,以决定行动时机。
2017年以来持续的股债双调整,主要受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的影响:先是受汇率贬值预期的影响,担忧资本外流;再是担忧央行“去杠杆”过头,货币过紧,加息预期强烈。实际上,上述影响货币基本面变化的因素,都已逐渐被“证伪”。
汇率自2016年12月以来的走势已向市场表明,2017年人民币汇率稳中偏升的趋势日渐显现;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恢复常态化,央行持续加息的预期也已基本消退。
“资产荒”和“资金荒”的实质,是央行放任了货币利率的上涨,基础货币成本的上涨,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和同业市场的传播,抬高了各层次流通货币的利率,使得各类资产的估值水平不同程度下移,加大了全市场的调整压力,股、债、期多杀局面一再出现。如果央行不降低基础货币利率,楼市限制再严,挤出的货币再多,“资金荒”现象也不能消除,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也不会改变,金融市场上股债双低迷局面也将持续。
从基本面上看,经济回落已成近期市场主流看法,在当前货币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回落的状态下,市场利率再上升动力已几近散失。资金偏紧和监管强化对市场情绪的负面影响,正逐步弱化。价格回升带来的企业效益回升影响,逐渐对股市估值产生支撑作用,市场将在盘整中偏向回升。
从回购市场交易规模和债市存量的对比变化看,债市投资杠杆水平已基本到位,监管造成的债市“去杠杆”冲击显然已经过去。市场利率在调整过头效应下,将逐渐修正,利率或展开一轮较长时间的下行。5月下旬后,市场利率已从高点开始回落,预计未来3个月内,债券整体上将呈现回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