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不知不觉买了很多小米的产品:
养狗之后买了小米摄像头;
夏天骗自己省地铁票钱,买了小米滑板车;
过生日给自己买了米兔积木;
新家马上要做软装了,第一个想到的居然不是宜家而是小米,已经下单了吸顶灯、扫地机器人、好多插线板、乳胶床垫...对比下来,小米是真便宜。
朋友还送来一台小米电视;
于是忍不住地想,要不,买点儿小米股票?
看了下,一手成本不到3千,不纠结了,观察仓先建一手再说。
结合刚发布的三季报,说说我对小米的看法:
雷老板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狂语背后,小算盘打得啪啪响。
本质上这个战略就是在用低利润圈用户。
虽然硬件没利润,但是获客有成本啊!
引用一段研报的数据—全球前5互联网公司平均月活用户的获客成本不到30美元。
而小米却用低利润的硬件圈了一大批高粘性用户,获客不仅没花钱,还稍微赚了一丢丢。
而且智能硬件的转移成本太高了,你对一款APP不爽,说删就删。可买的扫地机器人不能说砸就砸吧。
智能硬件的用户粘性要远远好于互联网用户。
低毛利战略的第二个聪明之处在于
它制定了行业规则。
此举逼着所有智能硬件的价格看齐小米。
就像当年天天基金网申购费打一折,用户会用脚投票的。现在买基金一折是行规,所有玩家必须遵守,不然用户会流失。
低毛利会让竞争减少,如果一个行业净利润不到5%,绝大部分普通玩家都会逃离这个赛道。剩下的,就是巨头之间的持久战了,看谁耗得起。
雷老板说小米的学习对象是Costo,一家把「低价走量」和「会员制」玩出花来的零售公司。
低毛利特别考验运营能力,必须极其有效率,才能把利润挤出来。这些都是小米的护城河。
说下我是怎么被小米圈粉的:
因为新家要买吸顶灯,我这种直男也不知道什么牌子。淘宝搜了一圈,emmm...贵的买不起,便宜的还有点儿担心。宜家逛了一下,选择有限,差点儿买。又逛了一圈小米商城,灯比宜家便宜、好看、功能多。
索性全买了小米。
更重要的是,当我买了小米产品以后再选择其它品类时,还想买它。
因为产品之间可以联动,比如进门的一瞬间就开灯,手环检测你睡着了会自动关灯等等,
越多越好用
。
在新零售时代,所有公司都更愿意输出「生活方式」从而输出多品类的商品集群。
所以越来越多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杂货铺」—MUJI、海澜生活馆、ZARAhome、网易严选、连锤子科技都卖起了旅行箱。
在IoT领域,小米是全世界连接硬件最多的公司,市场份额远远超过苹果和亚马逊,在品类、品牌、产业链上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我做了张表,感觉会被行家骂死,但表格不重要,主要是让大家看一下竞争格局:
手机领域是血海,所有玩家都得拼市场(国内海外)、拼芯片和参数、拼核心技术、拼供应链。
高中低三个市场都有非常强劲的对手,论竞争优势,小米只有供应链相对OK,以及海外市场表现非常不错。
尴尬在于,小米的自主芯片、核心技术研发都远不如华为,在市场营销能力上又干不过OV大军。
好在电视的增长势头非常凶猛,跟去年同期比翻了2倍。
手机和电视两块屏幕都是入口。
在互联网圈,小米员工薪水低是出了名的。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许诺了大量期权激励。
小米的招股书说:共有5500多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而小米的员工总数大概在1.5万人。
也就是说公司三分之一该拿高工资的人才,都在拿着低于市场价的工资,直接拉低了小米的人工成本。
可出来混总要还的,期权说到底还是报酬,报酬说到底,就是成本啊。
算上雷老板自己高达98亿的期权,小米未来要兑现150亿左右的期权、股权奖励,相当于3年净利润的总和—这些都是非常确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