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6℃+未来三天降雪!山东大部气温将降至近期低点 ·  昨天  
鲁中晨报  ·  省级名单公示!淄博5案例入选 ·  昨天  
德州晚报  ·  退钱啦!明起预约!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7℃+雨夹雪!淄博天气马上要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除了在网红展品前打卡,你还可以这样逛博物馆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0-12-04 19:03

正文



古往今来的珍贵物件,都存放在博物馆里。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从走进一座博物馆开始。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时代,更不能错过博物馆里的宝藏。

卢浮宫博物馆(图源:pelexs)

参观博物馆时,我们除了稀里糊涂地在网红展品前打卡,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读懂展品背后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她为什么会微笑呢?

文物修复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偏偏没有修复《断臂的维纳斯》呢?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三联推出的 「博物馆系列」 课程中给出了答案。
1503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委托达·芬奇为他的妻子丽纱画一幅半身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

达·芬奇

本来,达·芬奇完成后要把作品交付给对方,但他越画越舍不得,索性自己留了下来。
这幅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不过两张A4纸拼起来那么大,但达·芬奇却足足画了16年。他把这幅画带在身边,平时有事没事,就在上面涂层,这样的日积月累,使蒙娜·丽莎的笑容更加含蓄细微,被称作“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笔下的微笑并非神来之笔,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他曾在手稿中记录过微笑时肌肉的变化细节,细致到嘴部的肌肉怎么张开、怎样捕捉动态中的停顿等。

《蒙娜丽莎》

刚问世时,《蒙娜丽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1911年,意大利小偷佩鲁吉亚从卢浮宫偷走《蒙娜丽莎》。这段时期,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蒙娜丽莎》被偷后,第一时间登上报纸头条,身价也开始飞涨。
《蒙娜丽莎》走红的背后,与达·芬奇的杰出的创作密不可分,也和被盗的戏剧经历有关。

而卢浮宫另一个“镇馆之宝”的出名,则因为它本身的残缺之美。

《断臂的维纳斯》(图源:unsplash)

《断臂的维纳斯》的主角,是个30岁左右的少妇。她的肌肤有些松弛,但风韵犹存,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手臂。
面对残缺的东西,人们总会有一种修复的愿望。当时,有专家们提出复原方案,比如让维纳斯拿着苹果或镜子等,但卢浮宫决定不予修复,让雕塑呈现原本破损的状态。这种由断臂带来的“缺憾美”,反而导致人们对她过目难忘。
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弗朗索·萨瓦尔曾说:

观众在进入一家博物馆,要做的并非是重复观看日常的图像,而是去感受一种颠覆的力量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更是将这种对立与颠覆发挥到极致。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比达·芬奇小20几岁,两个人性格截然相反,达·芬奇待人谦和,米开朗基罗却性格暴躁,两人相处得并不愉快,但他们在艺术上惺惺相惜。
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绘制过一幅《圣家族》的手稿,最终没有完成。
米开朗基罗看了这篇作品后,也画了《圣家族》。在他的笔下,圣母玛利亚的面孔转向一侧,胸部又转向另一侧,腿又扭向另外一侧,这样的扭转,在现实生活并不常见。但是,这在画面里是很美的。一次次扭转,在视觉上造成了一种动态的均衡。

米开朗基罗《圣家族》

如今,米开朗基罗《圣家族》就保存在乌菲齐美术馆里。
每件文物都有记忆,它们的身上,保留着人类生存的痕迹与火热的情感。它们不是孤零零的藏品,而是鲜活的生命。
文物记录下来的历史,通常比文字更加立体客观。但是,只有读懂这些藏品的内涵,才能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历史波澜。
熟悉三联的朋友都知道,2019年,我们制作了音频精品课 博物馆观看之道——解密100件全球镇馆之宝》 ,用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切入点,带大家了解文物的故事。
节目推出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好评。



但也有小伙伴质疑: “中国有这么多国宝,怎么一个都没提到呢?

看到大家对国内博物馆的热情,今年,我们又特意推出一档聚焦中国文物的精品课—— 《百件文物里的中国史——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带大家重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有了这两门课,你就可以随时随聆听文物的故事,把全球100多个博物馆装进小小的手机里。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特价订阅

《博物馆观看之道》合辑



这两门课的特别之处








01


24位一线知名学者专家精彩解读

这两门课的主讲人,不是传统的博物馆讲解员,而是资深的一线学者。
他们有的在知名博物馆担任研究员,有的在相关领域深耕已久,可以说是最了解这些博物馆的人。
比如说,解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的 邵大箴老师 ,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对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历史非常熟悉,对馆藏绘画也颇有研究,堪称艺术史学界的“师爷”级前辈。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再比如,策划秦汉展的 陈刚 ,他除了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还是大云山汉墓发掘者。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由他来讲述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有了这些专家的引导,我们才能在观摩文物的过程中深得其法。

02
体系完整,层次清晰:帮你系统全面地提升鉴赏水平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并不缺知识,缺的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长时间涉猎碎片化信息,会让我们沉溺于虚假的成就感中,看似忙碌,实则无用。
而我们推出的这两门课,章节之间环环相扣,提纲挈领,除了让大家掌握必备的知识点,更致力于帮大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文物鉴赏水平。
《博物馆观看之道——解密100件全球镇馆之宝》 这门课,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开篇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教授,来解读博物馆的观看之道,让我们明白看真迹和原作的意义,再由其他学者讲述不同博物馆的特色,层层深入。

课程大纲


《百件文物里的中国史——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则按照时间顺序铺排,从文明曙光出现的史前讲起,历经各个朝代,直至明清。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风格、时代特色、人文内涵、以及古人的种种奇思妙想,都通过文物串联起来,让我们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中国史发展线。

完整的体系和清晰的层次,能让我们从0到1掌握博物馆的欣赏之道,除了学会“术”,更能学会“道”。
课程大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