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亲子营
itvhbb
带
娃到底辛苦在哪里?妈妈们觉得特别累,不是因为无法歇息和睡不饱,而是不能拥有“时间”这一概念。带着娃,就是自己的意愿和计划被不断打断,做到一半的事被打断,抽空继续,再被打断..……所以感觉明明忙活了一整天,却什么都没有做成。
文/ Eika
,在澳洲用日式育儿法,用三国语言带娃的妈妈;公众号“爱卡现代日语”(ID:eikajp)
老婆一直说“
带娃太累了做不了晚饭
”,我不信,所以今天亲自上阵检验一下。
经常听到“
带娃累
”这个词,无法理解,竟然说陪伴“爱的结晶”是“累”的。
“为了养活一家子,每天低声下气地辛苦工作。带个娃就嫌累?我比你累得多了!”这么想的男人一定不少。
为了让全世界的女性知道“所谓的带娃累是矫情”,我利用小长假体验了“妈妈不在,奶爸也能轻松带娃”的全过程,以下是我的验证结果汇报: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这场检验的缘由,因为
老婆成天喊累,让我不禁疑惑:带娃到底累吗?
▼
以下是我们夫妻俩的聊天记录,老婆就是这样喊累的
这样的对话持续了两个月!!
所以,实践出真知,
我决定了要借一场检验来更正一下以带娃累为借口越来越懒的老婆
。
规则说明:
1.小长假里让老婆出去和朋友玩一整天
2.不找老妈帮忙
3.回老婆的消息全部写“儿子很乖没问题”,不让老婆提早回来
老婆带娃的时候直接喂母乳,我还要热奶,但是没关系,这样我还能带得井井有条的话更能说明是我赢了!
我家两个半月的儿子本来就很乖,完全不会有问题。
老婆回到家是晚上10点,
我的记录里最后一行是15:48
(你懂得,没力气记下去了),其实胜负已经很明显了,但还是请看一下我的分析。
11点:带娃首先得要有信心
目送老婆出门的时候,儿子已经在打哈欠了。
当时我想,只要把他哄睡着,然后我就可以在博客上现场直播我的带娃全过程啦!!
12点:带娃就是换尿布(啊!真像收拾一摊咖喱,有木有)
花了20分钟哄睡着,他竟然一放下床就醒来大哭,哄个睡要经历“
睡→床→哭
”的无限循环。
第一次发现儿子原来也有恶魔的一面,这种状况竟然会愈演愈烈。
1点半:吃个饭也好累……
清理完咖喱,13:26 终于儿子又睡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马上给泡面加入开水。
刚泡好的同时他就醒了,才两分钟!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才两分钟!
2点:儿子就是只“假睡”的狐狸
好不容易睡着了,其实我很想去抽根烟,但是不得不先把儿子空投下的炸弹遗迹处理掉。
老婆再三叮嘱过:据说不立刻先把尿布上的咖喱处理掉,之后再怎么洗颜色也褪不完全。
才刚开始处理咖喱,又传来了婴儿的哭声。
“应该是附近哪个邻居家的小孩”,这么强行催眠自己,才能勉强把使命完成。
然后回到房里,果然儿子在大哭。
“刚才的哭声好像就是我家的娃。”
3点:孩子就是不断地把奶变成“咖喱”啊!
大哭好像是因为饿了。比起亲妈,奶爸没有奶,只能用奶瓶泡奶粉。
但喝奶时的儿子简直是天使!
被嘴角上扬着咕嘟咕嘟喝着奶的儿子治愈了……
就在此刻……时隔2个半小时的第二次空投来了。
啊啊!婴儿就是个把进到口里的奶(奶油浓汤)涂个颜色(咖喱)再从屁股里还出来的装置。
之后就是一直莫名地不爽。
4点:只有在外面才表现得乖乖的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儿子舒服,只能带着他去附近的蛋糕店买蛋糕。
儿子一放进童车他就变了样!被擦肩而过的阿姨们各种夸可爱,他的心情似乎很好。
顺利买下蛋糕,把心情恢复良好的儿子带回了家。
那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地狱才开始,根本没有精力记录……
胜负已分,我彻彻底底地败给孩子了
虽然为了逞强,到最后一刻我都对老婆说:“他睡得很乖,你坐末班电车回来好了。”
但是!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天的带娃体验,
那就是带娃累成狗!!
结论:根本没空做晚饭,能做掉一点家务已经够牛B了
其实内心已经对老婆无条件投降了:
打心底佩服能和这样的“怪物”365天&24小时共处的老婆。
带着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对我之前轻率想法的反省,为老婆献上和儿子一起去买的蛋糕。
抱怨工作忙什么的,我真的错了。
以下是边带娃边做成的日常行为:
吃饭的顿数:1顿
吸烟:0根
晚餐:无
博客更新:4~5次(全是哭诉)
手机游戏:打开一次(2分钟)
其他:都不记得有没有上过厕所
如果觉得太长没有耐心看的,请你们至少听我的这几句话。
带刚出生不久的娃,比上班辛苦得多了。
觉得我是骗人的你自己试试看!我也是体验了以后才懂得要感谢老婆,并且学到了许多照顾孩子的知识。
让我体会到了育儿-养育一个人,是有多么得难。这一天非常有意义,
如果觉得自己一定没问题,或者对产后的妻子有不满的,请务必尝试一下
。
客观地说,带娃能够第一时间见证孩子的各种表情,各种进步,虽然独自带娃的一天内无数次快要忧郁症了,
但是看到孩子的笑容,所有的疲劳和抱怨确实就消失了
。
但是让我现在开始“365天24小时照顾孩子”,
说实话我没有信心能做好
。
所以请
不要觉得
“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辛苦赚钱,妻子就该带娃做家务”。