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果壳  ·  情人节送巧克力很俗套吗? ·  17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吞鹿、食卵、吃蜗牛,蛇的干饭技能有多逆天? ·  22 小时前  
科学画报  ·  新刊速递 | 纤维: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桥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硕士毕业在餐厅打零工,加拿大留学“不香了”?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1 20:04

正文

图片


文丨赵广立 马彬凯

“我每天提交数百份申请,但仍然得不到工作机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25岁的印度女孩史瓦尼•特里维迪(Shivani Trivedi)正经历她人生的寒冬。

就在去年春天,她刚刚在加拿大温莎大学获得医学生物技术硕士学位。但拿到学位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很快发现,稳定的工作机会少得可怜,以至于她近一年时间里都在投简历。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年内还是找不到本专业的全职工作,她就只好打道回府了。

“我已经付出了4万加元学费,如果得不到任何回报,那么留在这里毫无意义。”她说。

为维持生计,特里维迪只好在当地一家快餐厅打零工。据她说,靠打零工艰难度日的同学占大多数:“我们130人中,只有5~10人在医学领域的实验室或制药公司找到了工作。”

1

国际学生“毕业即失业”


在早前对留加国际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报道中,他们面临的“毕业即失业”窘境,被认为是专业错配的“锅”。

据加拿大新闻媒体对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相关数据的分析,加拿大近年来招收的国际学生以商业相关学科为主,“很少满足医疗保健和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在所有获得学生签证的人当中, 就读商业学科相关的占 27%,占比最高;只有6%的签证发给了就读健康科学、医学或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课程的国际学生,就读贸易和职业培训课程的仅占1.25%。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到,监管确实很欠缺。”多伦多城市大学副教授、加拿大移民经济包容性研究首席研究员鲁帕•班纳吉(Rupa Banerjee)表示,太多国际学生被吸引到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在热门领域找到好工作的前景却很渺茫。

阿卡什•辛格(Akash Singh)是一名来自印度的学生,他为参加安大略省圣克莱尔学院为期两年的商业课程,支付了约34000加元学费。蹊跷的是,辛格所在的该学院的多伦多校区明明是公立属性,相关课程却由加拿大瑞智学院(在加拿大联邦政府注册的私立综合教育平台)提供,且仅向国际学生开放。

自2021年获得文凭以来,辛格能找到的唯一工作,就是当保安或在麦当劳打工。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里没有给商学院学生提供机会。我一直在努力寻找金融方面的工作,但根本找不到。”

然而,驻印度的加拿大大学招生人员当时并未告知实情。辛格说,招生人员极力劝说学生申请商务课程,并告诉他们,学习该专业毕业后很容易找到工作。而据他所知,他这一届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找到了商科专业相关的工作。

当地咨询公司“高等教育战略协会”总裁亚历克斯•厄舍(Alex Usher)表示,商科专业国际学生数量的激增,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是加拿大各省高校“寻求弥补省级资金不足的方法”。

“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关系不大,我认为这与学院的财务需求有关。”厄舍在接受采访时说,商业课程的运行成本较低,尤其是与临床和技术课程相比。
而另一端,高校在此类项目向每名国际学生收取每学年约15000加元的高额学费。显然,开设成本较低的课程(如商务课程)可以让学校获得更多的净收入。

班纳吉认为,这种混乱不仅对填补加拿大劳动力短缺无益,还误导了来加的国际学生:“学生们毕业后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受欢迎,无法找到体面工作,更不提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

2

掩盖不了的问题


如果说阿卡什•辛格的遭遇是专业错配造成的恶果,那么文章开头提到的特里维迪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

在来到加拿大之前,特里维迪已经拥有一个硕士学位——她在印度硕士毕业后曾担任助理教授。但她和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一样,认为去加拿大或许有更好的机会。

“温莎大学和圣克莱尔学院的招生广告也暗示我们,来这里‘前途光明’。”特里维迪说,但现实结结实实地给她上了一课,“你或许能顺利拿到学位,但没人能保证你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成功‘上岸’”。

目前正在温莎大学攻读应用计算硕士学位的阿比谢克•坦尼森(Abishek Tennyson),对未来找到一份稳定的IT工作的预期也不乐观。

“我已经投出了超过275份简历,收效甚微。”坦尼森透露,当地的雇主通常会内部招聘或强制要求提供推荐人,这对于留学生而言很难。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对我们的来源地存在很大的歧视。”

这对坦尼森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时光——这已是他的第四个学期。在求职的过程中,他还遇到过有不良雇主利用“就业难”为理由,试图用低于最低工资水平的待遇招收留学生来充当廉价劳动力。“我发誓不会就范。”坦尼森说。

不仅如此,在高失业率环境之下,当地居民还将留学生们视为威胁,认为他们抢了原本属于本地人的工作机会。“现实情况是根本没有机会可抢。”特里维迪说。

如今的加拿大,关于留学和移民、关于工作机会和高等教育,都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

根据加拿大最新政策,2024年11月1日之后提交学签申请的公立学院国际学生,只有毕业于符合资格的专业领域——包括就业市场五类长期短缺的职业人才相关的专业,才有资格获得最长3年的毕业工签。

也就是说,目前加拿大联邦政府只优先考虑在五个领域有工作经验的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医疗保健、技术贸易、农业和运输。此外,会说法语的毕业生也有一定优势。

照理说,特里维迪的医学生物技术硕士学位在就业市场具有一定优势,坦尼森的IT技术背景也不该遭到冷遇——他们从事的专业都是加拿大所短缺或欢迎的。但冰冷的事实告诉人们,事情没那么简单。

3

加拿大吸引力下降?


吉尔•古皮特(Jill Gupit), 从菲律宾来到加拿大范莎学院就读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一度将自己留加深造的机会视为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的渠道。

“我们想留下来,我认为加拿大的生活与菲律宾不同——在菲律宾即便努力工作,收入也不高。”她认为在加拿大或许有“更公平的制度”。

但代价不菲:与支付约8000加元学费的本地生不同,作为国际学生的古皮特需要支付约3.7万加元。此外,她和陪读的丈夫、女儿一起,每年的生活费也接近5万加元。

过去, 古皮特这样的选择 是一种“三赢”:国际学生拿到学历、工作和永久签证,高校获得足够多的办学经费,联邦政府则通过引入高素质的年轻人来缓解国内劳动力数量下降问题——一直以来,不远万里赴加留学的国际学生被视为是弥补加拿大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来源,同时,他们高额的学费也帮助填补了各个高校教育经费的预算缺口。

但现在,国际学生们发现,这其中的平衡似乎被打破了。2024年以来,加拿大开始大力度地削减国际学生签证的发放——2024年1月减少了35%,9月再削减10%;2025和2026年将只有43.7万份许可。据相关机构推测,这背后既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因素,也有许多政治考量。

与此同时,他们还意识到,稳定的工作机会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渐渐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据在滑铁卢大学就读统计学专业的华人小北称,从2025年起,滑铁卢大学将实施“省级证明信”制度(provincial attestation letter,PAL)。PAL制度生效后,该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理科专业,直接砍掉了2/3的国际学生配额。

“往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加起来能招收40人左右,今年被告知一共只能招收14名国际学生。”小北说。

“与此同时,更黑色幽默的是,我问了2023、2024届近20位学长学姐,除了4~5位本校转博、1位申请其他加拿大高校博士、1位海投简历一年才拿到一份实习工作之外,没有任何人找到工作,状态都是待业。”小北说。

小北也考虑过回国寻找工作机会,但无奈学校排名不给力,“就算是学术硕士学位,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现在是双向不奔赴了。”小北说,十年之前大家毕业后的去向都不错,有的能留在加拿大当上公务员,有的回国后能拿到长聘教职;但近几年,大量留学生毕业后,既无法在加拿大就业,也回不了国,“就像是被卡住了”。

菲沙河谷大学助理教授戴尔•麦卡特尼聚焦于加拿大国际学生政策的研究。他尖锐批评当局关于国际学生的政策“太刻薄”,而高校的应对能力也非常不灵活,导致留学生们不得不“需要时间适应这些剧烈的变化”。

加拿大的国际声誉正在受损,至少在安大略省基奇纳市国际留学咨询机构ApplyBoard 首席执行官梅蒂•巴西里(Meti Basiri)眼中是这样,“加拿大的全球声誉正在(向不好的方面)不断变化”。

“现在的加拿大已经今非昔比,产业空心化尤其严重。”现居加拿大、从事金融行业的华人姜石说,现在在办公室和同事聊起加拿大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高物价、高房价、交通差、医疗差、治安差等话题,“任何觉得加拿大不会变(差)的人,都要为自己固守的过时观念买单。”

(文中小北、姜石应要求为化名)

参考链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