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右岸的牛扎坪村,在巨大的“宜昌花木城”牌匾之下有热闹的年味市集,舞龙独唱扇子舞、打鼓剪纸抖空竹,十里八乡的村民聚集于此,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坝坝宴,年味十足!
如今远近闻名的牛扎坪,十多年前还是大山里的采石场,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牛扎坪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川崎岖、水源渗漏,导致村里耕种土地少、出行困难、用水困难。这块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勤劳的村民,但却存不住水。村民要么喝雨水,要么到长江边挑水喝。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下大河;男儿下枝江,女儿嫁宜昌;剩下几个老梆梆(老人家),趴在山上挖黄姜。”民间歌谣是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 牛扎坪村鸟瞰图
山高水少、石多地少,当地人称牛扎坪是“荒石包”。“无水,无路,无产业。”牛扎坪村党总支书记姜少华这样形容村子以前的状况。交通条件差、基础产业薄弱,十年前的牛扎坪村还戴着宜昌市级插花贫困村的帽子。
改变是唯一出路,转机来自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近年来,牛扎坪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打造宜昌乡村振兴的“城郊样板”。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在牛扎坪乡野大地徐徐展开。
▲ 宜昌市第39届菊花展在牛扎坪村举办
牛扎坪村紧邻长江,距离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直线距离约1公里,被称为“坝首第一村”。修建葛洲坝工程时,大江截流的石头大多取自牛扎坪,三峡集团与牛扎坪村情谊的种子早已生根。
2011年,三峡集团长江电力葛洲坝电厂开始对口帮扶牛扎坪村,从援建道路、安全饮水、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蔬菜基地建设、农产品展销、冷库设备采购等产业帮扶。十多年来,牛扎坪村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农业、旅游业蓬勃发展。
村里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原来的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现在可以说户户通公路,路面也很宽阔。”村委会主任闫蓉说道。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2014年葛洲坝电厂援建了两座加压水泵房和3个水槽,通过三级加压的方式,将紫阳水厂的水供到牛扎坪村。
“有了路、有了水,我们就开始集中精力搞产业发展。搞产业要符合村情、提前谋划,哪怕缺一点资金,我们也要想办法把事办成。”姜少华说道,“每一分钱都要用到刀刃上、落到实处,效果要让村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依托已有的苗木产业基础,牛扎坪村建成了宜昌花木城,共100个大棚,占地550亩。牛扎坪村的特色苗木产业逐步成形,并且在宜昌市打响了名声。
▲ 宜昌花木城
2021年,葛洲坝电厂将电站退役转轮捐赠给牛扎坪村,这个功勋“老物件”是我国水电文化的“历史教科书”,也是水电科普的“活教材”。牛扎坪村把它安置到村广场上,并取名为长江力量广场,不仅成为一处新的网红打卡点,也为村里添上了一抹浓郁的水电文化气息。
▲ 长江力量广场
近年来,葛洲坝电厂围绕“清洁能源+乡村振兴”,为牛扎坪村量身打造光伏提水系统、光储充一体化车棚系统、花木城“光储充一体化+多能互补”微能源网系统、乡村亮化工程系统等一整套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方案,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能量监测和管理。这些项目可保障花木城园区、生活水泵及灌溉水泵的绿色用电,大大减少村内碳排放水平,率先实现乡村绿色低碳转型。
“现在的牛扎坪移步异景,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里有80家农家乐,还曾获湖北省‘旅游名村’称号。”姜少华自豪地说。
牛扎坪村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旅游产业、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牛人”们前来定居,包括返乡创业的宜昌人、苗木生意人、来此创业的“新农人”、工艺美术能人等等。
▲ 牛扎坪村的文艺气息
张帆是牛扎坪村人,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香港等地工作,2017年春节回家,无意中和姜少华聊起村里的发展情况后,他决定回乡投资餐饮业。
依托喀斯特溶洞地貌特征,“永秀山庄”依山就势而建,宽敞的溶洞大厅和人造双层餐厅合而为一,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我妈年龄大了,我回乡创业不仅可以常伴母亲,也可带动周围邻居一同致富。”张帆说道。
来自福建漳州的曾利群,做苗木生意已经很多年。牛扎坪花木城建成后,他在这里租赁了4个大棚,用来种植、售卖苗木。“菊花展那几天,我们平均每天交易量有四五百单,生意越来越好。”曾利群说道。
同样“驻扎”牛扎坪花木城的,还有从事木雕工艺的董国周,“这个作品我个人很喜欢,有客人出价4500元,我没舍得卖。做木雕是慢工出细活,产量虽低,但不愁卖。”他指着一个木雕说道。
朱洪波、张妮丽夫妇曾在外地经营传统陶瓷、木雕、印染等非遗工艺品,看中牛扎坪村后也决定扎根此地,在村子大后方开设了“匠人谷·云荒”工作坊。张妮丽指着院内的陈设说:“这都是我们亲手做的,虽然3D打印、机器雕刻已经很普遍,但手工雕琢的物件才有灵魂,更具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