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备受瞩目的综艺今晚迎来大结局。
不过,说到底,戏里戏外,无论赞与弹,都不过是“节目效果”罢了。
下文是另一角度的分析,不娱乐,但恐怕才更廓清了真相。
说什么“演员请就位”,明明是资本挖好的坑
文|闵思嘉
作者简介:影评人,爱吃辣,人不辣,文章辣。
天眼查的微博前段时间发过一张图,列出了《演员请就位2》部分演员、导演和背后的公司股份间的关系。
看这张图,你就明白了,所谓演员请就位,早就是资本挖好的一个萝卜一个坑。
仅仅举几个例子,拿到S卡的任敏,她的经纪公司光线影业,是光线传媒的全资子公司。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张昭
(不明白这条知识点的同学直接把他当做关系链中的一环)
同时参股了光线传媒(0.25%)和乐视影业(3.83%),乐视影业中又有郭敬明参股(0.6%),也就是说郭敬明和张昭都是乐视影业的股东。
因为有《悲伤逆流成河》,任敏算是郭敬明带出来的演员资源,和郭敬明之间有紧密的绑定关系。
再看说唱歌手出身的马伯骞,他属于这几年在男团经济上占据顶流位置的哇唧唧哇,公司法人是龙丹妮,而龙丹妮参股上海柯艾15%,担任监事。
这条线就又回到了郭敬明身上,因为上海柯艾是郭敬明的公司呀,他是执行董事又是法人,占股更是高达75%。
顺着
乐视影视——光线传媒
这条线还能发现更多。
比如马苏通过锦阳资产管理,算是间接参股了乐视影业,其实跟郭敬明同样算股东,只不过她的股份应该低很多,但这也让她进入到了这个娱乐游戏的权力中心。
赵薇这些年一直有多种身份,除了演员、导演之外,她也是女商人、企业家,她通过参股唐德影视(1.4%),也和光线传媒共同参股同一家公司骑士联盟,紧密合作关系明显。
而光线传媒和腾讯,因为大额参股同一家公司浙江齐聚科技,光线传媒48.21%,腾讯16.03%,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箭头就又指回了腾讯。
何昶希签在觉醒东方,顺着觉醒世代的链条看
过去,属于耀客传媒旗下,耀客传媒的董事孙忠怀是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的法人兼执行董事,这直接就是与腾讯强关联的艺人。签在耀客传媒的孟子义,也属于这条关系链中。
类似的还有张海宇,他的经济公司易星传媒,参股0.2%东亚龙泽(董事是黄晓明),黄晓明参股博纳影业0.31%,博纳影业这边又有林芝腾讯投资4.84%,七拐八弯,又回到了腾讯自己身上。
再看董思怡,上一期里,她得到了陈凯歌的S卡。董思怡的经纪公司是天浩盛世,天浩盛世占股90%的天浩盛世娱乐文化经纪公司有陈红(陈凯歌妻子)参股10%,旗下有不少艺人,其中也包括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
而陈凯歌因为参股喜诗投资(2.24%),跟新丽传媒也有密切关系(喜诗投资参股新丽传媒6.69%),林芝腾讯参股新丽40%,是大股东了,这些年腾讯和新丽两家公司也合作频繁。
还是回到了腾讯身上……
尔冬升——博纳,又是这档节目的另一条资本线。
尔冬升和博纳之间,本来就有合拍片时代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尔冬升又是无限映画的副董事长,无限映画可是博纳影视参股51%的公司。
博纳这条线能够追溯到另两大平台爱奇艺、阿里影业和其他艺人身上,比如参股博纳影业7.72%的阿里巴巴影业,以及它和爱奇艺各参股5%上海影视传媒。
而和爱奇艺这边挂钩的艺人,有东阳浩瀚(爱奇艺参股21.41%)——春风画面(东阳浩瀚参股51%)这条线的辣目洋子,也有恒星引力(爱奇艺参股2%)的郭晓婷。
再顺着博纳线顺藤摸瓜,兼任博纳影业和灵河文化董事的尹雷让这条关系变得清晰起来。
比如灵河文化签了张铭恩,黄奕投资4%的种梦世纪文化也跟灵河文化一起,投资了嘻引力文化(种梦世纪40%、灵河文化20%)。而灵河文化和林芝腾讯,又共同参股了灵河影视制作,灵河文化占股55%,林芝腾讯参股25%,都是大股东。
这就又绕回了腾讯身上。
而腾讯,是节目的自制方也是播出平台。这种自产自销的逻辑,已经渗透到了节目的每个角落。
这档节目从一开始,就只制造、相信、遵从自己的规则。资本的规则。
打开每一期节目,最难让我忍受的,还不是长度,而是听到导演们和媒体团溢美之词的时候,难堪也溢出了屏幕。
总觉得这档节目已经自成一体了一套审美评价标准,跟电影、电视剧或者舞台剧的标准都毫无关系。
连敢说尔冬升,都已经晋升“好爸爸”,在《花椒之味》的指导过程里扮演起来老好人、温柔、跟演员打成一片的形象。
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关键是,当评价升级,演技并没有升级。论演技而言,晋级的并没有按照正常逻辑来优胜劣汰,或者说连进阶式增长都难以看到。
所以,从竞赛角度上来说,它并没有秉承丛林法则,演员都是这个水平的,哪还有什么厮杀可言?
大家要看的是咖位对等、已有名气的演员的对抗。要么就是要有明星与明星的竞争,要么就是要有真正的演技王之对决。
让半数都是流量出身的人来比拼演技,不如改名叫“爱豆的养成”比较恰当,刚好也适合各家粉丝来收割认领自家的偶像,每期打榜跟投,不是更圈地自萌?
当然,节目完全也可以不走演技专业性这个路子。
可是从给大家看翻车现场和毒舌进行时这个角度来说,前几期或许还是这样,但是现在,四个字可以总结——师慈徒孝。
当一开始因为拿S卡被喷的何昶希也开始被说“当得起S卡”的时候,当改伍迪·艾伦《子弹横飞百老汇》这种既没有华语黑色幽默语境也没有华语剧场美学的送命题依然被台下交口称赞时,大家看这档节目的最初焦点、噱头、戏剧性、现实性,都已经不在了,怎么还留得住观众?
在最新的一期里,居然都开始才艺表演选拔环节了,一种初中班会的感觉。
尔冬升的发难或许也在于“并不能那么自由的说话”。他说导演点评不能说是编剧、导播和其他外围因素的责任,意思就是说郭敬明都在顾左右而言他,不去说真正的演技。
但他的发脾气也是一种技巧,十分钟回来之后他马上就对观众和其他导演道歉,这就是典型调教演员时候的一紧一松,换句话说——
尔冬升其实是在调教郭敬明呢。
这也是这档节目里最有意思的部分,看导演是怎么“调教”人的。
这种“调教”不仅仅局限于演员,尔冬升发难郭敬明,陈凯歌文雅式回怼李诚儒,都是这种“调教”。
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一定程度上的片场复刻,或者说,真正应该去对待演员、演技的态度。
尤其是尔冬升,他所成长的香港演艺圈,秉承与内地娱乐圈完全不同的生态与法则。从尔冬升的“凶”和“毒舌”里。我们也近乎能看到一些香港电影为何有黄金年代的脉络。
演技综艺打着让大家看到演员、演技的口号,但从来就没想过,让观众理解演员、演技这回事。
因为这一系列节目从一开始就不是靠比拼演技,让人看到演技或演员的养成而出圈的。
在《演员的诞生》时期,它靠的就是评委的毒舌,再浓缩一点,是章子怡的白眼、diss、扔鞋和台上演员们的车祸被人记住。现在被反复拿出来说的,都是黄圣依的“海娃”,欧阳娜娜的“蚂蚁竞走”,谁还真的记得哪个演员演得好的片段?
这里存在一个识别演技的“好与坏“的基本逻辑。
演技的“好”,是要放在作品里去看的。它属于一个人物的逻辑和命运,属于一个作品造就的完整情景。当有前情后果,人物需要为选择付出代价或牺牲,并因此而发生震动,我们才能理解到那种表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