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配偶处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套名为《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小说。那时我们做男女朋友还不到一年,他发现我居然没读过这本书,就马上给我买了一套。我磕磕绊绊以每天二三十页的速度读完了,一边读一边想:小说还可以是这样的!
主人公亚瑟在奋身对抗拆迁队的推土机的时候,被其实是外星人的朋友慌慌张张拉走了。地球附近要修一条高速公路,地球要被拆掉,因此为了活命,他们必须搭上一架过路的飞船。在小说结尾处,地球也终于被拆掉了,没有备份,没有还原,这就是人类的结局。一个幸运的人类搭上了通往宇宙的便车,经历了外星的荒诞和事实上统治着宇宙的官僚主义办事员,认识到了地球的真正创造者和统治者,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晚或不晚,在时间的长河里,在无垠的宇宙中,又有什么意义呢?“时间是一种幻觉,午饭时间尤其如此。”
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之前,我陆陆续续也读过不少科幻作品。它们都发生在未来或外星,读科幻的乐趣之一就是看作者如何铺陈架构那些尚不存在的世界。那些科幻中的世界,都以现实世界为蓝本,辅以各种修饰,就象人类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再加以崇拜一样。科幻的世界中不仅有人类,而且有其他的高等智能生物。人类和其他高等智能生物已经不再被当下生活中的很多琐事困扰:不必花大量时间在拥挤的交通上,洗衣做饭有人工智能代劳。想在可视屏幕上见到千里之外的人,只消按一个钮。
科幻世界中与现实世界相似的是灵魂之间的吸引和推拒,生命意义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幻的世界离我们那么远,同时又那么近。
在未来的世界里,遥远的星球上,作为集体的一分子生存时,每个有智识能独立思考的灵魂,仍然要处理和今天相似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推理估算,人类心灵的变化却难以预测。科幻小说的写作者有时干脆完全放弃对外星人的“人性”刻画,完全从他们留下的物品来推测他们的文明,比如《与拉玛相会》。如果真的有外星人,地球人对他们的探究很可能以此种方式开始。具有非凡幽默感的美国天文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一个节目访谈中对那些声称有过与外星人接触经验的人说:如果下次再被外星人绑架,一定要想办法带点外星人的东西回来,哪怕是个烟灰缸,它也能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外星人的世界。
科幻的世界不一定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莱姆的机器人大师漫游宇宙,在不同的星球遇上残暴的君主,鲁莽的贵族,狡猾的巫师,还有靠牺牲和献祭解决迷惘的人民。莱姆可以轻易地基于文字或数学创造出种种奇异的场景,让人意识到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技术一样,从来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无论是远古的人还是未来的人,都无法脱离他们当时的生产条件,也无法脱离当时的观念架构。
科幻因为带了个“幻”字,总让人有种遥远不真实的感觉,好象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永远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其实我们早就步入了二战以后繁荣起来的科幻作品预言的年代了,当年的科幻作家穷尽想象力创造出的各种物件,有不少早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英国在六十年代有一个电视系列剧叫“复仇者”,一男一女两名特工不停地粉碎各种坏人的阴谋。那些坏人常常拥有神秘的高科技,仿佛来自未来。在某一集中,特工斯蒂德得到了一个香烟盒大小的“电脑”,它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坏人用它来控制一整套系统,意图炸毁英国的重要机关。我看到这里时,想:这不就是智能手机吗?
科幻的世界——未来的世界,早已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总觉得未来永远在前方,科幻从来都会跟我们保持着一定距离,所以未曾觉察。幻想都从现实中来,也很有在某天成为现实的可能。长大的过程就是遭遇未来的过程。
以可视电话为例,自从电话发明以来,人们就幻想着通过图像和音频能一起传输,不仅能听见对方的声音,还能看见他们的容颜。一代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二战前就在努力开发可视电话。1964年,贝尔公司的Picturephone系统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正式与公众见面。从人群中随意选择的参观者可以在屏幕前试用视频电话十分钟,确认这不是一个哄人的玩具盒子,或者是白日作梦。对于早就习惯了在ipad上看见远方亲朋的千禧世代来说,这样的笨拙可笑的历史无法理解。可是对于经历过昂贵电信长途电话——IP电话——视频通话乃至微信通话变迁的人来说,这就是见证历史,见证科幻。
技术进步就是科幻变成现实的铺路石。这种进步不仅能改变物理世界,还能改变精神世界。在七十年代,莱姆的机器人大师造出了机器人作诗机,虽然那机器人的构件还是电子管。现在微软的“诗人小冰”已经能凭化名在媒体上发表作品。莱姆的机器人桂冠诗人能用一两节四行诗彻底击败最好的诗人,三流诗人与机器人对决却毫发无伤,因为他们根本不能分辨诗歌的好坏。“诗人小冰”及其后代可能也会遭遇相似的命运。
以科幻为鉴,可以知未来,可以去想象未来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科幻是一片海,初入此境的读者总是需要苗千这样饱读经典,操控舟楫的摆渡人。喷气背包或远程传输会成为人们通勤的主要方式吗?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贪欲自己毁掉自己的家园,还是会在与外星人的冲突中最终获得伤痕累累的救赎?我们是否会将一切单调无聊的机械工作外包给机器人,还是机器人也终将负起熨贴地娱乐人类的责任?
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现在这个时空有标准答案。但是跟着苗千的导读,你会享受寻找答案的乐趣。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
专栏介绍
不同的幻想世界有些看起来与现实相似,有些又截然不同,其间有哪些关联?文学直指人心与人性,科学是现代生活的基石,幻想则是通往未来的翅膀——科学,文学与幻想,三者应该以怎样的比例组合,发生怎么样的反应,才能产生出让人痴迷的科幻世界?每一部伟大的科幻作品都构建出一个不同的世界,探索这些奇异的幻想世界,我愿意做你的向导。
▲点击上图,订购专栏《苗千和你一起读科幻》
持
讲座招募 | 科幻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但它到底是否属于中国的作者和读者?
讲座主题:网络时代的科幻作者和读者
第一场
时间:2017年6月5日(周一)20:00~21:3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主楼C区5049
第二场
时间:2017年6月10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清华大学旧经管报告厅
主讲人:苗千,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三联生活周刊》科学专栏作者,已发表科普作品几十万字。他被《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评价为“周刊收藏的人才”。
在几十年前,那些特别有想象力,特别狂野的科幻小说作家可能会想象人类克服癌症,登上火星,甚至研发什么光速飞船之类,但是肯定没人有想象现代人会对着一块几英寸大的屏幕产生依赖,晚上说什么都不睡觉。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你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整个网络所定义的,每个人都失去了一部分的自由。你的微博,你的朋友圈,你的搜索引擎,它们并不是在改变你,而是它们本身就是你的一部分了。当你在网络上点下一个关注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定义你自己。
工业革命,让英国和法国成为科幻文学的发源地,而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生彻底改变的时候,文学,包括科幻文学,是一定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
那么,你了解什么是“科幻”吗?
“科幻”,英文科幻“Science Fiction”,从名字来看非常简单,但是你仔细地去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它的界限,以及判断标准,都是很模糊的。你知道一个东西的所有名字,还是没有用。我们想真正地理解一个东西,就需要知道,它和其他东西是什么关系,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比如,科学幻想和科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的科普,越来越科幻化了,那么科普是否挤压了科幻文学的生存空间?
“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区别还在吗?
在网络时代,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应对每天涌来的无数信息,该与读者建立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未来的科幻创作的热门领域有哪些?
科幻创作又该从魔幻文学中学到些什么?
……
或许你已经对各种经典科幻作品如数家珍,或许你还不大分得清科幻和玄幻之间的区别。在科幻世界里旅行,或许你需要一位向导与你同行。而苗千希望能和你一起讨论科幻与人类现实和未来,和你一起读科幻。他还希望向你证明,为什么这是中国科幻作家的机会,也是科幻读者的机会。
活动报名
下载中读APP(←点击下载),在《讲座招募 | 科幻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但它到底是否属于中国的作者和读者》一文下面写读感评论参与报名
@孙燕姿 真是太棒噜,完全不够听!
@季大千 通篇读下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地方,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非常期待对于《三体》二三的解说。
@常琨 苗老师,您好!一直期待这样的语音节目,真是雪中送炭。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听,儿子11岁,今天感慨的说我要读《三体》。知识丰富的苗老师脑电波扫描过的三体后深刻解读,通过寥寥数语打开了几扇窗。文学、物理、宇宙学……太精彩了!我预言苗老师未来粉丝的主体是中小学男生。苗老师加油!干趴下那些油头粉面的男明星,成为男孩子心中的偶像。
@leslie
在科普读物和科学影片中有各种解释方法试图帮助读者去理解高纬度,如果请喵老师来解释,您会用什么方法或比喻呢?反正我觉得《星际穿越》中的表现不是很理想,平面过人、二维进入三维的例子也别用啦。
作者回复:星际穿越主要是一个关于黑洞的故事,并不涉及维度问题。我建议大家不要过多讨论维度问题,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科学问题和剧情上比较好。
@海棠
看过一篇大刘的访谈说本来构思的攻击方式是升维打击,因为不太好表现才改成降维,请问苗老师如果我们从三维升到四维会怎样,是变成一锅粒子粥?
作者回复:无论是升维还是降维,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以可以随意表达了。
@AOI
黑暗森林看到面壁者计划时,弃过一次,因为我觉得这个计划很天真,压根不可能执行得了,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利益阶层,总有地区和一部分人要被牺牲,就是一个国家里都不知道有几把算盘,究竟哪个国家和集团会全力配合面壁者?而且在这么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一觉醒来,换了天地,还会有人听他们的吗?他们的权力依仗什么?联合国就算了。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bug,难道就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想听苗老师的看法。
作者回复:这个情况写得是有点天真了。当然这不是一部政治或现实主义小说,所以不必太在意。我的感觉是作者一方面,想写出一种自己设想的全球范围的极权主义形态,另一方面又想表现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异化。但是这两方面表现得都不大成功,这可能和作者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leslie
支持您对情节人物、科学背景的双重解读,我个人认为好科幻无一不是把人性的探讨作为内核的,《2001太空之旅》、《你一生的故事》、《索拉里星上的海》、《银翼杀手》等等等等~
作者回复:其实有些科幻作品就是把科学作为一个背景而已,比如《基地》系列,被认为是非常伟大的科幻小说,可是这种作品都解读不出什么特别重大的科学思想,因为其中全是幻想,倒是有些短故事比如《你一生的故事》、《机器姬》之类,里边蕴含着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
福利!!!
已订阅课程的用户可加入“苗千科幻读书会”,和苗博士一起探索奇异的科幻世界。点击👉订阅课程
▼点此→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1.2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苗千和你一起读科幻 』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