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饶人,但人亦不饶岁月。
美的,离香港上市又近了一步。
2012
年那个退居二线,
被前东芝高管称为“穿西装的刘备”的美的创始人何享健
,
如今再以
82
岁高龄与时间赛跑。
在这个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选择了带领美的集团,这个市值超过
3700
亿元的家电巨头,向港股市场发起冲击。
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美的近日已获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美的
将在
A
股和港股市场实现双重上市
,更预示着它
有望成为近年来港股规模最大的
IPO
之一。
何享健再度出山
何享健,一个在中国家电行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名字。
他的创业故事始于
1968
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而何享健,一个来自广东顺德的普通青年,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
他
联合
23
名村民,以微薄的
5000
元资金,创办了“北街办塑料生产组”
。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起点,实则孕育了未来家电帝国的幼苗。
1980
年,何享健开始制造风扇,他的这一决策,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需求空白,美的因此成功跨入家电行业
随后的
1984
年,何享健又洞察到空调的商机,成立美的空调设备厂,引入一批高技术人才,并着手开始了空调的组装生产。
1992
年,何享健果断推动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革,次年
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改制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这一步棋为美的带来了巨额的发展资金,也标志着美的从一个乡镇小厂向全国性大企业转变的开始。
不过,就在美的集团如日中天之时,
何享健却在
70
岁那年选择了退居幕后,
将美的集团的帅印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
尽管选择了退居幕后,但何享健的影响和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从未真正离开。
近年来,随着美的集团的再次
IPO
,市场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何享健的再次出山。
他虽年事已高,但作为美的控股的最大股东,何享健依然保持着对美的集团的控制权。
美的集团的港股上市,或许可以视为何享健的一种“再度出山”,
但这并非是个人权力的回归,而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
,
推动企业进一步壮大,实现全球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
IPO
,不仅是美的集团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何享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次深思熟虑的布局。
通过在港股市场上市,美的将获得更多的国际关注和资本支持。
美的:经理人的“黄埔军校”
何享健,这位
被誉为“穿西装的刘备”
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商业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创立了一个市值超过
3000
亿的家电巨头,更在于他对于人才的尊重和培养。
早在
1991
年,何享健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业界传颂的观点:
“宁可放弃
100
万利润的生意,也不放弃一个对企业有用的人才。”
何享健的人才观,不仅仅体现对于人才的尊重和培养上,更体现在他
对人才的信任和授权
上。
美的集团作为何享健创立的企业,继承了其创始人对于人才的尊重和培养的理念。在这里,
经理人被赋予极大的权力,甚至被形容为“内部企业家”
。
这种信任和授权,使得美的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美的集团,这个在家电行业中称霸多年的巨头,不仅在家电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还
被誉为经理人的“黄埔军校”。
其庞大的职业经理人
群体遍布各行各业,
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美的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不仅在美的内部发挥着关键作用,还在其他行业和公司中担任重要职位。
美的集团培养出的人才,如曾经
TCL
空调、海尔空调、奥克斯空调、科龙空调、格力小家电、
TCL
小家电、格兰仕生活电器的负责人
都是美的系。
在
华帝、万和、万家乐等企业任职部门总监级
的人员不在少数,甚至在
阿里、腾讯、京东、乐视这些互联网企业,
SKG
等家电新贵
,
也有美的系人员任职高层岗位。
这些重要的人物,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其出色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宝贵财富。
家族企业的烦恼
在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史上,美的集团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
在美的集团宣布港股
IPO
之际,传承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尤其是作为何享健之子,何剑锋在美的集团未来发展中的角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大多数家族企业中父辈对子女的直接委任,
何享健并未将儿子何剑锋置于聚光灯下,
而是鼓励他独立发展。
何剑锋,选择了
一条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
专注于家族企业之外的
投资与慈善
事业。
他创立的深圳市合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挖掘环保、科技、教育等行业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
在慈善方面,何剑锋同样积极投身,他通过个人或家族基金会的形式,支持多项公益活动,同时也为美的集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何剑锋的
低调与专注
,
不仅让他
避免了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
,
还使他得以在自己
感兴趣的领域深耕细作,
构建了独立于家族企业之外的成功事业。
作为何享健之子,何剑锋虽然并未直接接手美的集团的日常运营,但在家族企业传承的大背景下,
他的角色和影响力依旧不容忽视。
目前,何剑锋通过美的控股间接持有美的集团股份,这意味着他
依然是美的集团的重要股东之一。
面对
“二代问题”和“接班人问题”
,
美的集团通过构建合理的家族与企业边界,实现了
家族利益与公司发展的和谐统一。
美的集团的治理结构设计,使得
何享健家族能够保持对美的集团的控制,同时给予职业经理人充分的自主权。
这种选择,一方面
减少了家族内部可能存在的权力斗争
,
另一方面也为美的集团的
职业经理人团队留出了更大的运作空间。
作为美的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何享健退休后,成功带领美的集团完成了从传统家电制造商向多元化科技集团的转型。
在港股
IPO
的筹备阶段,方洪波及其团队面临着双重任务:
一是确保美的集团在港股市场上的成功亮相,二是继续推进美的集团的全球战略,平衡好股东短期回报与公司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美的的全球野心
何享健的雄心,不仅限于一个市场,他的视野是全球的舞台。
从家电制造巨头,到全球化科技集团的转型,与其说是被迫应对,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战略布局。
在全球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
美的意识到,仅靠国内市场难以支撑其长远发展
。
由此,美的开始了探索多元化的业务转型。从家电制造到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甚至是金融、健康科技。
在美的的全球化战略中,
“买买买”成为其扩张的重要手段。
通过收购海外品牌,美的迅速扩大了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从日本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到德国库卡机器人,再到意大利的
Clivet
空调,美的的收购足迹遍布全球。
这些收购不仅丰富了美的的产品线,也为美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美的
快速打开了海外市场,缩短了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学习曲线。
但频繁的收购,自然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是否盲目扩张的质疑。
有人点赞说是明智之举,也有人摇头觉得是盲目扩张。
人们担心美的集团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收购,避免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收购海外品牌虽然可以快速提升美的集团的产品线和技术实力,但也可能导致公司的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
美的的全球化野心,不仅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探索,也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响应。
美的需要在收购中保持审慎,确保每一次并购都能与集团的长期战略相匹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何享健的再次敲钟,是个人传奇的延续,也是美的集团新征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