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恋
介绍鄞州镇乡街道特色,推介新闻,新鲜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29南通交通广播  ·  断货!全线售罄! ·  14 小时前  
929南通交通广播  ·  断货!全线售罄! ·  14 小时前  
你的Sneaker  ·  网传货量巨大!Nike Kobe 6 ... ·  昨天  
你的Sneaker  ·  网传货量巨大!Nike Kobe 6 ... ·  昨天  
YNTV2都市条形码  ·  心动之选!99元起入手兰蔻、娇韵诗、雅诗兰黛 ... ·  3 天前  
YNTV2都市条形码  ·  心动之选!99元起入手兰蔻、娇韵诗、雅诗兰黛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恋

在瓷片上穿针引线——“锔瓷”您听过吗?

乡恋  · 公众号  ·  · 2018-05-31 16:20

正文


“钉盘钉碗噢……”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应该还记得,在悠长的小巷里,补碗匠挑着箱式小柜的担子吆喝着,它积淀着岁月的沧桑,透着古朴的韵味,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而今,这些手艺已经难觅踪影。


古话说,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技艺。


家住五乡镇的应培明今年54岁,年纪不大的他掌握着这门老手艺。在鄞州非遗馆,他向我们展示了这项绝活——


应培明先拿起碎成两片的碗,拼成一只整碗,再用绳子将其捆绑起来固定好。“也不是什么碗都能钉的,碎成两三片或只有一条裂缝的,可以补,要是碎成好多片,钉补难度大,补起来不划算,就没必要补了。”


打“瓷眼”前做标记


鲁迅曾在小说《风波》中写到: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着实让九斤老太唠叨了好几天。


或许,现在的80后、90后无法理解,碗裂了为何还需要修补,直接买一个不就好了?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宽裕,物资匮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钉碗补锅连同修缸补甏,这行业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测量


应培明说,老底子打破一只碗,大家是极其心疼的,小孩常因打破碗而受责罚,碗破了,多数人家都会去找补碗匠补补,又能再用几年。


说着,应培明在破碗的裂缝两侧打了“瓷眼”,打的是不穿透碗的小孔。只见他拉动钻弓,像拉二胡似的,钻头在一根绕着的绳索牵引下急速地转动,在碗片上发出“吱咕吱咕……”的声响,飞溅出细碎的白色粉末。


在瓷碗上打洞


“这一步要悬空使劲,重了不行,轻了也不行,手艺不到家,碗就容易钻破。”应培明笑着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将两个碗片的小孔一一钻好后,应培明从工具箱里取出铜片,剪成铜丝,做成铜钉,骑马一般将钉脚放入小孔,再用小榔头小心翼翼地敲打铜片,固定钉脚,补好的钉脚间距一样,就像趴在碗上的蜈蚣,从碗里面看,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宛如新作。


△修补好的作品展示


采访间隙,宁波诺丁汉大学艺术总监苏珊女士恰巧到访,她饶有兴致地看着应培明锔瓷,随后又拿起一个修补后的瓷器在手中摩挲,对这项中国传统手艺十分惊叹。一个破损的瓷器被修补成了一件艺术品,她觉得很不可思议。


说起学锔瓷技艺的初衷,应培明说,那是为了修补他的“宝贝疙瘩”。


20多岁时,应培明在咸祥镇球山做过木匠,后来爱上了石刻和篆印,改行专门从事古玩杂件、石刻印章等经营。40岁时,应培明开始收藏东钱湖地区的越窑青瓷,有些瓷器破裂了,他觉得非常可惜,想起爷爷当年补碗的情景,于是学起这门老手艺。


锔瓷的工具


为了更好地还原宋瓷的真实面目,并有效地加以保护,2013年,他花了三个月时间,去景德镇拜师学艺,学习瓷器的文物修复和商业修复。


除了锔瓷,应培明还有一项手艺——在碗内的底方刻字凿图案。过去,一户人家最多也就二三十只碗,碰上红白喜事,就只好向邻居借,为了防止自家的碗和别家的碗混淆,大家一般都会在碗上刻下自己的姓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