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研究杂志
《社会学研究》官方帐号。本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专业学术期刊, 在中国四家期刊评价机构的学科排名中均名列第一,被誉为“权威核心期刊”, 并于2012——2016年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复旦/河南大学/南洋理工等合作,Nature! ·  昨天  
PaperWeekly  ·  顶刊TPAMI ... ·  4 天前  
社会学理论大缸  ·  新春报名丨《社会学知识体系十讲》带你系统搭建 ...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新版ChemBlender分子可视化插件初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研究杂志

作者手记|迈向可理解的创新

社会学研究杂志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07 18:00

正文

李林倬

迈向可理解的创新


作者 | 李林倬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原文 | 点击阅读


拙文《熊彼特的遗产——创新研究中颠覆式和组合式创新的思想溯源》已在2024年第6期刊出。首先非常感谢《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及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以及编辑细致认真的审校工作,有了这些帮助才使得本文得以刊登,不胜感激。在稿件修订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社研对稿件细节的近乎苛刻的追求,私下里开玩笑说,经历过社研的审校之后,感觉自己眼神都变好使了。


整理心情之后,这次应编辑邀请,有机会来写一篇手记,补充一些文章中未能谈到的内容,也顺便谈一些对创新这一宏大议题的研究体会,内容略显驳杂,恳请读者见谅。


迈向可理解的创新

首先想谈一谈文章的写作缘由。从博士阶段起,我就一直对智能深感兴趣,而创造力无疑是智能中最神秘又最令人惊叹的部分。彼时有机会参与芝大知识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用双曲嵌入方法来探索科学家的社会联系和知识创新的关系,慢慢感受到理解创造力这个问题的趣味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加深,也越来越意识到,创新驱动的社会本身自带一种温和对抗不平等的“平抑”作用,可能是一种超越了表面上各类社会制度差异的最不坏的社会,所以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够做一些跟创新议题相关的社会学研究工作。


而后逐渐接触了一些科学学中对科学技术创新的研究,收益颇多。这些研究凭借作者本身的聪明才智,设计了大量精巧的指标,来以小见大,简洁明了地刻画出大规模数据中创新行为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本人才疏学浅,因此很花了一些工夫才基本能理解和运用这些指标。但是随着对这些“指标”类研究的理解逐渐加深,也逐渐感觉到自己对这些研究并不特别满意。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指标本身的设计总是暗含了一些作者本人的假设和“偏见”,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要命的是,随着数据分析的展开,很多情况下指标本身的意义会和数据逐渐产生脱节,以致于数据展现的模式很可能不是指标对应的意义决定的,而是指标的定义方式所连带导致的某个最大因素决定的。不同指标之间往往不能“三角验证”,反而可能会相互矛盾。这种真实的科研体验给人带来的冲击是很强烈的,以至于我发现很多研究者最后还是仅仅依靠信念来驱使分析,并没有真正实现理想中的数据和理论假设之间的良好交互。第二,研究者即使通过指标发现了关联,往往对创新本身的理解仍然很模糊。指标好像是把创新进一步包裹了起来,进一步神秘化,而不是把包裹打开,让创新更能被理解。第三,尽管研究者揭示了大量环境、组织和社会因素如何可能影响创新,但又戛然而止,都不愿意去触碰创新内在本身。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拥有数不胜数的关于什么因素会增加或者降低创新的理论和实证工作,也可以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下的创新比来比去,但在到底创新的内在过程是怎样的问题上,却“逡巡而不敢进”。在我看来,这个局面下创新的黑箱并没有被真正打开,不理解的部分仍然不理解,我们只不过在黑箱的外部,又添加了很多的探测器和显示屏而已,而外部探头越多,创新反而变得越神秘化了。似乎在创新这个议题上,问题并不是出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而是研究者过早地把尺度调大,压根不去看树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创新而不研究创新的内在过程,跟研究工人而不研究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有什么区别呢?


自然而然地,这些不满使得我一直想对创新内在的知识过程有更直接、更具体、更“社会学”的理解,就动了写一篇关于创新认识论的文献回顾类研究的念头,以期梳理当下的研究现状,理清思路。“熊彼特的遗产”这个标题自然地浮现了出来,之所以选择“组合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个具体的切入点,则多少有点偶然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切入点,来完成第一步,即唤起大家对"可理解的创新”的注意。


一些具体的案例

尽管我们做的尝试非常初步,但可能仍有读者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具体案例能展示“可理解的创新”如何可能增加现有的认知呢?下面我想举三个关于技术创新的粗浅案例,来说明创新的知识过程本身蕴含了很多我们过去理论不曾触及的内容。这些例子中,很多是过去理论因为过于简化而无法关注到的,因此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并没有理论阐述中的“简明感”,但都闪烁着人类创造力的光芒,亟待社会科学工作者去加以分析。这些例子都是从专利文本随机选取的,经过仔细阅读后可以明白它们的意涵,这不意味着仅靠阅读专利文本就可以达成可理解的创新,但相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关注知识过程本身对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个案例是我们从专利中了解到的一种新型过滤器的发明。这个例子展示了,创新理论上可以完全不改变任何物理组件的组合方式。正如我们在社研文章中所述,组合式创新是一个基本的创新范式,很多创新是通过改变现有组件的组合方式来实现的。比如在对架构创新的讨论中,把大型的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吊扇变成中央空调,就需要引入一些新组件(如压缩机)。而如果将其变成便携式风扇,就需要改变既有组件直接的位置关系,比如把隐藏在天花板上的电机挪到风扇扇叶下方变成一个底座。在这两种类型中,物理组件的组合方式都得到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前者成为一种激进创新,后者这种看起来微小的改进被称之为架构创新。然而这个过滤器的发明却并不属于这两类。正如它的设计内容所述,过去的过滤器的一大问题是耐压小,在高压环境下用不了,发明者提出,这是因为过去液体是从管道的外壁往内渗入来达到过滤效果,而他们的设计则相反,利用箍应力 ,让液体反向流动,从内向外流动。因为自内向外的流动中,过滤介质承受拉伸而非压缩, 而大多数材料抗拉强度高于抗压强度,所以仅仅改变液体的流向,就会大大提升整个过滤器的耐压能力。我们在阅读这个发明案例时,感到惊奇的地方不是在于它提升了多少倍的耐压,而是它原则上并不需要对现有的组件或者组件的组合方式进行任何改变,而依靠一种“想法改变”,就达成了创新 (当然原发明实际上还做了其他附带的改进,比如把滤网面积变得更大,等等)。虽然仍可以牵强赴会地说,如果把液体也包括到过滤器产品里面去,那么也可以勉强认为是组合方式改变了,但这仍然挑战了我们对组合式创新的具体生成方式的理解,至少是让它更宽泛了。


第二个是关于火箭推进剂的例子。这个例子展示了创新并不总是遵循“把一个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另一种领域”时的常规逻辑。创新从哪里来?过去认为一个重要的机制是一个领域的知识被吸收引进到另一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本领域没有这种知识/功能,所以外来知识进入该领域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应用场景。例如,医院需要保存血液和疫苗,而冰箱技术在食品保鲜领域已经很成熟,这个时候将冰箱技术引入医疗领域,利用同样的“冷冻”启发式概念,就产生了医用冰箱,就能满足需求,从而产生创新。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技术发明仅仅是看似符合这个模式,但产生创新的原因并不是依赖之前的功能。比如火箭推进剂这个例子,发明者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有机三功能硅烷——来改进固体火箭推进剂的成分。有机三功能硅烷是一种与玻璃、铝、钢等材料具有独特亲和力的化合物。它们通常用于建立有机聚合物和无机材料之间的化学键,因此常常是作为一种粘合剂来用的。但是当这种材料被运用到新的应用领域——火箭推进材料中时,并不是利用其特性来实现粘连功能,而是利用其和燃料粒子混合后形成涂层的功能,包裹住燃料颗粒,让燃料颗粒不会粘在一起,从而改进了燃烧颗粒的流动性,提升了燃烧效率。如果按照过去的理解,当从外部引入一项功能时,是利用这个本来的功能来产生创新。而在这个推进剂的例子里面,尽管发明者是利用有机三功能硅烷的能力,但却并没有直接利用其达成“粘连功能”,而是巧妙地间接达到了“分离”功能。换言之,如果发明者一开始希望从实现“分离”的启发式概念出发来从其他领域引入新材料,很可能就不会想到用跟“粘连”相关的有机三功能硅烷来做材料。这个例子同样让我们在阅读专利时,体会到了现有创新理论对外部领域知识引入这一过程认识的后验特征。把外领域的知识吸收引入到本领域时,发明者如何会利用其达成跟原来相反的功能,显然还是一个过去的研究无法回答,而值得研究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