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学音乐与朗诵  ·  飘雪的青春 ·  20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蒙曼讲诗词:腹有诗书,如草之兰 ·  17 小时前  
重庆日报  ·  新重庆·夜读丨又闻橘香(节选) ·  昨天  
重庆日报  ·  新重庆·夜读丨又闻橘香(节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俄军空降基辅的那天,我在当当讲书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2-03-04 15:45

正文



做書按


华昭自己应该都没想到,在她编辑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出版一年之后,2022年2月,“马里乌波尔”这个生僻的城市名,会突然频繁出现在新闻里。


因为俄乌冲突的爆发。


书中那些战争之下的满目疮痍和流离失所,本来已是历史和旧闻,现在却突然鲜活地出现在了现实中。


在书里,作者娜塔莎·沃丁的母亲叶夫根尼娅曾经是乌克兰贵族。20世纪上半叶,接连的战争摧毁了无数乌克兰家庭,母亲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亲人们相继去世或流亡,母亲则被强制遣送德国,成为了屈辱的“东方劳工”。无力承受一生坎坷的母亲,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娜塔莎也自述道:“我属于某种废物,战争遗留下来的某种垃圾。”


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吗?


今天我们又邀请了华昭,谈一谈战争爆发后她的所思所想。( 华昭之前的编辑手记





01 马里乌波尔到底在哪儿?

没有人知道乌克兰的具体位置,除了它紧挨着俄罗斯,也没有人知道乌克兰在东欧还是西欧,甚至没有人知道乌克兰是不是欧盟成员国。

也极少有人反应过来,世纪灾难悲鸣的中心切尔诺贝利就在乌克兰,俄罗斯的发源地、“俄罗斯”的“罗斯”本源基辅恰好在乌克兰,果戈里、苏联“三夫”的出生地,也在乌克兰。

乌克兰,这个无数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国家,这片承受了冷战以来无穷苦难的土地,这片哺育了无数文豪伟人的“粮仓”,从来都不在大众熟知的视野中。

——直到最近俄乌冲突爆发。

马里乌波尔也如此。此次事件中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敖德萨、基辅一起成为全球焦点的马里乌波尔。

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马里乌波尔位于什么方位,属于哪个国家,人们甚至无法精确说出这座城市的名字。

而恰恰是这座城市,这座位于顿巴斯地区以南、亚速海北岸的城市,成为此次俄军南线攻势的关键目标。放大,缩小,再放大,它就那样卧在亚速海北岸,盘踞在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的交叉当口,倘若俄罗斯打通这里的陆路通道,不仅意味着乌克兰此后再也无法自东部进入黑海,还将形成俄罗斯与克里米亚连接的局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 它一直承担着扼守俄与克里米亚的中间地带角色 ,成为新时期的“欧洲火药桶”。
战事之初,法新社发布的地区图

“俄军已登陆敖德萨”,“俄国军队空降基辅”,“乌军向马里乌波尔住宅区和学校发射炮弹”,“俄国防部称已全面包围马里乌波尔”……

清楚记得,战争爆发之初,同事说,从来没想过在我们的书之外,这些城市会出现在新闻里,而且是穿越万里,以这种方式。

俄军空降基辅的时候我们在当当讲书,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聊到乌克兰局势,日落时分,从静安中心的玻璃窗看出去,血色的夕阳衬着严冬迟迟不走的酷寒。

是立体环绕式阅读体验,是历史的再一次重演。
这张图可以帮我们更直观看到马里乌波尔的战略位置




02 当书中的城市被现实的战火吞噬

剧变之下,之前书里的蛛丝马迹忽然更清楚更残酷地展现在了眼前,随着马里乌波尔,以及乌东南部城市的坐标越来越清晰,乌克兰一个个个体的苦难也越来越具体。她/他/它来自马里乌波尔,来自乌克兰东南,也来自悲情的世纪动荡。

明明是上个世纪初至二战后的事情,明明是与我们毫不相干的家族,读起来却那么像当下正在发生的“旧闻”,像我们周围恰好认识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父辈。如同时间给我们,给乌克兰,给东欧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仿佛在说,瞧,历史总是在打转转。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 著
[德]祁沁雯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3

此次战乱中,媒体频繁提到了两座乌克兰城市,马里乌波尔和敖德萨。而在书中,马里乌波尔被提到了144处,敖德萨被提到了49处。

马里乌波尔是作者母亲叶夫根尼娅家族的中心,是她在祖国的最后一处根基。敖德萨则是书中第二部的核心人物,叶夫根尼娅的姐姐莉迪娅厄运的起点与终点。

叶夫根尼娅先是经历了苏联内战、大清洗和饥荒,之后是二战和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残酷岁月。她“经历了德国轰炸马里乌波尔,经历了乘船去罗马尼亚的途中被苏联炸弹危及生命之后,她又陷入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炸弹冰雹中”。

莉迪娅则在沙皇时代出生,经历了俄国革命、古拉格、大饥荒和接踵而来的所有灾难。判决前,她“在马里乌波尔、敖德萨和顿涅茨克监狱的待审拘留所度过了半年,一半时间都被关在地下室中”。

还有谢尔盖,作者娜塔莎的舅父,叶夫根尼娅终生寻找的兄长。作为红星勋章获得者,曾一度与当时乌克兰国家元首同进同出,因后者后被定为“人民公敌”受牵连一落千丈,自此,“国家公敌的宠儿”的阴影跟了他一辈子。

还有雅科夫,作者的外祖父,叶夫根尼娅的老父亲。贵族出身,曾经的法律系和历史系大学生,后来的布尔什维克,革掉了自己的命,却被流放西伯利亚二十年,很长一段时间生死未卜。

……

这些是千千万万乌克兰个体命运的写照,他们过去经历了,现在也还在经历着。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作者的母亲叶夫根尼娅

而印象最深刻的那个地址——格奥尔基耶夫斯卡亚大街69号,正是他们家族的中心。

书里称呼它为“三次着火的房子”,每一次大火都记录了乌克兰在几大政治实体中的动荡:先是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的五年内战(1917-1921),烧毁了姑婆瓦伦蒂娜创办的女子文理中学;20年后纳粹德国时期在这里设立遣送劳工的机构劳动局,撤出时一把火烧了这里;第三次是作者寻找母亲时遇到的新一轮军事冲突。

而第四次着火,就在前不久。

此次战火中的马里乌波尔

马里乌波尔一栋被炮击后严重受损的民宅(图自路透社)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普通人永远是这个相似的动荡世界里的迥异个体。是骆驼,不是稻草。是千千万万不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的骆驼,等待接收一垛一垛又一垛的稻草落下。

如同作者写的那样,“我第一次明白了,我并非处于人类历史之外,而是处于历史之中”。作者娜塔莎追溯着半个世纪前的故事、目睹寻亲当时的情景。我们看着她追溯着半个世纪前的故事、目睹寻亲当时的情景,同时也亲历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当下。我们追溯着她的追溯,记录着她的记录,警惕着她的警惕。娜塔莎处于历史之中,我们也是。

且无论背后时局如何,时代罅隙、地理罅隙的双重裂缝中,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颠沛流离与辗转才是战争乌云下的真相,是世界的本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