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INISO名创优品  ·  名创×时空中的绘旅人 | 名门相绘,全是心动!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美国足力健”,反向激起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 ·  2 天前  
玩物志  ·  不只 0 元购,这年头都开始「0 元游」了 ·  5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老铺黄金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涨;南京德基广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中国年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2-12 12:41

正文


1


除夕之夜,陪老妈看春晚。虽然新闻标题说“38岁的春晚,积极拥抱年轻人”,但给我的感觉,这台晚会体现出的是某种 “老人想年轻化,而年轻人又取悦老人”式的审美 ——就好像女孩子初次上门的“好嫁风”,要端庄才讨老人喜欢。

其结果,老人觉得这样已经够新潮,点缀了很多新元素,甚至到了太多太新、应接不暇的地步;而年轻人则觉得这根本算不上“新”,至少和自己喜欢的“新”不是一回事。不仅如此, “新”被接纳,表面上看是从边缘进入了中心,实际上也意味着被收编了,成为这花团锦簇中不起眼的一分子

在这一点上,它的确很像是中国家庭的写照:不管代沟多大、一家人平日如何离多聚少,但为了在阖家团圆的时刻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至少都表面上退让一步——有时,老人觉得自己已经足够让步,但年轻人却觉得,真正做出更多让步的还是自己,毕竟这个家的秩序是围绕着家长建立的。

因为试图在一个“和谐”秩序下让每个人各安其分、各有所得, 这到最后就势必变成一锅大杂烩 ,只不过老人或许觉得大红大绿才显喜庆,年轻人却觉得这些花里胡哨的“中国式赛博朋克”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确切地说,这一点历来如此,只是今年尤甚。从1983年至今,春晚已走过38年历史,在一个社会还相对单纯的年代,尽力弥合差异,保持统一的审美和步调,至少事后看来还不算是难事,但越到社会多元化,要再做到这一点就越难——因为 此时的“众口难调”已经不是靠一点点让步和隐忍就能解决的了

最终,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可能是所有人都不满意。但这是坏事吗?换一面看,这正是社会多元化的结果, 即便它不完全是好事,那也是为了“好事”必然付出的代价



2


在中国家庭生活里,人人都知道: 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有些个人感情是必须被压抑的 。这一点甚至无须明言,我们从小就都无师自通。

今年春晚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前一个半小时,对过往这一年的新冠只字未提,主持人甚至说:“庚子鼠年,我们战胜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那些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哀伤,仿佛没发生过。

只在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一点不同:观众都戴着口罩,而且显然都是统一配发的,绝大部分都是喜庆的红色,而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白口罩。我原本以为凭核酸证明入场就行了,因为录节目时就都不戴口罩的。

直到晚会将半,小品《阳台》里才终于提到了疫情,那也是已经到快熬出头的欢庆时刻,并且非常不真实地,小品中的武汉人居然在解封之前就不戴口罩了。 只有接下来那一声“解封了”的欢呼,以及观众眼角渗出的眼泪,才可以合法地宣泄出来

在这样的举国欢腾和避免触碰痛处的小心翼翼之中,去年除夕的武汉,已恍如隔世。那是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多达20多家医院公开向社会紧急求援。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无法忘记。那个除夕很冷清、愤怒、郁闷,因为就在那天下午,我自己也被豆瓣禁言7天,说不出话。

中国人在除夕原本就注重消灾祈福、逢凶化吉,对痛苦的记忆也大多就想让它悄悄过去,最好当它没发生过。确实,我知道这样的社会无意识是会起作用的, 重提痛苦过往不仅不讨人喜欢,更有甚者,被认为没必要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但这一次不一样,如果不正视它,它不会就这样过去。法国学者Michel de Certeau有一句名言: “被压抑的过去终将会作祟于现在。”它或许还将作祟于未来


3


不管看上去如何,这个新年是很不一样了——这也不意外, 在新冠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新年又岂能例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