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尼苏达小组的三位研究者会在1970年采取社会经济地位的视角关注知识差距问题,进而提出了知沟假说?
按照蒂奇诺本人的回忆,知沟假说最初的研究设想和部分数据,实际上源于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的多项研究。其中之一是他的博士论文《美国成年人口中的传播与科学知识》,另一个则是他与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等人一起进行的有关“信息扩散”的研究项目。
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蒂奇诺来到明尼苏达大学,担任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助理教授,并在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实验站进行科研工作。1970年发表的知沟假说研究,也获得了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实验站27-18项目的资助。
纵观明尼苏达小组的早期合作,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即“农业社区的信息传播”。和当时很多研究小城镇和农村问题的学者一样,他们关心“具有某个具体社会目的的传播行为——提升居民健康、告知农民新技术和食品生产技术,以及增强他们对于政府政策的理解等”。
这种研究兴趣恰恰回应了战后美国农村社会学的一项重要议题:农业创新技术的社会扩散。
如果说创新的扩散理论探讨了创新的社会流动过程,那么,明尼苏达小组所做的事情,就是向前更进一步,探讨创新的社会流动结果。
不过,在知沟假说诞生之前,传播学领域就已经存在大量对于“知识差距”的研究。反观明尼苏达小组,他们为何单独选择社会经济地位进行
考察呢?这要回到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中进行分析。三位学者的合作恰好赶上了
美国社会一场剧烈的变革运动。1964年,发生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社会”(The Great Society)改革。
在这次社会改革中,教育不平等问题成为了核心议题之一。在这种社会语境之下,1966年,教育学也因此迎来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科尔曼报告》(The ColemanReport)。
根据《科尔曼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孩子本人的知识水平主要被其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影响。
《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失败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科尔曼报告的洞见。1970年,纽约儿童电视工坊和普林斯顿教育测试服务中心联合发表了年度回顾报告,得出了相对乐观的结论:“芝麻街节目的播出使得市中心和边远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与郊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都受益。收看越频繁的孩子学习的知识越多。”然而,它却回避了《科尔曼报告》中所指摘的核心问题。因为虽然经常收看芝麻街节目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学到的东西程度相似,但问题在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更可能经常收看这一节目。因此,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芝麻街项目反而为这两个群体的儿童制造了更大的知识鸿沟。
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学研究对明尼苏达小组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伟大社会改革和相关的教育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尼苏达小组以“社会经济地位”等指标来考察知识平等这一话题,而非以往研究者更多关注的种族、性别、年龄、政治立场等指标。
由此看来,知沟假说的建构并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同时也是对科学主流范式和社会运动的回应。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实验站的研究经历让蒂奇诺等人关注知识流动这一议题;伟大社会运动引领他们聚焦于技术流动的后果,也就是社会不平等这一问题。来自教育学的研究则进一步让他们关注社会经济地位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接下来,我们需要从内部主义取向出发,考察为什么知沟假说可以从众多相似的研究之中脱颖而出,引起众多后续研究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