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T中文网
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焕活巴特略之家:高迪百年建筑上的光影雕塑 ·  19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宠物过大年,3000亿市场卖爆了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生活总是匆匆忙忙,现在你该放慢脚步 ·  2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金价暴涨前,有大佬卖掉金矿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T中文网

从大寒到立春:岁末寒日里的上海年味

FT中文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1-25 08:30

正文


郑静: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走过大寒,人们也步入了迎接新年的节奏,并在习俗与变迁中,守望着四季开始新的轮回。




 文 | 郑静




大寒,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以立春开始,以大寒收尾,经过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如常地结束了。


经过漫长的周期,我的那本《红楼梦与二十四节气——写给孩子的红楼故事》也终于出版了。收到样书的时候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是激动,也不是感慨。像是和故人久别重逢,心里有情愫,却不知该从哪说起。年轻的时候,岁末的广播里常会放那首《飘洋过海来看你》,歌中唱到“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候的呼吸都反复练习……”,可近乡情更怯,真当彼此相见,才会发现,生活中不是所有都可以排练,遇见和预见,总还有那么多的不同。


书里配了二十四节气的书签,随机夹在扉页,是给读者的一个小惊喜,拆封前谁不知道会遇到哪张。很巧的是,我和插图师各自收到的那本,都配着大寒节气的书签。书签上写到“岁末一轮回,荣国府里迎新年”,这是我拟的语句,如今看来,像极了是给自己和搭档的工作总结。


大寒节气,年末收尾,见到努力很久的成果,是给自己的一份新年礼物,也能如愿地给旧年画上句号。


几年前我曾写过本《岁时历——日日是好日》,每个节气或是节日,都会介绍下渊源和习俗,记录日常的细碎。“日日是好日”是句偈语,在佛家看来,不用去算黄道吉日,每天都是好日子,都值得认真对待,应时应景,随缘自在。


所以,我喜欢写生活中这些有的没的,有些已经成为历史,翻出故纸堆讲讲古,能多少会勾起大家的回忆,频频想起那时候的闲散岁月,如今想起来,每一个场景都是闪闪发光的。有些就是我家中的日常,比如忙年时候的剪窗花、养水仙,摆清供,对我来说是每年腊月里一定会安排的事情。自从女儿大了,窗花、春联和福字,都会由她准备。书房里的那打红色洒金纸,买了有些年头,前两天取出来的时候,发现还有很多。每次只用上几张,如此这般,说不定能用到下一个蛇年,那时的她,不知还会不会继续住在这个家里。


按着岁时历过日子,按着岁时历梳理红楼故事,再到今年按着岁时历写四季随笔,记录城市的变化。我一直觉着自己像个老人家,欢喜这种按部就班的感觉,会守着旧理过日子。在节气的更替中,细看城里发生的那些变迁,会觉着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很多。那些在今年关张的店铺,消失的地标,就像街边的梧桐叶一样,就算灿烂了三个季节,到了冬日,气温一旦降到冰点,它还是会落下。


只有落去旧年的枯叶,来年春天才能萌发出新绿来,更替才是持久的日常。而那些被挽留下的,倒是显得有些不自然,就像拆迁弄堂里的钉子户,当周边的邻居都搬走后,剩下的那个门牌号和那盏路灯,醒目地特别突兀。很多事情,本不该这么出挑的,万不得已成了焦点,也就是到了离开的时候。顺势而为,总比强人所难要方便的多。


按节气梳理,大寒过后,贾府里就忙着迎新年。那份长长的年礼单,写满了山珍海味,珍稀活兽,干果新米,连炭都有三万多斤,分了三等。柴炭三万斤,中等二千斤,还有最昂贵的要数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这种炭品质好,燃烧后灰粉呈银灰色,没有烟。《清稗类钞》记载中,又叫做银骨炭,大多出自北京的西山窑。好炭金贵,一千斤的量分到贾府,除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外,其他谁能分到,就要看各自的地位了。《甄嬛传》中甄嬛刚入宫为了避宠受冷落,内务府刁难分给碎玉轩的炭是最劣等的黑炭。扇一下全是黑烟,而且久久燃不起来。好姐妹沈眉庄送去几篓银炭,碎玉轩才温暖起来。炭火如人心,分得出高低贵贱,在岁末寒日里体现得格外真切。


今年的大寒是腊月二十一,隔了一天就是北方的小年。腊月二十三糖瓜沾,这天按老皇历是祭灶王爷的日子。在灶台上贴着灶王爷的画像,摆上供品,然后往他老人家的嘴上抹糖。俗话说吃人嘴软,神仙也不例外,那上天必得言好事。有意思的事,一年到头,整日里在厨房忙乎的都是各家主妇,可到祭灶的时候,女人却不能参加。男人们在那煞有其事地鞠躬上香,也不知道能说明白多少。反正日子就这么,一年一年地过下去,一直到了现在。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南北差异在这时候还是不忘体现。


不过上海人从来不吃这套,上海人不过小年,上海人的概念里从来只有小年夜,这是除夕前的一个晚上,大多小家庭自己聚聚,烧点落胃的小菜,大年夜就要去长辈家团聚,要讲规矩,就没那么自由。


不光是这个,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除夕就开始放假,春节假期多了一天,可那又如何?对于这个城里的人来说,“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不在于那些成文的申报材料,年前的忙碌和欢娱,就是大家最好的实践。而且从外婆辈开始就这样,历来如此。


总有学者说,中国的百年变迁要看上海,这点真没错。如今上海的人历史记忆大多是从外婆那开始的,之前的也就不太去理会了。上海孩子跟着外婆长大,外婆的言谈举止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外婆的那些做派、讲究,就是这个城的格调。上海的精致、考究,说到底大多是那些外婆们的功劳,至于外公们,可能最大的贡献,就是娶了她们吧,让她们继续留在这个城里生活里,没有移居到他乡。


从外婆辈开始,腊月的上海总是忙碌的。菜场里吊着的那些鳗鲞开始陆陆续续被主顾们领回家了。鳗鲞是上海人春节餐桌上很受欢迎的传统菜,它是将海鳗用盐腌制后,晾晒风干。南方人把腌制的鱼干叫做“鲞”,从字形上看,美鱼两字叠加而成,可见它的美味。《红楼梦》里那道有名的茄鲞,按凤姐的说法,做的时候用了十来只鸡去配茄子,并没有加入鱼。所以也有人觉着腌制的东西,都可泛泛地称做“鲞”,不光是鱼。


上海人喜欢东海青鳗做鳗鲞,这种鳗体健貌美,肉质鲜,个头大,长长的一条挂在那,十分气派。腌鳗鲞不但讲究技术,还得有空间,原先住弄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腌制的年货挂在弄堂里,如今住进了公寓楼,阳台上还要晾晒衣服,没有地方挂年货。所以大多是让附近菜场的海鲜摊代劳,年底做鳗鲞是摊主一年到头最大的一笔收入。所以年景好不好,根本不用看报表,直接去菜场走一圈就晓得了,若是挂满了鳗鲞,且又大又挺括,那这个年还算过得去。哪年鳗鲞都变得稀落了,也就没什么太多好说的。上海人的年味就在这一串串的腊月年货里,带着海鲜特有的腥味,风从海上来,在这有了最沉浸式的体验感。


长辈们忙着添置年货,盘算年夜饭的菜单。最近网上流传出来的那张沪语版菜单,引起了上海人太多的共鸣。大家像破解摩斯密码一样地做着翻译,所以这张菜单又被称作“上海话十级”测试题。菜单里八个冷盘、十个热菜,一汤一点心,非常标准的年夜饭,隆重、丰盛。菜单用极其简洁的汉字写成,不考虑正确,只符合上海话发音,比如白斩鸡写成(白在几),红肠写成(红长),所有的鱼都用(五)来代替,因为上海话中“鱼”和“五”发音相同。最高档的帝王蟹,写成“底王哈”,显得有种朴实无华的美。


这张手写菜单,排列工整,一看就是构思很久的,而且一张A4纸对折一半,另一半还可以记点其他的内容,比方采购清单,上海人的日子过得精细,每个步骤都规划地好好的。


家中有人操持年夜饭,小夫妻们有空闲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灯会。今年的豫园灯会过了元旦就开始封园收门票,每个进口都按上了栅栏,一点空隙都没有。去豫园看灯,走一遍九曲桥,是很多上海孩子从小到大的春节活动,为了避免年里拥挤,有的会错峰出行,在除夕前先去。其实春节的那些日子,豫园里每天都人山人海,看灯也是看人,热闹是灯会该有的氛围。今年收费提前,人流是少了很多,除了桥上要排队,其他地方走动随意了很多。人少,灯亮,可总觉着少了点什么,我带着女儿短短的时间里就逛了两圈,确定没什么可再看的了就出了园子。女儿照旧选了一个豫园的生肖灯笼,玩了一路,从小到家每年一个生肖灯,成了她童年的回忆。她说虽然灯的造型过于卡通、简单,但在灯会里亮着也就不显得幼稚。确实,和这百年的园子比起来,所以的游客都是年轻的,幼稚些又有什么不可以。


年轻、幼稚,就不免会好奇。原先的孩子盼着春节里可以放烟花、放鞭炮,那烟花点燃每一个都不同,好奇它会发出什么样的焰火。还有大人给的红包,里面到底装着多少钱,拿到后转身就去打开,还要比一比,谁拿到的压岁钱最多。好奇、炫耀、攀比,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可以被允许的,在春节的时候都是可以被默认的。


拿红包,盼烟花的孩子们长大了,那时候的玩具已经过时,总要找些新的替代,去兜马路,去轧闹忙,去看看那些小时候没见过的角落,和小时候没遇到过的西洋景色。小时候的外滩,常会见到外国人,蓝眼睛、金头发,冲着他们说“哈喽”,他们总是会笑眯眯地招招手。如今的外滩不再稀奇,见到外国人也不再会那么傻乎乎地冲上去,面对面走过去,大家彼此波澜不惊的样子。今年岁末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更多的是韩国人,不过在上海人狭隘的定义里,他们不能算“外国人”,外国人指的是欧美朋友,韩国人就是韩国人,上一辈的会说地更仔细些是“南朝鲜人”。


韩国人到上海过周末,去大韩民国旧址打卡,顺便逛逛新天地,再去武康路走走,看看上海的网红街区。本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上海人小长假飞去日本看樱花看枫叶,或是去济州岛吃烤肉一样,路程近、出入方便,加上气候时差都相似,出游也就是说走就走的事情。


可当其他事情太沉闷了,稍有变动就容易让人惊醒,就像早些弄堂里哪家突然来了很多陌生亲戚,左邻右舍必然会去好奇打探,转弯抹角地问问究竟。韩国游客看上海,有些上海人闲散好奇的时候去看游客,不是对外来客好奇,而是多少想验证下消息的可靠性。只有自己亲眼见到,才值得相信,才能绘声绘色地和朋友们分享。于是,拥挤的新天地、武康路变得更加拥挤,来了跑车,惊动了警察叔叔,闹哄哄地把西洋景弄成了连续剧。不过,再闹腾的剧集也终有大结局的时候,上海的大年夜总是城内最安静的时候。


对了,今年只有年二十九,没有年三十,四年一个轮回,这热闹会早些消散。过了除夕,是新年,新年新始,四季再轮回。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选

一家亚文化俱乐部的最后一夜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