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妹】Les话题被封,
LGBT
群体莫名躺枪?
中国LGBT群体的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
最近轰动一时的les超话被微博删除引发了大量的社会舆论反响。
引发了大量性少数用户和关注平权人士的不满。
目前,
#les超话被封#
已有200万以上阅读及上万讨论,而去年的#同性恋#超话被封事件历历在目!
去年也是这个月,微博突然宣布禁止色情低俗同性恋等内容,
刻意将同性恋与“色情”“低俗”等词汇捆绑在一起。
这是极度错误的行为
,其他不多说,我就想问一句,你们内部工作人员没有
LGBT
群体的人?他们或许就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隔壁座位的同事,最亲的亲人,而你却在做着伤害他人的事情,禁同事件引起公愤,
去年禁同事件引起公愤,
事件以人民日报“不一样的烟火“文章这篇告终,最后微博宣布驳回之前的公告,
真的超级超级感谢人民日报在那个时候站出来!
而今年的事件和去年如出一辙,在这次话题中引发了有许多关于lgbt成员成分的问题:
例如:
1️⃣les的关注度没有gay高
2️⃣唇亡齿寒问题
3️⃣
lgbt群
体该不该发声?
4️⃣
中国同性恋的生存空间等,小编想对此进行一些评论和思考
【你了解LGBTQ群体吗?
】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
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
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另外,也有人在词语后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儿(Queer)和/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
在1960年代发生性革命之前,社会上并没有专门指代非异性恋的中立词汇。
最接近中立的词汇是1860年代出现的“第三性”,但这个词并没有人社会上得到广泛接受。
第一个广泛传播的词汇是“同性恋”,但是这个词在1950和1960年代被认为有贬义,所以一度被“同性爱”代替,1970年代被“gay”代替 。
随着女同性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ay”和“lesbian”的使用变得普遍。
去年#同性恋#超话被封,几乎全是反对的声音,而今年到了LES这里,居然有各种”癌“支持,
都这个年代了,他们还打心眼认为女性就是繁衍后代的工具!
【中国对lgbt群体的认可程度】
由于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许多群众对同性恋群体整体表现消极否定的态度。
在反同大军里(40岁以上人口占中国绝大数,且绝大部分70,60以上基本持反对态度)。
当然还有一部分反同人士是遭到骗婚的同妻,我对她们深感同情!
再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反映了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的高低。
反同大军里80%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毕业,认知程度仅有正常人的40%。
所以中国🇨🇳对lgbt的认可还需要再走上50-100年。
当然,80,90后的新生代对lgbt的包容程度高达68%,相比前几代还是很不错的
也就是说,
同志婚姻并不是一个法律通不通过的问题
,更多的是社会老百姓能不能接受的问题。
【我们需不需要发声?
】
无论是否是les,无论是否是性少数,我们都应一起争取更平等的环境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自己的精彩。
“真我”与“幸福”未必能轻易得到诠释,可人类从未想过要停下脚步,也从未想过要丢弃自己。
认识自己是第一步,接纳自己是第二步,活得真实是第三步。
“同志骄傲”,是因为他们清晰认识了自己,在社会偏见和压力中接纳了自己,有勇气去活得真实;
骄傲的是有勇气面对自我,能够走进阳光,为自己的权利努力呐喊。
这一切的权力都不会凭空而来,需要我们自己争取。
记得在张惠妹的演唱会上她曾说过:
这世间有很多的爱,不管是男女爱,男男爱,女女爱,都是一样的爱,我们要互相包容和理解,因为这都是爱,爱是不分性别的。
当彩虹旗飘扬的那一刻,你会无比的感动和自豪,那一刻你才是真正的自己,紧握身边人的手,
给他一个坚定的眼神,给他一个爱的吻,没有人歧视,只有欢呼和喝彩。
如果你是lgbt群体的一员,你却认为事不关己过好自己就好,那么你没救了!
无论如何,我们要好好爱,勇敢爱,LGBT群体团结起来,争取我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