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估计,港府2024至2025财年赤字高于原本估算,料在1000亿元(港元,下同)以下,港府需要开源节流,让政府财政恢复平衡。
对于如何“节流”,有立法会议员注意到,已移居海外人士只要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就可享有部分香港本地福利。有议员指,可由 “回流医病”的移居海外港人着手,对他们收取额外费用,以减少公帑开支。
相关意见在港引起讨论,而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今早(11日)表示,理解控制资源分配的想法,但该建议有不妥之处。
港府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展开公众咨询,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月4日出席港台节目,与约130名市民交流意见。他称,2024年首三季香港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惟增幅及增速未及预期有力和快速。
他又称,港府最新预计财政赤字较去年预算案估算的481亿元高,约在1000亿元以下。陈茂波指,港府需要开源节流,节流为主,期望在三数年内让政府财政恢复平衡。
健宗制图
港府在过去两年分别录得1223亿元及1016亿元财政赤字,连续三年的赤字现象引起关注。近日,有立法会议员指出,可令居住在海外而“回流医病”的港人支付更多费用,缓解财政赤字。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24年8月15日公布,香港2024年年中的总人口中,常住居民占728.74万人,而流动居民占24.44万人,可见长居海外并持有香港身份证的人士数量不小。
在统计时点之前的6个月内,在港逗留最少1个月但少于3个月;又或在统计时点之后的6个月内,在港逗留最少1个月但少于3个月,满足以上两条件之一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会被界定为“流动居民”。
即使居住在海外,持有香港身份证的人士依然可以享受到部分在香港本地的福利。
例如在医疗方面,持有香港身份证的病人到香港公立医院就诊时,收取费用明显低于不持香港身份证的病人。香港文汇网举例:到急症室就诊时,若持
香港
身份证,则收费180元,未能提供
香港
身份证登记,则收费1230元;合资格人士住普通科病房每天120元,不合资格者则收费5100元。
因此,不少常住海外的持香港身份证人士,因重大疾病出现医疗需求时会回港就医,产生了“回流医病”的现象。
1月6日,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梁熙写文称,与其削减本港居民享有的一些服务,不如认真研究、检视是否仍然容许已移民海外的人士继续享用香港的公共医疗服务。1月8日,他就此在立法会提出口头质询,称应该“刀口向外”,确保公帑用于本地市民。1月9日,他又表示,建议撤销已移民者的福利,包括医疗券、持续进修基金、资助宿位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等。
在8日的立法会会议上,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回应称,界定移居海外或回流居港人士,并调整持有效香港身份证人士在港享受的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题目,需要广泛讨论。他续指,现时没有规定使用公营医疗服务者需要在香港居住满一定期限,医管局并未要求病人每次来港就医时提供居港或离港日数资料,所以没有统计“回流医病”。
民建联
立法会议员
陈克勤表示,现时香港公营医疗的资源非常紧张,公帑应该用在居住在香港的市民身上。他提及,特区政府发放消费券时,曾要求一些市民提供过去36个月的居住证明,并问及有关例子及原则可否应用在一些回流医病的情况。
立法会议员陈克勤。截自立法会直播
卢宠茂指,海外港人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证,“刀口向外”言重了。至于查询就医者在港居住时间,有可能影响全港750万市民接受医疗服务,对医护人员亦有沉重压力。
立法会议员管浩鸣指,医管局局长提及香港公营医疗体系资助幅度达97%,他认为这种模式难以长期维持。
8日,新民党主席兼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提出,限制“回流医病”可能涉及歧视,或违反《基本法》。《基本法》第36条规定:“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劳工的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