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雷军开工首日发红包,给小米SU7 ... ·  13 小时前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卢卡·东契奇交换浓眉?! ·  3 天前  
刘润  ·  内向却能吃苦的人,更适合做管理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电力超级大周期来临,中国机会在哪里?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三个要点,助你成为“时间亿万富翁”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05 06: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围绕时间管理展开,介绍了节日后综合症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引用神经科学发现,说明了节日后人们需要倒出旧注意力才能装进新工作的问题。接着提出了时间作为资产的观念,通过美国知名投资人格雷厄姆·邓肯的“时间亿万富翁”概念,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花费时间、如何赚回时间以及如何理解时间的本质等三个关键点,并介绍了相关方法和策略。最后,作者还提到了成为时间亿万富翁的路径和过年期间得到App的新春知识福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引入节日后综合症,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节日后人们的状态引出主题,介绍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人的注意力天然需要倒出旧注意力才能装进新工作。

关键观点2: 时间作为资产的管理理念。

通过格雷厄姆·邓肯的“时间亿万富翁”概念,引导读者把时间视为一种资产,对时间进行管理。

关键观点3: 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

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花费时间、如何赚回时间以及如何理解时间的本质这三个关键点,并介绍了相关方法和策略,如建立定量思维、用外包来赚回时间、理解时间的本质是身边风险和远方机会的组合等。


正文


‍‍‍
蛇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先祝你开工大吉。按照神经科学的发现,所谓节后综合征,其实从来都不是因为贪玩犯懒,而是人的注意力系统有个天然的设置。它就像一个瓶子,你要想装进去新东西,必须得先把旧的倒出来。

而春节8天,这个瓶子里已经装满了关于休假的心思,而节后开工,就需要把它们先倒出来,才能装进对工作的关注。

所谓节后综合征,就是这个注意力闪展腾挪期间的过渡状态。这是人的注意力的天然设定,但凡是个普通人,就很难逃过去。

其实,换个角度,大多数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出了问题。导致你很难腾出一个特定的时间,去集中精神做一件特定的事。

因此开工第一天,为了帮你快速恢复状态,我们今天就聊聊时间管理。怎样将时间看作一种资本,从时间资产的角度出发,去规划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马慧

来源:《得到头条》

01

怎样花费你的时间?

我们先从一个很诱人的概念讲起。
这个概念来自美国知名投资人格雷厄姆·邓肯,他管理着20多亿美元规模的资产。邓肯在2019年的一场演讲中,提出了一个说法,叫“时间亿万富翁”。
你看,每一天你都拥有86400秒,100万秒是11天,10亿秒略多于31年。假如寿命能超过80岁,那么,一个20岁的人,就至少拥有20亿秒,50岁的人,也还拥有10亿秒。时间亿万富翁,指的就是那些一生中还剩下10亿秒,或更多时间的人。
借用《后资本主义生活》这本书里的一个观点,当其他一切都变得足够丰富的时候,时间是唯一稀缺的资源。时间是衡量生产力、经济价值和丰富程度的终极标尺。
而要想成为时间亿万富翁,除了拥有足够多的时间之外,还需要解决下面这三个问题。
第一,怎样花费你的时间?
支配时间的方式是很主观的,包括你怎样花费你的时间,和谁一起消磨你的时间,决定用多少时间来换取其他类型的财富,比如金钱、感情、社会关系等等。总之,时间花在哪儿,成果就会出现在哪儿。
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建立定量思维。也就是,给时间划分模块。除去7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个人每天大约有16到17小时的清醒时间,大约1000分钟。我们可以把这1000分钟,按照10分钟一块,划成100块。每天醒来,你就拥有100块时间。
一天当中,每过去10分钟,你就用掉了一块时间,直到100块全都用完,你的一天也就结束了。
带着这个视角,咱们可以重新看看,自己的时间是怎么花出去的。
有多少时间是为了让未来变得更好,有多少时间只是用来享受、消磨;有多少时间用来和别人相处,有多少时间用来独处;有多少时间用来创造,有多少时间用来消费;一天中的哪些时间是你喜欢的,哪些又是你不喜欢的。
同样,带着时间块的视角,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量化。
做晚餐要花费三块时间,点外卖可能都用不上一块,那么做饭值不值得花这几块时间?每晚阅读20分钟,一年就能多读15本书,这两块时间,值不值得花?下班后和朋友喝一杯也许要花掉十块时间,哪些朋友会让你愿意这样做?一天中哪些时间块是必须按计划使用,不容妥协的?哪些可以更灵活一些,哪些可以完全空出来留给自己?
当然,你也不用每天都回答这些问题,但是,带着这个意识,你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怎样花费时间资产。
02
怎样赚回你的时间?
第二,我们来看看,怎样赚回你的时间?
把时间作为一种资产,它是可以“买”回来的。
前两年有一本畅销书,就叫做《买回你的时间》。作者是美国的企业家、创业教练丹·马特尔。马特尔自己是个连续创业者,办到第三家公司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一天要工作15到18个小时,完全没有私人时间。而且因为对时间毫无掌控感,导致马特尔最后创业失败,情感惨淡。
因为这个契机,马特尔开始专心思考时间的投入产出比问题,最后写出了这本《买回你的时间》。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具体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外包,把一些工作外包给其他人,用原本被这些工作占据的时间,去做对自己来说价值更高的事情,就相当于把时间买回来了。
哪些任务必须自己做,哪些任务又该用钱买时间呢?
马特尔给了一个衡量工具,把你自己的感受纳入考量,按照“钱”和“能量”两个维度,横轴是赚不赚钱,纵轴是耗不耗能,把所有事情分成四个象限。
象限一,是既不赚钱,又消耗能量的任务,叫做“委派”事务。像是回邮件、开发票、安排行程这样的琐事。
象限二,是能赚钱,但消耗能量的任务,叫做“取代”事务。这类事情往往是可以对本职工作锦上添花的事情,有价值,但很费时间。比如,对一个职场人来说,就是分析数据、策划活动、处理客户投诉等等。对一个企业家来说,跑销售、做营销、管理团队、入职培训,都算。这类任务可以适当外包。
象限三,是不赚钱,但让人充满能量的事情。这些事可以视为对时间和能量的投资,像是自我提升、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以及陪伴家人朋友等等,这些事情需要花时间经营,短期内可能也没有经济回报,但是长期来看是很有价值的。
象限四,是能赚钱,也能让人有能量的任务,这些事可以看做对时间和能量的生产。这里的工作,通常是一个人最擅长做、最喜欢做,也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关键任务。
那么按照马特尔的说法,委托、取代这两个象限的工作,就可以适度,或者完全外包出去,把自己从琐事、重活中解放,把这部分时间节省出来,去做该做的事情。
最需要关注的是生产象限,这里的关键任务,往往能用20%的付出撬动80%的收获,这些工作可以让你充满能量,市场也会给你真实的回报。因此这部分工作必须你自己去做。同时,你还要把一些时间放在投资象限,投资自己,维护关系,培养兴趣,最终给自己充能。
好,说完具体的方法,咱们再把视角放大,去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03

抹平近处的风险,放大远方的机会

第三,我们需要搞懂,时间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很平常,但最近,我看到了一个很新奇的思考角度。来自经济学博士、前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洛华老师的新书《时间游戏》,这是一本有关金融哲学的书。
在这本书里,周老师提出了一个对时间的新思考。
什么是时间?周洛华老师说,时间是身边风险和远方机会的组合。
这个定义乍一听有点抽象,咱们稍微解释两句。你看,人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在同时考量两个因素。一是眼前的风险,二是远方的机会。
假设我要创业,那么我脑子里肯定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告诉我说,你要小心,要谨慎,你看身边有那么多风险。但同时还会有另一个声音跟我说,大胆地干吧,你看远方有那么多的机会,想象一下你将来创业成功的那一天,是多么的美好啊。
而我对身边风险的关注和对远方机会的憧憬,这二者交织在一起,决定了我的主观时间流速。假如我更关注身边的风险,我会觉得时间处处不够用,毕竟,有那么多潜在的危机,我总得一个个去排除吧?
但是,假如我更关注远方的机会,我就会觉得时间很充裕。就像黄仁勋说的,一旦你锁定人生的终极目标,你会觉得自己有用不完的时间。
换句话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